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时已到,赞礼官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退休老翰林担任。
肃立于布置一新的正厅前方,声音洪亮:“肃静——!拜师典礼,即刻开始!请师长入席——!”
满堂宾客顿时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侧门。
只见秦鸿今日换上了一身深紫色的锦缎常服,虽非官袍,却更显庄重威严。
他面容肃穆,步履沉稳,在秦伯的搀扶下,缓步走入正厅,于早已设好的师座安然落座。
那师座之后,悬挂着至圣先师孔子的画像,香案之上,香烟袅袅。
“请弟子入堂——!”赞礼官再唱。
陈耀祖与秦逸轩相视一眼,整理衣冠,深吸一口气,并肩缓步从侧廊走入正厅。
刹那间,所有宾客的目光如同聚光灯般落在他们身上。
惊讶、审视、好奇、赞叹、乃至一些不易察觉的嫉妒,种种情绪交织。
尤其是当众人看清陈耀祖那年轻而陌生的面孔,以及他虽整洁却难掩朴素的衣着时,低低的议论声不可避免地响起:
“那便是陈耀祖?果真如此年轻!”
“听闻是长乐郡来的寒门学子,竟能得秦老如此看重?”
“旁边那位是秦家的逸轩公子吧?果然龙章凤姿。”
“寒门子弟能与秦家嫡系同列,此子必有不凡之处!”
“看来日后国子监,又要多一位风云人物了……”
一些认识陈耀祖的国子监同窗,如陆嘉等人,更是激动地交换着眼色,没想到这个有趣的乡下人,还真有些本事。
看来他们之前释放的善意也并不是多此一举,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相交之辈。
果然,有时候不能看一时之困,哪怕是一条绝路也能走出不一样的道路出来。
陈耀祖感受到那些目光,心中虽有些许紧张,但更多的是一种沉静与坚定。
他目不斜视,与秦逸轩一同走至厅中,在赞礼官的指引下,面向师座,肃然而立。
赞礼官开始朗声诵读祝文,内容无非是追溯师道尊严,阐明拜师意义,赞颂秦老德行学问,并寄语新弟子勤勉向学,光大师门。
古雅而庄重的词句在厅堂中回荡,将仪式的氛围推向肃穆。
祝文毕,赞礼官高声道:“弟子行叩拜大礼——!”
陈耀祖与秦逸轩依言上前一步,在早已备好的蒲团前,撩袍,屈膝,躬身,叩首!
一拜,敬师道尊严;二拜,谢师长收录;三拜,表求学诚心。
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充满了虔诚与敬意。
三拜之后,赞礼官又道:“弟子呈递束修——!”
早有侍立的书童将两人准备好的“六礼”束修用红漆木盘托上。
陈耀祖与秦逸轩各自端起属于自己的那份,高举过眉,再次躬身,奉至秦鸿面前。
秦鸿目光扫过那寓意深远的芹菜、莲子、红豆、红枣、桂圆、干瘦肉条,尤其是在陈耀祖那份上停留片刻,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他微微颔首,示意身旁的秦伯代为收下。收下束修,便意味着正式承认了这师徒名分。
“弟子敬茶——!”
又有人奉上两盏热气腾腾的香茗。陈耀祖与秦逸轩各自端起一杯,双手捧持,步履沉稳地走到秦鸿座前。
屈膝半跪,将茶盏高举过头顶,齐声道:“请老师用茶!”
秦鸿看着眼前两个优秀的年轻人,一个是他寄予厚望的家族后辈,一个是他慧眼识珠、倾心栽培的寒门英才,心中亦是豪情涌动。
他先接过秦逸轩的茶,浅啜一口,放下。
然后,目光落在陈耀祖身上,郑重地接过了他手中的茶盏,同样饮了一口。
这看似相同的动作,落在有心人眼中,却意义非凡。秦老对两位弟子,皆一视同仁!
饮过拜师茶,秦鸿缓缓起身,声音沉浑有力,回荡在整个厅堂:
“今日,老夫秦鸿,收秦逸轩、陈耀祖二人入门墙。望你二人谨记,入我门下,首重德行,次论才学。
当以‘勤’字为径,以‘实’字为要,以‘民’字为本!精研技艺,心怀天下。
他日若能为这大夏江山、为黎民百姓略尽绵薄之力,方不负今日之礼,不负平生所学!若有行差踏错,玷污门楣,老夫定不轻饶!”
“弟子谨遵老师教诲!定当勤勉向学,砥砺德行,不负师恩!”陈耀祖与秦逸轩异口同声,声音坚定。
随后,秦鸿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回礼——两套一模一样的、他亲笔批注多年的《水经注疏》珍本,分别赠与秦逸轩和陈耀祖。
这象征着知识的传承,也表明了他对两位弟子并无偏私。
至此,庄重的拜师礼才算圆满完成。赞礼官高声宣布:“礼成——!”
厅内顿时响起一片热烈的祝贺之声。宾客们纷纷上前,向秦鸿道贺,也向陈耀祖和秦逸轩这两位新晋的“秦门弟子”表达善意。
刘祭酒抚着胡须,对身边的沈文渊笑道:“文渊兄,看来你我眼光不错,此子确非池中之物。”
沈文渊含笑点头:“能入秦老法眼,得其真传,未来可期。”
陆嘉、沈知言等国子监同窗也挤了过来,围着陈耀祖,又是羡慕又是高兴地道贺。
“陈兄!恭喜恭喜!从今往后,你可就是秦老的正式弟子了!”
“耀祖兄,日后在水利一道上,可要多指点指点我们啊!”
就连一些原本对陈耀祖不甚了解的官员,此刻也纷纷记住了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和面孔。
陈耀祖从容地应对着各方祝贺,谦逊有礼,举止得体。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在京城的身份已然不同。
他不再是孤身奋斗的寒门学子,他是六皇子看重的人,是国子监的佼佼者,更是水利泰斗秦鸿的亲传弟子!
秦逸轩也来到陈耀祖身边,真诚地说道:“耀祖师弟,恭喜。日后我们同在老师门下,正好可以多多切磋。”
“逸轩师兄言重了,应是师弟向师兄多多请教才是。”
陈耀祖微笑回应。他看着眼前熙攘的人群,感受着那些或真诚或复杂的目光,心中一片清明。
拜师礼成,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充满了机遇,也布满了挑战。
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已拥有了更坚实的后盾,更明确的方向,以及身边这群可以并肩同行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