北疆西境战事虽然暂时平息了,国库暂时不那么入不敷出,灾情控制住了,灾民也得到了安顿,科举舞弊也解决了,但是大庸朝廷吏治腐败、底层人民生活困苦,没有机会开蒙等等沉疴依旧存在。
这些占据着高位的“官架子第”,有多少是真正能办实事、懂新学、放眼天下的人才?
‘系统,你说光靠他们,能打造出一个强大的、足以应对未来任何挑战的大雍吗?’
一看就不得行啊!
不等系统回答,她在心里就先有了答案。
【呃…… 主人,一个强大的帝国,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征善战的军队和充盈的国库,更需要的是开启民智,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才可以哦!】
【想要国强民富,建议您先整改教育~科技的进步、管理的效率、乃至 国力的持续强盛,都离不开教育呢!】
脑海中,系统知识库里那些关于现代教育体系的碎片与她这些时日对这个时代的观察融合在一起,一个念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
就在关于官员考评的争论渐渐平息,殿中恢复短暂的安静时,贺归轩缓缓开口了,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众卿争论半日,无非蝇头小事,于国何益?”
众臣一愣,纷纷抬头看向御座,不明白陛下为何突然说出此言。
贺归轩站起身,目光如炬,扫视全场,最终落在了林宥霆身上。
他似有所感,也抬起头,迎上她的目光,眼中带着询问,但更多的是一种全神贯注的倾听。
“朕近日思之,”
贺归轩继续说道,语气沉凝,
“我大雍立国百年,北击蛮族,西平戎狄,靠的是将士用命,亦靠祖宗福德。然,若要国祚永昌,仅凭武力与天佑,远远不够!”
她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破旧立新的决绝:
“强国之基,在于人才!人才之兴,在于文教!”
文教?
众臣面面相觑,科举取士,自古皆然,陛下此言何意?
“如今各州县虽有官学、私塾,然所授无非四书五经,皓首穷经者众,通晓实务、明辨格物者寡!长此以往,我大雍官员,尽成只会空谈道德文章、不辨菽麦的迂腐之辈!如何能治理好这万里江山?”
这话如同惊雷,炸响在诸多以经学传家的老臣耳边!
这……这几乎是在否定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啊!
“因此,朕决定!”
贺归轩不给众人反应的时间,斩钉截铁地宣布,
“即日起,诏令天下,于各州县,兴办‘新式学堂’!”
新式学堂?
这四个字如同巨石入水,瞬间在朝堂上掀起了滔天巨浪!
“陛下!不可啊!”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翰林立刻出列,激动得胡子都在颤抖,
“祖宗成法,科举取士,乃为国选才之正途!岂可轻易更张?这新式学堂,所学为何?岂不是要动摇国本?”
“是啊陛下!士农工商,各有其序。若人人皆可入学,岂不乱了纲常?”
“所学非圣贤之道,如何能称人才?”
反对之声,如同潮水般涌来。
这触及了太多人的利益和固有的观念。
贺归轩冷冷地看着他们,早已料到会有此反应。
她目光转向林宥霆:
“林相,你以为如何?”
林宥霆在最初的震惊后,已然恢复了冷静。
他迅速理解了贺归轩的意图。
这是要打破世家大族对知识和官位的垄断,要从根本上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
虽然此举风险巨大,阻力重重,但……确是强国之道!
他深吸一口气,出列躬身,声音清晰而坚定:
“陛下圣明!臣以为,兴办新学,实为高瞻远瞩之举!”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丞相竟然支持?!
林宥霆不顾周遭投来的或惊愕或愤怒的目光,继续道:
“当今之世,非独尊儒术之时。边关有‘震天雷’之利,工部需精算格物之才,户部需通晓经济之能,乃至农桑、水利、医道,皆需专才治理。旧学虽重德行,却轻实艺,长此以往,确如陛下所言,于国无益。新学若能兼容并包,教授经世致用之学,必能为大雍培育出更多栋梁之材!”
他这番话,有理有据,直接将新学的必要性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贺归轩看着他,心中一定。有他支持,此事便成功了一半。
“林相所言,正是朕意!”
贺归轩朗声道,
“新式学堂,并非要废弃经学,而是要拓宽所学!除经典子集外,需增设算学、格物(物理、化学基础)、地理、农工、律法乃至各国语言等实用科目!择优者,亦可由地方推荐,经考核后,入朝为官,或充实各技术衙门!”
她看着下方神色各异的群臣,语气不容置疑:
“此事,朕意已决!由林相总揽,会同礼部、工部、户部,尽快拟定章程,选择试点州县,先行推行!若有阻挠新政、阳奉阴违者……严惩不贷!”
“陛下!三思啊!”
还有老臣试图劝阻。
“退朝!”
贺归轩根本不给他们再开口的机会,猛地一挥袖袍,转身离去,留下满殿目瞪口呆、心思各异的文武百官。
林宥霆站在原地,看着贺归轩离去的背影,目光深邃。
他深知,推行新学,必将是一场比战场更加残酷、更加漫长的硬仗。
但既然这是她想要开创的局面,他必当竭尽全力,为她荡平前路荆棘。
而贺归轩走在回宫的路上,心中激荡。
将那个荒唐的念头压下后,涌起的是更加澎湃的斗志。
强国之路,始于文教。
兜兜转转,这第一步,她终于踏出去了!
虽然来这里始于乌龙,但既来之就要留下点什么,才不枉此生!
嗯~兴办新式学堂少不了用钱啊!
我之前留的那些韭菜应该又能割一茬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