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州市财政、国土两大实权部门负责人的相继落网和深度交代,如同两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腐败网络在经济领域的运作肌理。然而,专案组的调查并未止步于此。随着审讯的深入和更多证据的浮现,一个更加触目惊心、直接侵蚀组织人事根基的隐秘——系统性的买官卖官——开始浮出水面。
这个突破,最初源于对张克勤的持续攻坚。这个刘明维最信任的执行者,在确凿的证据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下,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抵抗。为了争取立功,他开始吐露那些隐藏在公安系统内部运作之下的、更为核心的机密。
“刘明维能坐稳公安局长的位置,并且能把那么多自己人安插到关键岗位上,光靠正常程序是不可能的。”张克勤在审讯室里,面色灰败,但眼神中透着一股豁出去的疯狂,“上面……需要打点,下面……也需要摆平。”
他断断续续地交代,刘明维为了巩固自己在公安系统的权力,构建只听命于他个人的“独立王国”,大肆利用人事调整、干部提拔的机会,进行权钱交易和利益交换。而张克勤,作为刘明维的亲信和政工干部,很多时候就充当了其中的“中间人”和“操盘手”。
“具体的价码……因人而异,也因岗位而异。”张克勤舔了舔干裂的嘴唇,“一个城区分局局长的位置,可能……可能要这个数。”他伸出了两根手指。
“二十万?”审讯人员问。 张克勤摇了摇头。 “二百万?” 张克勤沉默了一下,算是默认。“如果是刑侦、经侦、治安这些油水厚的支队副职,或者关键科室的科长,可能便宜点,几十万到一百万不等。要是想从普通民警提拔为副科……也得十几二十万……”
这还仅仅是公安系统内部!随着调查的深入,从其他落网官员,如周斌、吴天宝,以及一些为了自保而主动交代问题的干部口中,专案组逐渐拼凑出一张覆盖清州市多个重要部门、关键岗位的隐形价目表。
这份“价目表”并非明码标价,更像是一种在特定圈层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 重要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 一百万至三百万不等,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状况和项目资源。
· 市局关键业务科室科长: 八十万至一百五十万。
· 区县副局长、重要部委办局副职: 一百五十万至二百五十万。
· 解决副处级待遇(非实职): 五十万左右。
· 关键岗位的调动(如从清水衙门调到财政、国土、规划等部门): 同样需要不菲的“活动经费”。
而支付方式也极其隐蔽:有的是直接送现金,有的通过特定关系人开设的皮包公司以“咨询费”、“劳务费”等形式转账,有的则是赠送等价古玩字画、奢侈品,甚至承诺在项目上给予关照,进行“期权交易”。
更令人震惊的是,张克勤和周斌的供述都隐约指向,这种买官卖官的风气,并不仅仅局限于清州市层面。刘明维为了谋求更高的职位,或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曾向上级,特别是向魏长明进行“进贡”。
“刘市长能当上副市长、公安局长,据说……也是花了大力气的。”张克勤含糊地提到,“具体多少我不清楚,但肯定是个天文数字……而且,每年逢年过节,或者魏副省长家里有什么红白喜事,刘市长都会准备一份‘厚礼’,有时候是现金,有时候是境外账户的汇款凭证……这些,都是为了维持关系,确保位置稳固。”
周斌在提到“上供”款项时,也曾提及部分资金用于“打点省里关系”,虽然他没有明说,但其指向性不言而喻。
这些供述,与专案组从刘明维及其亲属、关系人处搜查到的部分可疑大额资金流出的记录,形成了可怕的呼应。
为了印证这些口供,专案组调整了侦查方向,对近五年来清州市几次大规模人事调整期间,得到提拔或重用的干部,特别是那些与刘明维关系密切、或者能力与岗位明显不符的干部,进行了秘密的背景审查和财产核查。结果令人心惊:相当一部分干部在提拔前后,个人及家庭财产出现了与其合法收入明显不符的异常增长,或者其亲属名下出现了由不明资金购买的房产、车辆。
一份基于审讯口供、资金流水分析和初步外围核查的 《关于清州市部分领域买官卖官问题的初步核查报告》 被迅速整理出来,摆在了韩博和李正峰的案头。
报告的内容沉重得让人窒息。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腐败,这是在挖我们党和政府执政根基的墙角!”韩博猛地一拍桌子,怒不可遏,“拿着人民赋予的权力,像商人一样待价而沽,把官职当成商品!这样的干部,怎么可能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他们服务的,只能是给他们送钱的人!”
李正峰的脸色也阴沉如水:“买官者投入巨资,上位后必然变本加厉地捞回来,形成恶性循环。这不仅严重破坏了政治生态,扭曲了选人用人导向,更直接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政策执行走样,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利益和百姓福祉!刘明维在清州能一手遮天,与这种畸形的干部选拔机制有直接关系!”
“必须一查到底!无论涉及到谁!”韩博斩钉截铁,“这份报告,连同我们之前掌握的所有证据,要立即向省委和中央纪委做专题汇报!买官卖官,是比经济腐败危害更大的毒瘤,必须彻底铲除!”
他立刻做出部署:
1. 深化审讯: 加大对张克勤、刘明维以及其他可能知情官员的审讯力度,务必查清买官卖官的具体操作流程、中间人、资金去向,特别是向上级“进贡”的细节。
2. 扩大核查: 在保密前提下,对报告中提及的、有重大嫌疑的干部进行更深入的秘密调查,固定证据。
3. 制度反思: 要求政策研究组的同志,开始着手梳理现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中可能存在的漏洞,为后续的整改提供参考。
“买官价目表”的浮现,将“909”专案的严重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揭示的,不仅仅是个别官员的贪污受贿,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深层次问题。专案组的任务,不再仅仅是惩处几个贪官,更是要揭开这脓疮,推动刮骨疗毒式的深刻变革。前方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但方向,从未如此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