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顾青荷跟荨娘陈坪两人说过,他们两家的孩子也可以送来,她不收他们家的学费,但两人依旧没有送孩子过来。
因为即便是不收学费,光是书籍笔墨纸砚也是很大的一笔费用,他们无力承担。
长子宋瑾自从去了学堂,次子三子被孟月乐这个小丫头带走玩后。
没了孩子整日缠着,顾青荷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脸上的笑容也明显多了。
孩子们丢给别人管后,顾青荷终于有空做的别的事,首先就是之前养的蚕茧,前些日子刚摘下来,现在要赶紧处理了。
不然立马的老蚕就要化蛾飞出来了,真要让飞蛾咬个洞出来,手里的蚕茧也没用了。
这一批蚕是顾青荷第一次养蚕,蚕茧的质量还不错,一张纸得茧八十五斤。
七斤蚕茧出一斤熟丝,一床单人的蚕丝被至少要四斤熟丝,双人床的要用大概六七斤。
八十五斤蚕茧可以做成两床双人的蚕丝被,这床被子顾青荷没打算自己用,而是准备做好了给小妹顾青莲当嫁妆。
至于她自己家里,之前在府城买了不少细棉布,家里棉花也多她置办了很多棉被,而且都是睡习惯了的被褥,她也不太想换。
为了做这两床蚕丝被,顾青荷跟荨娘、邹嫂子三个人天还未亮就起来准备了。
顾青莲听说姐姐要给她做两床锦被,立马也跑过来了帮忙来了,她的嫁衣已经绣的差不多了,如今爹娘都在收拾东西了。
“姐,蚕丝被要怎么做,我来一起弄。”
“你先跟我们一起把蚕茧倒入锅里熬煮,注意火候,火不能太大了,千万别把水给烧干了,水要把蚕茧淹没才行。”
顾青荷一边示范一边用大锅里熬煮,这是为了脱胶,同样也是为了取丝。
?等到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进院子里时,顾青荷她们的蚕茧也熬煮的差不多。
等水温冷的差不多了,众人这才坐在院子里手工剥开煮熟的茧,取出蚕蛹。
随后将茧层撑开成片状,叠至六层后拉成方形绵片,然反复清洗干净。
之后把棉片套于竹弓上形成湿绵兜,再将湿绵兜脱水后晾晒,至完全干燥。
?等到下午太阳西落后,四人齐心协作将晒干的绵片均匀拉扯成薄丝絮,拉扯时四人的力度要配合的好,不能重不能轻也不能扯断了。
?最后再将拉好的丝絮层层叠压作被芯,套上顾青荷专门准备真丝被套里,最后还要用针线缝制固定,防止里面的蚕丝絮移位。??
缝好后的蚕丝被芯外面在套上一个被套就可以使用了,看着眼前两床厚厚的蚕丝被,顾青莲脸上的笑意就一直没断过。
马上就是夏收时节了,夏收一过没几个月就是秋收了,而她也要在秋收后出嫁了。
对于出嫁一事,顾青莲一直都是非常期待的,因为她嫁过去后赵家就会分家,分家之后她就可以像姐姐一样当家做主。
家里多养一些鸡鸭鹅,她想吃鸡蛋就吃鸡蛋,想吃肉就杀一只鸡鸭煮着吃。
不用像现在这样,家里的粮食钱都是她娘攒着的,她想吃的好的她娘不同意她就没得吃,每天都是清水煮白菜萝卜土豆。
她都快要吃吐了,明明家里不缺这点吃的,也不知道她娘到底节约过什么劲。
日后还是自己当家做主的好,想干什么干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为此她哪怕是苦一点累一点都无所谓,口腹之欲必须要满足。
顾青莲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姑娘,从来都不求荣华富贵,主要有吃的有喝的,满足了她的味蕾口腹之欲她就心满意足足了。
赵锦跟她也比较适配,赵锦这人也没什么野心,虽然勤快,但是也是一个喜欢吃喝的人,经常上山下河去找吃的,跟顾青莲算是一类人。
跟他们相比较,顾青荷跟宋书宴算是比较有野心的,他们想要让儿子都走科举之路,想要让家中的田地越来越多。
想要吃新朝成立后的第一波红利,想要让自己这个小家能够更上一层楼。
家里的银钱再多他们也不嫌弃多,田地是永远都不够,天天都想买更多的田地。
宋书宴这一次带来回的字画古籍,虽然价值不菲,但两人都没有变卖的意思,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可遇不求的。
变卖是非常不划算的,还不如留着日后送人走关系,这样还能让自己家的孩子找一个更好的夫子,仕途更上一层楼。
可是这样一来,家中的银钱自然也就不多了,如今顾青荷手里只有五百六十贯。
这还是加上了宋书宴在京城变卖字画、买完东西后剩余的,这其中两百贯是用来买笔墨纸砚,以及请读书人抄书费用。
因为考虑到秦夫子家中不富裕可能会缺钱用,因此宋书宴还提前把一年的束修六十贯钱给了对方的。
对于秦夫子这位老师,顾青荷同样没小气,大米面粉等粮食准备了两石,荤油跟素油各准备了三十斤,还送了对方十五匹布料。
这些东西加在一起都不少钱了,这也是江舒月对顾青荷的印象一直很好的原因。
一转眼又是夏收时节。
今年顾青荷家里种了五十亩小麦,一百亩的早稻,这也是夏收需要收割的粮食。
跟往年一样,今年夏收宋家依旧是跟其他村民合耕的,只不过往年没有赵家。今年赵锦一家人也加入了进来。
再加上宋书宴他们在镇上找的短工,这一次参加夏收的人数超过了七十人,人手多粮食就收割的快,七八天就搞定了。
之后空余的五十亩田全部种上玉米,三百亩桑园的空隙里则种上不挑地的红薯。
一百亩水田依旧是种晚稻,他们一家人都很喜欢吃大米,晚稻基本上都不变卖了。
早稻不值钱,一百亩的早稻总共才卖了九十六贯钱,五十亩的小麦全部没卖。
现在家中缺钱也是钱大钱,不缺这点卖粮食的,于是粮食就全部存了起来。
“自从新朝开国后,这几年年年风调雨顺,家家户户收成都很好。
我总觉得接下来这几年迟早是要有灾害的,不是水灾就是旱灾,粮食多存点好。”
夜里,顾青荷一边擦拭着自己的头发一边讲述了自己的打算,对此,宋书宴很赞同。
“这要没有灾害也就算了,要是有灾害估计是大天灾,我们还是要防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