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重工前中层落网的供述,将侦查视线再次拉回疗养院地下一层——他们明确指认,这里不仅是Y-327的中期实验场地,更是顾维安犯罪集团进行“人体适配性实验”的核心区域,而那些刻有编号的手术台,正是记录所有罪恶的关键载体。
此前的勘查中,技术组已在地下一层发现了三张锈迹斑斑的手术台,台面上的金属编号“01”“07”“13”仍清晰可辨,但当时并未找到与编号直接对应的实验记录。随着陆明的落网和合作模式的升级,林砚通过侧写预判:“犯罪集团对实验的管控极为严格,不可能只留下编号而无记录,这些手术台的编号必然与实验对象的编号一一对应,记录很可能被隐藏在地下一层的隐秘角落,甚至与手术台本身有关。”
江澈立刻带领技术组对地下一层进行第三次地毯式勘查,重点围绕三张手术台展开。手术台均为军工级材质,厚重的不锈钢台面布满划痕和暗红色的污渍,此前的检测已证实污渍中含有血迹和Y-327试剂残留。技术组首先对手术台的结构进行拆解,发现“01号”手术台的台面下方有一个隐藏的暗格,暗格被一块可拆卸的金属板覆盖,边缘与台面无缝衔接,若不仔细观察根本无法察觉。
“这个暗格的位置很隐蔽,大概率是用来存放实验记录的。”技术组负责人用撬棍轻轻撬开金属板,暗格内果然存放着一个黑色的防水文件袋,袋内装有一沓泛黄的纸质记录,封面标注着“01号手术台实验日志(2020.03-2020.07)”。
日志的纸张质地坚韧,表面有防水涂层,显然是为了长期保存。翻开日志,里面的记录字迹工整,内容详实,采用了统一的表格格式,包含“实验日期”“实验对象编号”“试剂型号”“注射剂量”“手术操作内容”“术后反应”“数据记录”“操作人员签名”等栏目。
“实验对象编号与手术台编号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存在对应关系。”江澈指着其中一页记录,“01号手术台对应的实验对象编号是‘001-020’,每张手术台负责20名实验对象的适配性手术和后续观察。”
日志中详细记录了“人体适配性实验”的恐怖过程:实验对象被麻醉后送上手术台,医生会在其颈部或腰部进行微创切口,将微型传感器植入体内,用于实时监测Y-327试剂在体内的代谢情况和生理指标变化;同时,通过手术将神经控制芯片的接收端植入大脑皮层,确保芯片能与神经系统建立连接。手术过程中,部分实验对象因麻醉过敏、器官损伤或术后感染直接死亡,日志中对这些情况的记录极为冷漠,仅用“实验失败,对象淘汰”一笔带过。
“这些所谓的‘适配性手术’,本质上是强行将人体改造为药物和芯片的载体。”林砚看着日志中“术后反应”一栏的记录,脸色凝重,“你看这里,实验对象013注射Y-327增强型试剂后,出现了心率骤升、肌肉痉挛的症状,医生不仅没有停止实验,反而加大了镇静剂的剂量,继续记录数据,最终导致实验对象死亡。这根本不是实验,而是赤裸裸的屠杀。”
日志中还记录了大量实验对象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籍贯、身体状况等,这些信息与之前在陆明数据库中找到的实验对象名单完全吻合。更令人震惊的是,日志中明确标注了部分实验对象的来源:“003号,流浪人员,诱骗至疗养院”“017号,盛泰生物员工,知晓实验秘密,强制参与”“020号,孤儿,由孤儿院‘捐赠’”,其中“017号”正是五年前失踪的盛泰生物员工,此前一直被警方认定为“畏罪潜逃”。
技术组随后对“07号”和“13号”手术台进行拆解,在“07号”手术台的底座夹层中找到了另一本实验日志,封面标注“07号手术台实验日志(2020.08-2021.01)”,记录了编号“071-090”实验对象的相关情况;而“13号”手术台的暗格则更为隐蔽,藏在台面下方的金属支架内部,技术组通过x光探测才发现其存在,暗格内的文件袋因受潮部分字迹模糊,但仍能辨认出“13号手术台实验日志(2021.02-2021.06)”的字样,对应的实验对象编号为“131-150”。
三本日志共记录了60名实验对象的适配性手术和后续实验情况,其中明确标注“实验失败,对象淘汰”的有23人,“实验成功,转入后续观察”的有17人,剩余20人标注“状态未知”。结合苏晴的日记残页和林晓雅的护理记录,“状态未知”的实验对象大概率是因出现严重副作用被秘密处理,或在后续实验中死亡。
“这些日志是证明犯罪集团进行非法人体实验的铁证!”江澈将日志仔细封存,“里面不仅有实验过程的详细记录,还有操作人员的签名,包括陈景明、张诚、以及几名已经失踪的医生,这为我们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提供了直接依据。”
技术组对日志中的血迹、指纹进行了提取,发现除了操作人员的指纹外,还在“01号”日志的某一页发现了苏晴的指纹——这与苏晴日记中“偷偷整理实验数据”的描述完全吻合,进一步证实了她曾试图收集实验证据的事实。而“07号”日志的边缘,检测到了林晓雅的dNA残留,推测是她在护理实验对象时,接触日志留下的痕迹。
更关键的是,日志中记录的实验数据,与陈景明私人诊所的研发记录、陆明数据库中的生理指标曲线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例如,实验对象037的术后反应记录,与陈景明研发日志中“Y-327 V2.0副作用观察”的数据完全一致;实验对象142的神经控制芯片适配数据,与陆明数据库中“芯片接收灵敏度测试”的结果相互印证,证明了Y-327实验从早期研发、中期适配到后期优化的完整流程,以及各环节之间的关联性。
“现在我们可以确定,顾维安、陈景明等人构建了一个从‘实验对象招募’到‘试剂研发’‘适配性手术’‘副作用观察’‘黑市交易’的完整犯罪链条,而地下一层的手术台,正是这个链条的核心枢纽。”林砚结合日志内容进行侧写,“从日志的记录频率和数据完整性来看,这个实验至少持续了一年半,直到林晓雅失踪后,实验才逐渐转移到陈景明的私人诊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疗养院地下一层会被部分废弃。”
江澈补充道:“日志中提到的‘转入后续观察’的17名实验对象,目前仍下落不明。根据陆明的供述,这些‘成功适配’的实验对象很可能被转移到了非洲秘密据点,成为顾维安‘基因改造士兵计划’的核心样本。找到他们,不仅能营救更多受害者,还能获取Y-327在人体长期作用的关键数据,为解毒剂研发提供重要支撑。”
技术组还在日志的最后几页发现了一组加密的编号对照表,经过破解,确认了手术台编号、实验对象编号、神经控制芯片编号、试剂批次编号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发现让之前散落的证据碎片彻底串联起来:苏晴日记中提到的“蓝色液体”,正是Y-327 V1.0试剂;林晓雅护理记录中的“073号对象”,对应的手术台编号是“07号”,芯片编号是“Nc-073”,试剂批次为“”;而六芒星标记,并非单纯的符号,而是实验对象“成功适配”后的标识,印在芯片接收端的外壳上。
“这些编号和标记,是犯罪集团为了便于管理和追踪设置的,但现在都成了指证他们罪行的证据。”江澈看着对照表,眼神坚定,“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对照表,逐一核实所有实验对象的身份和去向,将犯罪集团的每一笔罪恶都清算到底。”
此时,实验室传来消息:通过对手术台台面血迹的进一步检测,发现了一名未知人员的dNA,与现有数据库中的所有嫌疑人都不匹配,但与林晓雅U盘里一段监控视频中的模糊人影dNA部分吻合。“这个人很可能是参与实验的核心医生之一,目前仍在逃,或许与陈景明一起藏匿,甚至可能已经前往非洲。”技术组负责人说道。
新的线索让案件再次迎来突破。临时指挥室的墙面被更新,手术台编号、实验对象编号、相关人员的节点被用红线紧密连接,形成了一张完整的罪恶网络。三本实验日志的发现,不仅填补了Y-327实验流程的关键空白,更提供了直指核心的铁证,让顾维安犯罪集团的非法人体实验罪行无可辩驳。
江澈拿起对讲机,向各小组下达最新指令:“立即根据实验日志中的人员名单,排查所有实验对象的身份和家属信息,做好安抚和取证工作;技术组继续破解日志中的加密数据,寻找更多关于非洲秘密据点和在逃人员的线索;国际刑警那边,重点推送未知dNA的信息,协助追捕在逃的核心医生。”
林砚则盯着实验日志中的术后反应记录,陷入了沉思。这些记录详细描述了Y-327对人体的长期危害,从肌肉萎缩到器官衰竭,从神经紊乱到精神失常,每一个字都触目惊心。“顾维安的‘基因改造士兵计划’,本质上是用生命堆砌的罪恶。”他抬起头,目光与江澈交汇,“我们必须加快进度,不仅要摧毁他们的基地,还要研发出解毒剂,拯救那些还活着的实验对象。”
疗养院地下一层的手术台静默地矗立着,台面上的编号仿佛是无数受害者的呐喊。而此刻,这些呐喊终于通过实验日志传递出来,成为推动正义前行的力量。一场跨越国界、关乎生命与伦理的终极决战,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