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悄然探入的各方触手,陆辰屿和林知意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决定以更主动、更规范的姿态,来守护“星绘”的独立与纯粹。与“启明教育”的紧密合作固然提供了庇护,但要将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需要建立更坚实的壁垒。
“我们需要成立自己的公司。”陆辰屿在某个周末的清晨,对正在阳台给新买的绿植浇水的林知意说道。阳光透过纱窗,在她身上跳跃,也照亮了他眼中坚定的神色。
林知意放下喷壶,转过身,有些讶异,但随即了然。“把‘星绘’相关的知识产权、商业合作、团队建设都正规化起来?”
“嗯。”陆辰屿走到她身边,看着窗外生机勃勃的绿植,“只有法律和商业上的独立实体,才能让我们在面对无论是学术合作、资本接触还是其他潜在风险时,拥有真正的话语权和谈判基础。而且,随着‘星绘’的发展,我们不可能永远只靠我们两个人。”
这个决定意味着他们将正式从校园创业者,向真正的企业管理者迈出第一步。压力与责任将会倍增,但这也是成长的必然。
说做就做。两人立刻开始着手准备公司注册事宜。公司名称定为“星绘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不高,由两人共同持有。陆辰屿负责研究相关政策法规、准备技术专利文件和公司章程;林知意则负责设计公司LoGo、构思企业文化雏形以及规划初期的团队架构。
他们的小公寓书房,俨然变成了临时指挥部。打印出来的法律法规铺了满桌,笔记本电脑上开着各种申请表格和设计软件。讨论、争执、修改、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未来的规划也变得越来越清晰。
“第一个招聘职位,应该是具有教育行业背景的产品运营。”林知意指着自己画的团队结构图说,“我们需要有人专门负责用户增长、社区运营和与‘启明’平台的日常对接,把我们解放出来,更专注于技术和核心内容。”
“同意。”陆辰屿点头,“技术这边,也需要一个后端工程师,分担服务器架构和数据处理压力。我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算法迭代和应对那些‘外部扫描’上。”
他们甚至开始物色一个小小的办公场所,不需要很大,但需要一个能容纳初步团队、并能代表“星绘”气质的环境。
就在他们为新公司的诞生而忙碌时,一个来自过去的“熟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出现在他们的视野里。
这天,林知意接到一个陌生号码的来电,对方自称是某当代艺术画廊的策展人,姓温。
“林知意小姐,您好。我们画廊即将举办一场名为‘科技凝视下的艺术本能’的展览,重点关注科技与艺术交叉领域的先锋创作。”温策展人声音温和,带着艺术圈特有的腔调,“我们注意到了您在‘星绘’中的艺术实践,以及您个人在油画创作上的造诣,尤其是那幅曾在校园艺术展上引起关注的《星轨》。不知您是否有兴趣,携《星轨》以及一些基于‘星绘’理念衍生的数字艺术作品,参加我们的展览?”
个人画作参展?还是与“星绘”理念结合?
这对一直专注于产品本身的林知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充满诱惑的领域。她的艺术创作能够被专业画廊认可,并与“星绘”的理念同台展示,这无疑能极大提升她个人和“星绘”在艺术领域的影响力。
她有些激动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陆辰屿。
陆辰屿为她感到高兴,但谨慎的天性让他多问了一句:“温策展人,冒昧问一下,您是如何注意到知意和《星轨》的?”
电话那头的温策展人笑了笑,语气自然:“是苏晚女士向我们推荐的。她对林小姐的作品和理念赞誉有加。”
苏晚?!
这个名字像一道冰冷的电流,瞬间击中了两人。那个曾经给他们带来无数麻烦,最终似乎黯然退场的对手?
她怎么会……?
林知意脸上的喜悦瞬间冻结,转为惊愕与不解。陆辰屿的眉头也紧紧锁起。苏晚推荐?这太反常了。是真心认可?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更难以捉摸的介入?
“感谢您的邀请,也……谢谢苏晚同学的推荐。”林知意稳住心神,礼貌地回应,“我们需要考虑一下,并看看展览的具体方案,再给您答复,可以吗?”
挂了电话,书房里陷入一种微妙的寂静。阳光依旧明媚,新买的绿植在阳光下舒展着嫩叶,一切都充满了新生般的美好。然而,“苏晚”这个名字,像是一缕来自旧日风暴的寒意,悄然侵入这片刚刚开拓的天地。
“她这是什么意思?”林知意喃喃道,心中充满了困惑。经历了那么多,她实在无法相信苏晚会出于纯粹的善意。
陆辰屿沉思片刻,眼神锐利:“不清楚。但事出反常必有因。或许,这与她背后那些可能还未完全清除的势力有关?又或者,是她个人的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转变?”
他走到电脑前,调出了之前保存的、与苏晚及其“工作室”相关的所有记录。
“无论如何,这次邀请,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他沉声道,“参展或许是机会,但也可能是另一个精心布置的舞台。”
机遇与风险再次交织。新生的枝桠奋力向上生长,而旧日的魅影,似乎并未远离,只是在阳光下,换了一副更难以分辨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