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那可真是个乱世啊!全国各地的军阀就跟那雨后春笋似的,一个接一个冒出来,为了争夺地盘,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战火那是烧得漫天都是。
在河北那块地界,有个大名鼎鼎的军阀叫袁绍。他手下啊,有个专门掌管文书工作的大才子,这人叫陈琳。那陈琳,肚子里墨水可多了,写起文章来那是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这时候,另一个军阀曹操的势力就跟那吹气球似的,蹭蹭往上涨,对袁绍的威胁那是越来越大。袁绍心里那个急啊,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他寻思着,得赶紧讨伐曹操,不然这地盘迟早得被曹操抢了去。
有一天,袁绍把陈琳叫到了跟前,一本正经地说:“陈琳啊,你文笔好,给我写一篇声讨曹操的战斗檄文,把他的丑恶嘴脸都给我写出来,让天下人都知道他曹操是个什么货色!”陈琳听了,连忙点头答应:“主公放心,我这就去写。”
于是,陈琳就按照袁绍的意思,开始埋头苦干,起草了一篇名为《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这文章一写出来,那可不得了!陈琳在文章里,那是一点面子都不给曹操留,把曹操本人的各种罪状,就像数豆子似的,一条一条都列了出来。不仅如此,连曹操的祖宗三代都被他狠狠地辱骂了一番,那言辞之激烈,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子,直戳曹操的心窝。
再说曹操,他这人有个毛病,经常犯头痛病。这一天,他正被头痛折磨得死去活来,躺在床上直哼哼呢。就在这时候,手下人送来了陈琳写的这篇檄文。曹操本来没心情看,可手下人说这文章写得精彩极了,他就好奇地拿起来看了看。
嘿,你还别说,这文章写得真是生动精彩啊!曹操看着看着,竟然入了迷,越看越兴奋,那头痛的感觉不知不觉就消失了,就像一阵风把头上的乌云都给吹走了。不过,曹操心里还是有点气,毕竟陈琳在文章里把他和他的祖辈骂得那么狠。但他又是个爱才之人,心里暗暗感叹:“这陈琳,可真是个大才子啊!可惜,这么好的人才,怎么就给袁绍那家伙效力了呢,真是可惜啊!”
后来,时局变化,曹操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打败了袁绍。陈琳呢,也没了去处,就归顺了曹操。
有一天,曹操把陈琳叫到了跟前,笑着问他:“陈琳啊,当初你写那篇檄文声讨我,只骂我一个人也就罢了,为啥连我的祖宗三代都骂上了呢?你这不是把我往死里得罪嘛!”
陈琳听了,挠了挠头,有点无奈地说:“主公啊,那时候我在袁绍手下做事,他让我写,我就得写啊。这就好比箭已经搭在了弦上,不得不发射出去呀,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啊!”
曹操听了陈琳的话,理解了他当时的处境,觉得他也是身不由己,就没有责罚他,而且从此以后,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
从那以后啊,人们就用“箭在弦上”来比喻形势十分紧迫,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了。有时候,还会和“不得不发”连在一起用,来形容那种迫不得已、必须行动的情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