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盛全与吴广德,这两股分别崛起于内陆与沿海的混乱力量,在经过侯五与吴广德麾下一位擅长交际、原为私盐渠道中间人的头目(名叫钱老六)的数次秘密往来后,终于搭上了线。
通信之初,双方都带着极大的警惕和试探。陈盛全这边,侯五极力渲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野心,描绘联合后席卷东南的蓝图;吴广德那边,钱老六则强调己方在水道、财富以及海外渠道上的优势,点明合作方能应对日益强大的官府围剿压力。
最终,共同的困境(被各方势力挤压)和膨胀的野心,压过了彼此的不信任。吴广德亲自口述,由钱老六执笔,回复了一封密信,信中同意了陈盛全“交个朋友”的提议,并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设想——两军联合会师!
选择会师地点,成了首要问题。此地需满足几个条件:位置相对隐蔽,不易被官府大军快速合围;水陆交通便利,便于双方人马、物资汇合;最好位于双方势力范围的交界或缓冲地带,体现诚意,也方便进退。
经过几番秘密磋商和地图推演,一个地点被双方同时看中——大泽乡。
大泽乡,隶属临淮郡,地处汝南陈国(陈盛全活动区)与山阳郡(吴广德势力边缘)交界地带。此地顾名思义,水网密布,沼泽、湖泊星罗棋布,陆上则有丘陵林地,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它紧邻睢水,水系可通淮河,进而连接吴广德控制的沿海水域,水路交通极为便利。陆路方面,亦有官道(虽多破败)连接南北,方便陈盛全的陆战部队运动。
而从势力范围看,临淮郡名义上属于汝南王赵渊的管辖范围,但汝南王如今自身难保,龟缩几座大城,对临淮郡,尤其是大泽乡这种边缘地区的控制力几乎为零,正处于权力的真空地带。在此会师,风险相对较小。
在最终确定的密信中,吴广德写道:“…陈兄雄踞汝南,陆战无双;弟偶得东海之利,水战稍通。今官府视我等如砧板鱼肉,欲分而食之。何不合力一处,水陆并进,共图大事?临淮郡大泽乡,水陆要冲,官府力弱,可为兄弟把臂言欢,歃血为盟之地!望兄速决,弟当率儿郎,泛舟西进,恭候兄台虎驾!”
陈盛全收到信后,与侯五及几名心腹头目密议。
“大泽乡…确实是个好地方!”陈盛全盯着粗糙的地图,眼中闪着光,“吴广德这小子,有点眼光。他走水路,老子走陆路,到时候在那里汇合,他的人熟悉水道,老子的人擅长攻坚掠地,正好互补!”
侯五阴恻恻地笑道:“大哥,此乃天赐良机!只要两会师,我军陆上悍卒得其水师之助,便可如虎添翼,不再困守汝南一隅。届时,或可沿睢水、淮河而下,席卷东南富庶之地;或可西进,威胁洛阳!这天下,未必不能争上一争!”
“好!”陈盛全猛地一拍桌子,下定决心,“回复吴广德,约定下月初三,大泽乡会师!让他备好酒肉,老子要和他好好喝一顿,商量一下怎么把这天捅个窟窿!”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陈盛全麾下历经“实战训练”的八千老兵开始秘密集结,筹备粮草,选择行军路线,准备向大泽乡进发。而东南沿海,吴广德也下令麾下舰队做好准备,部分精锐乘船沿海南下,再溯淮河、睢水而上,直扑大泽乡。他自己则亲率一部乘快船,携带大量劫掠来的财货和盐铁,先行出发。
一场波及内陆与沿海两大流寇势力的联合会师,在极度保密的情况下紧锣密鼓地展开。大泽乡,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即将成为搅动天下风云的又一个风暴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