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在冰冷的触控板上滑动,勾勒出第六个维度的曲率参数。屏幕上的几何体随着他的调整微微颤动,像被风吹皱的水面。苏羽停下动作,凝视着这个违背常识的结构——它在三维投影中不断自我折叠,却又保持着数学上的完美对称。
材料清单自动生成在右侧窗口。他的目光停留在“信息流动性”这一栏。系统推荐的超导合金能够满足脉冲传导需求,但刚度系数远低于设计要求。而符合刚度标准的碳纳米复合材料,又会将信息流限制在固定路径中。
他调出材料数据库,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这不是理论推演时能够忽略的矛盾。在纸上,他可以用一个优雅的方程同时描述刚性与流动;在工程中,他必须找到真实的物质来承载这个悖论。
实验室的门无声滑开。莉娜站在门口,手里拿着数据板,却没有立即走进来。
“他们已经开始组装第一个信标的外壳了。”她说,声音在空旷的实验室里产生细微的回响。
苏羽没有抬头,仍然盯着屏幕。“用的是什么材料?”
“标准钛合金。符合军方规格,但完全不符合你的设计。”
他的嘴角微微抽动。这就是理论到实践的距离——不是数字与实物的距离,而是完美与妥协的距离。
莉娜走近,将数据板放在工作台上。“我带来了新的信号分析。那个‘邀请’变得更清晰了。”
苏羽终于转过头来。莉娜的眼睛下有淡淡的阴影,但瞳孔中跳动着某种炽热的光。
“它不再是简单的坐标。”她调出数据,“现在是一段完整的序列,像是一首乐曲的前奏。”
屏幕上,频率波形起伏跌宕,形成奇异的韵律。苏羽注意到其中几个峰值恰好对应他设计中几个关键节点的共振频率。
巧合?还是某种回应?
他重新看向自己的设计图。那些曲线突然变得陌生起来——不再是他独自推导出的数学构造,而是与某个未知源头产生共鸣的媒介。
深夜的实验室只剩下仪器运转的低鸣。苏羽尝试了第七种材料组合方案。他在金刚石基质中嵌入液态金属纳米线,试图在刚性框架中创造可变的传导路径。
模拟测试开始时,他屏住呼吸。
三维模型在虚拟应力下开始变形。金刚石骨架保持稳定,但内部的液态金属在脉冲通过时产生了不可预测的湍流。信息在流动中失真、碎裂,就像声音在水中被扭曲。
失败。
他关闭模拟界面,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理论完美无瑕,工程却充满瑕疵。
通讯器闪烁,是雷诺将军的加密频道。苏羽犹豫片刻,接通了视频。
“进度报告。”将军的面容在屏幕上显得格外冷硬。
“材料问题还没解决。现有的合金无法同时满足刚度和流动性的要求。”
“解决方案?”
“可能需要开发全新的复合材料。或者...”苏羽停顿了一下,“重新考虑信标的整体结构。”
将军的眉头皱起。“时间不等人,博士。裂缝的活动频率在过去48小时增加了百分之十五。”
屏幕自动切换至裂缝的实时监控。那道黑色的裂痕正在缓慢地脉动,像一颗沉睡的心脏开始苏醒。银色的闪光变得更加频繁,几乎连成一片。
苏羽感到一阵寒意顺着脊柱爬升。
“我理解。”他简短地回答,切断了通讯。
实验室重新陷入寂静,只有裂缝监控传来的微弱嗡鸣。苏羽注视着那道旋转的黑暗,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错误。
他一直在尝试复现GSS-1的几何结构,试图在地球条件下重建那个来自异界的形态。但也许真正的答案不是复制,而是翻译——找到功能上的等效物,而非形式上的复制品。
这个认知像电流穿过身体。他迅速调出设计图,开始删除那些过于复杂的曲线,只保留最核心的拓扑特征。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将非欧几何的优雅转化为工程学的实用。
屏幕上的结构开始变化,从一件精妙的数学艺术品,变成一个粗粝但可行的机械装置。美感让位于功能,完美屈服于可能。
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时,苏羽完成了第八版设计。这个版本放弃了完全的信息流动性,改为在刚性结构中嵌入可重构的传导模块。这是一种妥协,一种在地球科技与异界数学之间的折衷。
他启动最终模拟。
信标模型在虚拟空间中旋转,各个组件依次亮起。脉冲通过时,传导模块像神经突触般重新配置,在保持结构稳定的同时,允许信息沿着多条路径流动。
模拟进度条缓慢填满。百分之七十,八十,九十...
绿色指示灯亮起。模拟通过。
苏羽长出一口气,感到一阵混合着成就感和失落的复杂情绪。他成功了,但成功的代价是放弃了那个完美无瑕的理论构想。
莉娜再次出现在实验室门口,手里端着两杯咖啡。
“通宵了?”她把一杯咖啡推到他面前。
苏羽接过杯子,温热透过陶瓷传到掌心。“刚刚完成新设计。”
她瞥了一眼屏幕,眼睛微微睁大。“这和最初的版本很不一样。”
“工程就是这样。理论告诉你什么是完美的,现实告诉你什么是可能的。”
莉娜沉默片刻,指向裂缝监控。“你知道吗?刚才你完成设计的时候,裂缝的信号模式发生了变化。”
苏羽抬起头。“什么变化?”
“它停止了那种邀请的序列,开始重复一个简单的脉冲。几乎像是...确认。”
两人同时看向主屏幕。黑色的裂缝依然在缓缓旋转,但那些银色的闪光现在呈现出规律的节奏,与苏羽设计中信标的共振频率完全一致。
苏羽感到喉咙发干。他的设计决策,他的妥协与创新,似乎都在被某个看不见的存在审视着、回应着。
这不是单向的研究,而是一场对话。
他拿起数据板,开始编写材料采购订单。金刚石基质,液态金属纳米线,还有一系列特种合金。这些物质将在三天内送达,然后真正的建造即将开始。
理论阶段已经结束。现在,他必须用双手和工具,将抽象的构想变为钢铁与电路的现实。
当第一份订单确认送达时,苏羽站在空荡荡的组装区中央,想象着六座信标将如何环绕着裂缝建立。它们不会是他最初设想的那种完美造物,但会是能够真正运作的设备。
也许,这就是所有创造的真相——不是实现理想,而是在限制中寻找可能性。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双手,这双曾经只握笔和触摸键盘的手,即将拿起焊枪和校准仪。从数学家到工程师的转变,不仅仅是一个身份的转换,而是整个思维模式的重塑。
窗外,运输飞行器开始降落,带来他订购的第一批材料。苏羽深吸一口气,走向接收区。
工程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