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把天下城 “进化本源林” 的树叶染成金褐,林旁 “本源进化碑” 上的 “魂守生态,路随世变” 刻字还沾着晨露,可云海部落的阿云却抱着云纹木杖站在 “本源互联枢纽” 的选址旁,杖尖的气流刻意避开地表的陶缸:“我们的气流本源只需要开阔空域,没必要和你们的储水陶缸绑在一起!上次把气流引去泉边,反而让云气带着水汽跑了,储水还少了三成!”
话音未落,地底部落的阿壤扛着块从热泉通道挖出来的枯木赶来,木头上的热力纹路早已黯淡:“能量循环断了!我们按热力本源把热释进田里,可地表没及时引泉灌溉,土都被烤裂了;云海又不肯多聚云补水,现在热泉的能量白白浪费,麦田还枯了一片 —— 再这样各自为战,冬天大家都要饿肚子!”
争吵声中,地表部落的阿禾抱着半袋发瘪的麦种跑来,袋口散落的种子沾着干裂的泥土:“按产粮本源,我们该秋收了,可土太干,麦穗连灌浆都没完成!云海说‘等云聚水’,地底说‘等热释能’,我们夹在中间,连该先浇水还是先松土都不知道!”
龙弈心里一沉 —— 昨夜查看 “能量循环记忆链”(孩子们用绳结串联的各文明本源能量节点,如气流聚水量、泉水储水量、热泉释能量、麦田耗水量)时,发现链上的 “云 - 泉 - 热 - 田” 节点绳结已松散,当时没料到各文明会因 “本源认知孤岛” 割裂能量循环,更没防住全域能量断裂会让刚成型的本源进化体系瞬间瘫痪。更糟的是,当天上午,进化本源林旁的 “本源互联榜” 被人涂了泥:云海在 “气流本源” 旁画了个圈标注 “独用”,地底在 “热力本源” 旁画了道线标注 “专属”,地表则在 “产粮本源” 上写了 “没人帮”,甚至有人说 “不如拆了进化体系,各守各的本源”—— 本源进化第一次因 “认知孤岛与能量断裂” 陷入全域危机。
阿蛊抱着装着干枯草药的陶盆赶来,盆里的 “能量调节草” 早已失去光泽:“巫蛊部落的古籍里记着‘本源互联则能量通,本源割裂则能量断’!现在云海聚的云气没进泉,地底释的热力没进田,地表产的粮没回哺各部落,连‘能量循环记忆链’上的绳结都快散了 —— 再不想办法把本源连起来,冬天的御寒草药都种不出来!”
阿豆抱着 “能量循环记忆链” 蹲在涂泥的互联榜旁哭:“链上记着老辈们定的‘云聚水 10 桶→泉储 8 桶→热释 5 份→田耗 6 份’的循环比例!云海多聚 2 桶水,地底少释 1 份热,地表及时浇 3 桶泉,就能补上缺口 —— 为什么大家不肯按链上的比例来?”
阿云立刻反驳:“按比例我们要多聚水,可云气是流动的,聚多了会影响我们的气流本源平衡!” 阿壤也皱着眉:“少释热会让热泉通道积能量,万一爆了怎么办?我们的热力本源经不起折腾!”
龙弈没让矛盾继续发酵,只让阿豆把各部落代表、老辈与年轻辈、“符号监督队” 的孩子都召集到进化本源林旁。他举起 “能量循环记忆链”,将松散的绳结重新拉紧,每个节点的能量数据在阳光下清晰可见:“本源不是某一个文明的‘私产’,是全域能量循环的‘齿轮’!云海的气流是‘引水齿轮’,地底的热力是‘释能齿轮’,地表的产粮是‘循环齿轮’—— 少一个齿轮转,整个循环就会停!今天,我们建‘本源互联枢纽’,让各文明本源按能量比例协同,把认知孤岛连起来,把能量循环接起来,行不行?”
阿云爷爷颤巍巍地掏出片泛着光的云纹木片,上面刻着 “云海本源祖训:气流润万物,非润云海”:“我年轻时,老族长就教过‘本源要为全域用’。枢纽可以这样建:第一,‘能量比例共定’,按孩子们记忆链上的基础比例,结合每月生态变化调整(如干旱时云海多聚 2 桶水,严寒时地底多释 1 份热),各部落都要签字确认,不能擅自改动;第二,‘本源操作互联’,云海聚云后要第一时间通知地表储泉,地底释热前要和地表确认灌溉时间,用‘传声木塔’互通消息;第三,‘循环效果共监’,孩子们的‘能量循环记忆链’每天更新,各部落派代表一起核对能量数据,差多少补多少,不让任何一方多担、少担 —— 这样既保各文明本源特色,又能让能量循环起来,好不好?”
阿壤看着记忆链上的能量数据,终于点头:“我们愿意按比例释热!只要地表能及时灌溉,不让热白白浪费,多释 1 份也没问题。” 阿禾也补充:“我们可以在枢纽旁建‘储粮仓’,收获的粮食按各部落贡献的能量分配,不让大家白出力!”
“本源互联枢纽” 很快在进化本源林中央搭建起来,枢纽分 “三舱”:
数据舱里挂着 “能量循环记忆链”,孩子们每天清晨更新各节点数据,云海的聚水量、地底的释能量、地表的灌溉量都用不同颜色的绳结标注,差多少一目了然;
操作舱里架着 “传声木塔”,云海聚云后敲三下木塔,地表就知道要准备储泉;地底释热前敲两下木塔,地表就知道要提前松土;
分配舱里设着 “能量贡献榜”,各部落按贡献的能量领粮食、草药,贡献多的多领,贡献少的少领,公平透明。
阿云带着云海族人在枢纽旁的山坡上建 “聚云台”,按新定的比例聚云,每天聚够 12 桶水就敲三下木塔;阿壤带着地底族人在枢纽旁的热泉口装 “控热阀”,按比例释热,每次释够 6 份就敲两下木塔;阿禾带着地表族人在枢纽旁的麦田里挖 “灌溉渠”,听到木塔声就及时引水,再也没让热白白浪费 —— 仅五天,能量循环就重新转了起来,麦田的枯苗慢慢恢复生机,热泉通道的能量也不再淤积。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云海部落的年轻族人阿雾聚云时,没算准云气流动速度,多聚了 3 桶水,导致地表的储泉陶缸不够用,水溢出来淹了半亩麦田;地底部落的年轻族人阿岩释热时,没及时敲木塔,地表没准备好灌溉,土又被烤裂了一块 —— 本源互联刚有起色,又因 “操作误差” 与 “沟通不及时” 遇阻。
阿豆突然想到办法,她在数据舱里加了 “误差预警绳”:当聚水量超过比例 1 桶时,对应云海的绳结就会变红;当释热时间超过约定时辰时,对应地底的绳结就会变热;孩子们看到预警就会跑去提醒,避免误差扩大。阿雾看到红绳结,立刻减少聚云量;阿岩摸到热绳结,赶紧敲木塔通知地表 —— 仅三天,操作误差就降到了零,沟通也越来越及时。
秋末的时候,“本源互联枢纽” 的效果越来越显着:麦田的麦穗饱满,收获的粮食装满了分配舱的储粮仓;云海的云气再也没浪费,地底的热也全用在了田里;各部落的贡献榜上,每个名字后面的能量数字都在慢慢增加 —— 认知孤岛被打破,能量循环顺畅了,天下城的本源体系终于从 “各自进化” 变成了 “全域互联”。
阿云爷爷看着分配舱里整齐的粮袋,对阿壤说:“以前总觉得‘本源独用才安全’,现在才知道,‘本源互联才有力’—— 我们的云气帮地表储水,地表的粮食帮我们过冬,地底的热帮我们融冰,这才是本源该有的样子。”
除夕夜,天下城的篝火在本源互联枢纽旁点燃。各部落的人围着枢纽唱歌,云海的人唱 “聚云歌”,地底的人唱 “释热歌”,地表的人唱 “丰收歌”;孩子们举着 “能量循环记忆链”,在篝火旁念着各节点的能量数据:“云海聚水 12 桶,地底释热 6 份,地表灌溉 10 桶,麦田产粮 20 袋……” 阿逆也来了,他手里拿着帮孩子们画的 “本源互联图”,笑着说:“现在我知道,不管是云海的云、地底的热,还是地表的田,都是连在一起的,少一个都不行!”
龙弈站在篝火旁,看着 “本源互联枢纽” 上跳动的火光,看着各部落族人互相递粮、互相道谢的身影,心里无比坚定:天下城的 “天下”,从来不是靠某一个文明的本源守护,也不是靠各文明的单独进化,是靠 “本源互联、能量共通” 的全域协同 —— 云海的气流、地底的热力、地表的产粮,这些本源不是 “互相孤立的岛”,是 “彼此咬合的齿轮”,只有每个齿轮都按比例转,整个生态的机器才能永远运转。
开春的时候,本源互联枢纽旁立了块 “本源互联碑”,碑上刻着 “本源互联,能量共通,天下共荣” 十二个字,碑旁种了片 “互联本源林”,每棵树都由云海、地底、地表族人共同栽种,树下埋着装有 “能量循环记忆链” 拓片的陶盒。每天都有人来这里,更新数据、互通消息、分配物资 —— 他们都知道,这里不是某一个文明的枢纽,是所有愿意本源互联、能量共通的人的精神家园,是真正 “本源互联,天下永盛” 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