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世人尊奉为圣人。然而,孔子始终秉持着谦逊好学的态度,他深知无论何人,包括自己,都并非生来便满腹学问。
一次,孔子前往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典礼过程中,他不断向人询问各种事宜,几乎每件事都详细请教。这一行为被一些人在背后嘲笑,他们觉得孔子身为圣人,却连礼仪都不懂,什么都要问。但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坦然回应:“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求知礼仪的表现。”在孔子看来,学问的获取没有捷径,唯有通过不断发问、探索,才能日益精进。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体现了孔子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真理的追求。
当时魏国有个大夫叫孔圉(文中“孔宇”应为“孔圉”),他同样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在那个时代,社会上有为最高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赐谥号的习俗。孔圉去世后,魏国国君赐他谥号为“文”,此后人们便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对此有些不服气,他觉得孔圉也有不足之处,于是便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道:“孔圉聪明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
“不耻下问”这一成语便源于此。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述,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鼓励人们放下身份和地位的束缚,打破学问高低的界限,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向他人请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难题,有些人因为好面子,害怕被他人嘲笑,而不愿意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结果导致问题得不到解决,知识也无法得到提升。而真正有智慧的人,就像孔子和孔圉一样,不会因对方的身份、地位或学问高低而有所顾虑,他们只关注是否能从中学到知识,是否能解决问题。
不耻下问是一种谦虚好学的品质,它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无论我们处于何种位置,都应该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让我们以孔子和孔圉为榜样,将不耻下问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有涵养的人。
# 螳臂当车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声名远扬的贤人,名叫颜回。当时魏国国君魏灵公听闻颜回贤能,便盛情邀请他前往魏国,担任太子蒯聩的老师。
颜回尚未动身,便已听闻蒯聩仗着父亲是一国之君,在魏国境内整日作威作福、蛮不讲理,行为极为乖张。颜回深知,教育这样一个桀骜不驯、目无规矩的学生,必然困难重重,心中不禁犯起了难,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是好。
待颜回到了魏国,他并未急于直接去见蒯聩,而是先登门拜访了魏国的大夫季孙意如。见到季孙意如后,颜回恭敬地行礼,然后诚恳地请教道:“大人,我此次前来魏国,肩负教导太子之重任,然太子性情顽劣,不知如何才能将他教好,还望大人不吝赐教。”
季孙意如听后,微微点头,神色严肃却又和蔼地说道:“颜回先生,您能先来问我此事,足见您的谨慎与用心,这情况确实如您所料,想要教好太子,实在是难上加难啊。”说罢,他稍作停顿,目光中透露出睿智的光芒,接着说道:“我给您举个例子吧。那螳螂,生性鲁莽,不知自身力量微薄,竟自不量力地跑到马路中央,高高举起双臂,妄图阻挡那飞速前进的车轮。其结果,想必是不言而喻的。尽管那螳螂自认为此举极为勇敢,可在旁人看来,不过是愚蠢至极、毫无意义的行为罢了。”
说到这里,季孙意如轻轻叹了口气,目光落在颜回身上,语重心长地继续道:“颜回先生啊,我知道您心怀善意,一心想将太子引向正途,可您如今的做法,就如同那螳臂当车一般啊。有些事情,并非凭借您一人之力就能解决的。这其中的复杂与艰难,远超您的想象。所以啊,您还是要小心慎重,好自为之啊。”
颜回听后,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他明白季孙意如的良苦用心,也清楚自己面临的困境。此后,在教导蒯聩的过程中,颜回虽竭尽全力,却也深知有些事难以强求。
后来,“螳臂当车”这一典故便流传开来,成为人们口中常用的成语。它用来比喻那些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就轻率地去干根本办不到的事情,最终必然招致失败的人或行为。其中,“螳”指的就是螳螂,“当”则是抵挡的意思。这个成语,犹如一记警钟,时刻提醒着人们要认清自身的能力,切莫盲目行事,以免陷入不必要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