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秘密据点突袭行动箭在弦上,江澈此前潜伏黑市交易网络的部署却突发危机——根据“血色黎明”平台核心数据解锁的买家通讯记录,以及第二个接头人高明的审讯供述,顾维安的核心助手已通过交易细节异常,察觉到“内部有警方卧底”,并启动了针对性的身份甄别计划,江澈的潜伏身份“老K”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暴露风险。
江澈的潜伏身份“老K”,对外伪装成“长期为跨国犯罪集团提供武器与敏感技术的中间商”,凭借此前与黑市的零星交易记录和伪造的背景资料,成功渗透至Y-327交易的中层对接环节,负责对接部分次级买家与非洲据点的物资转运协调。此前的交易中,江澈始终保持“谨慎、逐利、不探底”的人设,未引起怀疑,但随着顾维安集团接连受挫(暗网平台被封、接头人被捕、数据泄露),其核心助手“影子”(真实身份未明)开始对所有中层对接人进行秘密甄别。
危机的导火索来自一次常规的加密通讯。江澈按约定与非洲据点的联络人对接“物资运输路线确认”时,对方突然抛出一个未在预案中的“验证问题”:“上次交易的‘三号货’(Y-327试剂代号),你指定的存储温度偏差了2度,买家投诉后是怎么处理的?”这个问题看似普通,实则暗藏陷阱——江澈的潜伏档案中仅记录了“参与过三次次级交易协调”,并未包含具体的售后处理细节,而真实的“老K”(已被警方控制并替换身份)曾处理过该投诉。
“影子”通过加密通讯软件实时监听这次对话,一旦江澈回答错误或迟疑过久,便会立刻判定其身份可疑。江澈瞬间意识到这是一次试探,大脑飞速运转:真实交易中,试剂存储温度偏差属于“低级失误”,中间商通常会以“补偿5%货值”或“免费提供一次运输保障”的方式平息投诉,结合黑市交易的逐利特性,补偿货值的可能性更大。他刻意停顿两秒(模拟回忆的迟疑),回复道:“补了8%的货值,毕竟是我的疏忽,不能砸了招牌——你怎么突然问这个?”
这个回答既符合黑市中间商的处事逻辑,又通过“8%”(略高于常规比例)的细节体现“老K”的“江湖义气”人设,成功暂时打消了对方的疑虑。但江澈敏锐地察觉到,通讯另一端的联络人语气依旧冰冷:“影子哥让核对所有交易细节,最近不太平,怕有‘老鼠’混进来。”挂断通讯后,江澈立即通过隐秘渠道将情况上报临时指挥室。
“这不是随机试探,而是系统性的身份甄别。”林砚结合高明的供述分析,“‘影子’是顾维安最信任的助手,负责内部安全和交易风控,行事极为谨慎。他很可能已经通过交易记录比对、通讯行为分析,锁定了几个可疑目标,江澈的‘老K’身份就在其中。”
为应对危机,指挥室迅速制定“反甄别”方案:
1. 强化人设一致性:江澈需严格遵循“老K”的性格特征——贪利但讲义气、谨慎但不怯懦,后续通讯中主动提及“最近风声紧,要不要加点运输保护费,我找可靠的人护送”,用“逐利”的行为掩盖真实目的。
2. 抛出虚假线索转移注意力:江澈通过加密渠道向黑市散布“有同行嫉妒‘老K’的生意,故意向警方泄露假信息”的谣言,同时“无意”中提及另一名可疑中间商的代号“秃鹫”,将“影子”的调查方向引向无关人员。
3. 利用交易紧迫性创造机会:此时顾维安正急于与“灯塔”机构完成首批交易,急需可靠的中间商协调运输。江澈主动联系联络人,提出“可以协调南美至非洲的隐秘运输路线,避开国际刑警的巡查”,用“关键资源”绑定自身价值,让“影子”不敢轻易动他——毕竟在交易完成前,替换中间商可能导致交易延误。
方案执行的关键节点,“影子”亲自与江澈进行加密视频通话(此前均为文字或语音通讯),这是最终的身份核验。视频中,“影子”戴着面具,仅露出眼睛,语气冰冷地提问:“你跟顾先生合作五年,第一次交易的地点在哪里?对方是谁?”这个问题同样是陷阱——真实的“老K”与顾维安的合作仅有两年,且从未直接见过顾维安,“影子”故意夸大合作年限,试探江澈是否掌握真实背景。
江澈早已通过真实“老K”的供述得知合作细节,他故作不悦地回复:“影子哥,你这是不信任我?我跟顾先生合作才两年,哪来的五年?第一次交易是在曼谷的码头,对接的是‘阿坤’,货是三箱‘一号品’(早期实验试剂)。你要是不信,我可以把当时的交易凭证(伪造的照片)发你。”他刻意表现出“被质疑后的不满”,同时精准回答核心细节,甚至主动“纠正”对方的错误,进一步强化身份可信度。
视频通话中,“影子”的眼神始终未离开江澈的面部,试图捕捉慌乱或说谎的微表情。江澈全程保持镇定,眼神坚定,偶尔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完全符合“老K”的人设。通话最后,“影子”留下一句:“好好干,这次交易成了,给你加20%佣金。”随即挂断通讯——身份试探暂时过关。
但江澈深知,这只是暂时的安全。“影子”的谨慎程度远超预期,后续必然还会有更严苛的考验,且此次试探已经暴露“影子”对内部人员的高度怀疑,潜伏风险进一步升级。他立即将“影子”的声音特征、通话习惯、提问逻辑等信息上报指挥室,技术组通过声音分析和通讯轨迹追踪,初步锁定“影子”的位置可能在非洲秘密据点的核心控制区,这为突袭行动提供了关键的目标指向。
“这次身份暴露危机,既是风险也是机会。”江澈在加密通讯中对林砚说,“‘影子’的亲自试探,说明我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核心信任圈边缘,距离接触顾维安和核心交易越来越近;同时,我们锁定了‘影子’的大致位置,为突袭行动的精准打击提供了支撑。”
林砚补充道:“‘影子’的存在是突袭行动的最大变数,他负责内部安全和应急销毁,只要控制住他,就能大大降低行动风险,保护核心实验数据和幸存实验对象。江澈,你接下来的核心任务是继续获取‘影子’的信任,摸清他在据点内的具体位置和职责分工,为突袭行动提供实时情报。”
临时指挥室里,所有人都为江澈的化险为夷松了一口气,但也清楚危机远未解除。顾维安的犯罪集团已是穷途末路,“影子”的身份甄别还在继续,江澈的潜伏之路依旧布满荆棘。但这次危机也让行动团队更加明确了突袭的重点目标——除了抓捕顾维安、陈景明,摧毁实验基地,控制“影子”、保护核心数据和幸存实验对象,成为同等重要的任务。
江澈调整状态,再次通过加密通讯联系非洲据点的联络人,主动提出“为确保交易顺利,愿意亲自前往非洲据点对接运输细节”。这是一次冒险的主动出击——前往据点意味着潜伏身份一旦暴露,将面临生命危险,但也能最直接地获取据点内部情报,为突袭行动提供最精准的支持。
远在非洲的“影子”收到江澈的请求后,与顾维安进行了简短的商议。顾维安此时正急于完成交易,且信任“影子”的甄别能力,最终同意了江澈的请求,但要求他“独自前往,不得携带任何通讯设备,接受全面安检”。
一场深入虎穴的潜伏与突袭计划,就此进入最关键的阶段。江澈带着所有人的期盼和使命,踏上了前往非洲的旅程——他的身上,承载着揭露真相、摧毁罪恶、拯救受害者的重任,而这场生死周旋的最终结果,将直接决定终极对决的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