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讨会上的分歧,像一块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在第七区内部激起了持续的波澜。稳健派与激进派的观点各有其坚实的逻辑支撑和难以忽视的风险,使得最终的决策变得异常艰难。
林峻没有急于统一思想,而是让两种思路并行推进,进行更深入的推演和准备。他深知,在这个层面,任何一个仓促的决定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稳健派在钱教授的带领下,专注于深化现有技术。他们改进了“定波器”的小型化和能效,使其部署更加灵活隐蔽;优化了与“看守者”协同的“汇报”协议,尝试从系统的反馈中提取更多关于其运作机制的信息;同时,也开始秘密筛选和培训第二批“共鸣者”后备人员,以应对苏雨晴等第一代“接口”可能出现的意外。他们的核心思想是“厚积薄发”,在完全理解系统和敌人之前,绝不轻易涉险。
激进派则在几位资深系统工程师和军事战略家的牵头下,开始秘密制定代号“方舟加固”的预备方案。该方案旨在研究如何利用地下能量脉络和大型“定波器”,对昆仑和南太平洋信标进行超常规的能量注入,尝试在短时间内“过载”强化其作为“枷锁”节点的稳定性,相当于给地球的防护罩临时增加一层额外的装甲。同时,一个更加大胆、代号“深空回声”的子项目也开始进行理论探索——研究是否可能逆向解析星海信号的编码,并向其来源方向发送一段经过精心设计的、包含警告或干扰信息的“回应”。这个方案的核心理念是“主动防御”,认为在危机来临前展示一定的反击能力和存在感,或许能起到威慑作用,或者至少为最终谈判(如果可能的话)争取筹码。
苏雨晴作为连接两个派系的关键人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的理智告诉她,稳健派的道路更为稳妥,风险可控。但她的直觉,那源于与高维信息场深度连接的感知,却隐隐指向激进派的方向。她能模糊地“感觉”到,那片宇宙的“暗面”并非死寂的威胁,它似乎也存在着某种“潮汐”般的律动,而下一个“涨潮期”正在逼近。纯粹的被动防御,在真正的“大潮”面前,可能如同沙堡般脆弱。
她将自己的感受私下里告诉了林峻,没有倾向性,只是陈述事实。
林峻站在指挥室巨大的星图前,目光在代表稳健路线的蓝色标记与代表激进路线的红色标记之间游移。左臂的旧伤在寂静中隐隐作痛,提醒着他每一次抉择背后可能付出的代价。
他回想起昆仑冰峰上的血战,回想起南太平洋那令人窒息的能量风暴,回想起那些牺牲的队员和陆光煦那决绝的眼神。他们付出了如此巨大的牺牲,才勉强维持住今天的局面,难道最终还是要将命运完全寄托于一个沉默的“看守者”和缓慢的研究进度吗?
但激进方案的风险同样巨大。“方舟加固”可能导致信标过载崩溃,反而提前打开“门扉”;“深空回声”则可能像在黑暗森林中点燃火把,不仅无法威慑未知的猎手,反而会暴露自身的位置,引来灭顶之灾。
这是一个没有完美答案的难题。无论选择哪条路,都像是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
在经过了数周不眠不休的思考、推演和与核心人员的反复探讨后,林峻最终做出了一个融合性的,也是极其艰难的决定。
“我们无法承受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也不能在危机来临时毫无准备。”他在一次扩大范围的决策会议上宣布,声音沉稳而坚定,“因此,我决定:以稳健路线为主轴,全力推进研究、防御和协同;同时,批准‘方舟加固’和‘深空回声’项目进入有限的、高度可控的实质性研究阶段,但不授权执行。”
他环视众人,目光锐利:“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为激进方案完成所有的技术储备、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确保当‘那个时刻’真的来临,而我们判断主动干预是唯一或最佳选择时,我们能够迅速、有效地行动,而不是临渴掘井。但同时,在获得明确授权之前,绝不允许进行任何可能引发不可控后果的实际操作。”
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案,试图在保守与冒险之间找到一条狭窄的可行路径。它要求第七区同时做好两手准备,承担双倍的工作量和精神压力。
没有人反对。所有人都明白,这是目前情况下,最负责任,也最符合他们守望者身份的选择。
命令下达后,第七区如同一个精密而庞大的机器,开始了双线并行的超负荷运转。研究室内,对星海信号和系统结构的破译攻坚夜以继日;工程区内,对大型“定波器”超载运行模式和星海信号逆向调制技术的秘密测试也在谨慎地进行。
苏雨晴和她的“共鸣者”团队,成为了连接两条路线的桥梁和校验器。他们需要同时为深化理解和风险评估提供关键的直觉感知和数据支持。
抉择的重量,分摊到了第七区每一个人的肩上。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准备的,可能是一场无声的豪赌,赌注是整个文明的未来。而发令枪响的那一刻,或许就隐藏在下一次星海信号的波动之中,隐藏在下一次现实结构的震颤之下。
他们能做的,便是在这前夜的寂静里,磨砺好手中的每一件工具,计算好未来的每一种可能,然后,等待着命运给予他们的,那个必须做出最终回答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