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三年(232年),秋。
自东汉末年西域都护府废弛,中原王朝对这片广袤西域的管辖已中断近半个世纪。其间虽有曹魏文帝曹丕短暂经略,设立西域长史府,然终因中原鼎沸,烽烟四起,无暇西顾。
西域三十六国渐成散沙,商路阻塞,城邦割据,匈奴残部与鲜卑铁骑如贪狼饿虎,时来劫掠,丝路明珠蒙尘。
建兴三年八月,尚书令李严于朝堂之上慨然陈词:
“昔孝武皇帝凿空西域,设都护以断匈奴右臂,绝其财源马场。今陛下神武,已得陇右,克复西京长安,威震秦雍。当效法两汉旧制,复通丝路,重布王化于绝域,此其时也!”
丞相诸葛亮羽扇轻点,大将军赵云按剑颔首,众将皆附议。
蜀汉皇帝刘禅遂于成都武担山祭告昊天,决意
“遣劲旅出玉门,布王化于绝域”!
旨意既下,凉州牧马岱、后将军王平、平北将军姜维、参军马谡受命统领五千精骑、三千骆驼兵(载重补给),并一百五十名精挑细选的冶铁工匠、五十名通晓百疾的医官、五十名精通胡语与地理的译官向导,组成这支肩负国运的西行大军。
他们携带着早已备妥的“经济武器”:蜀锦万匹、南中玛瑙银器数十斤、珍稀草药百斤、茶叶千斤、铁器瓷器无数,以及象征帝国信用的新版五铢钱一百五十万贯……以庞大商队为名,自长安浩荡启程,计划用时半年,重凿西域命脉。
队伍行至张掖郡北的居延泽畔,正值胡杨鎏金,匝地辉煌。
戍卒于古老烽燧下翻晒苜蓿,紫色花海绵延天际。忽有河西骏马引颈长嘶,声裂长空,惊破大漠孤烟的寂寥。这支混杂着铁血兵戈与财富诱惑的队伍,沿着张骞凿空的故道西进。
赭色戈壁与翡翠绿洲犬牙交错,祁连雪峰映照着湛蓝霄汉,乌鞘岭上流云翻涌如怒涛。疏勒河裹挟着天山的碎玉寒冰,不舍昼夜,蜿蜒东去。
铜铃叮咚,羌笛幽咽,在焉支山麓交织回响,惊起成群的沙鸡,掠过汉长城夯土堆砌的沧桑龙脊。
抵达敦煌,大军依策分作三路:
后将军王平率两千轻骑,如离弦之箭直扑伊吾(哈密),兵锋所向,车师国震恐,自知螳臂难当,未及交锋便开门乞降。
平北将军姜维,凭借其凉州豪族出身、深谙羌胡习俗的优势,带领工匠入驻高昌故城(吐鲁番)。炉火重燃,不仅修复城垣,更立起冶铸高炉,日夜不息,打造农具兵刃。
凉州牧马岱与参军马谡统领主力,沿天山南麓稳扎稳打。每至绿洲,必高树汉帜,广设驿站,深得班超“以夷制夷”精髓。
归附者,赐予华美蜀锦百匹,授大汉印信,荣宠加身;观望或抗拒者,则施以雷霆手段,夜袭破其牙帐,缚其酋首。月余之间,鄯善(若羌)、且末等八国望风归顺。
当大军兵临轮台故地,面对龟兹的犹疑观望与疏勒的谨慎亲附,马岱展现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气魄。
他以残存的西域长史府石碑为证,在昔日乌垒城(轮台县东)旧址,树起一根丈八高的巍峨铜柱。
柱身以雄浑篆体镌刻六个大字——“大汉西域都护”!铜柱在戈壁烈日下熠熠生辉,宣告着中断半世纪的大汉权威,于此重光!
姜维的智略在此大放异彩。他成功说服焉耆王,以三千石宝贵军粮换取蜀锦贸易的专营权。更将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巧妙改制,适配沙漠驼队,使商路运输效率倍增。
王平在高昌故地,则展现出卓越的治世之才。他重建屯田,引天山雪水灌溉,效仿汉代“田卒”制度,招募当地羌胡为戍卒,不足百日便积粟万斛,夯实了立足之基。
建兴四年(233年),春。
至建兴四年初春,西域三十六国使者,咸集于乌垒故城。马岱当众宣读蜀汉皇帝刘禅诏书:
“今复设西域都护府,开府仪同三司!命凉州牧、槐里侯马岱为西域都护府都护,假节钺,统摄西域军政!诸国酋长,各授汉印绶,永为藩屏!”
并颁布借鉴后世唐制精髓(实为刘禅秘授方略)的《西域敕令》:
一、商税十取其一,驻军不扰民事;
二、诸国酋长世袭承位,必经都护府用印方为合法;
三、大汉保障丝路畅通,诸国共御外侮(匈奴、鲜卑)。
固边兴商·体系初成
为扼守丝路咽喉,蜀汉在战略要地广布据点:
于车师前国交河城(吐鲁番西)置戊己校尉,屯田戍边。
在疏勒(喀什)设大型军市,吸引四方商贾。
在于阗(和田)建铸币坊,推行汉五铢,掌控金融。
军事上,更将诸葛亮连弩改良为可由骆驼驮载的重型弩机,组建起机动迅捷的“飞驼营*”,成为震慑北匈奴残部与鲜卑游骑的利器。
在酒泉郡悬泉置,胡商用闪亮的波斯银币争购流光溢彩的蜀锦。粟特商人的琉璃盏中,祁连山冰雪融水与西域葡萄美酒激荡交融,折射出丝路重生的繁华光影。
正当马岱在轮台树起都护大旗之时,成都未央宫(应为蜀汉皇宫,沿用旧称显气势)内,一场关于迁都的激烈争论正在上演。
皇帝刘禅环视群臣:
“今雍凉牧魏延奏报,长安未央宫阙、城墙已修缮一新,府库充盈。更有潼关前三座大营雄兵近八万,虎视中原。朕意,迁国都于长安,效‘天子守国门’之古义,亲临前线,以振国威!诸卿以为如何?”
尚书令李严率先附和:
“陛下‘天子守国门’之言,气吞山河,必为千古名句!迁都旧京,正合天命所归!”江州都督邓芝、右车骑将军廖化等纷纷陈词,盛赞迁都乃沟通西域、彰显正统之举。
唯有一人,丞相诸葛亮,眉头深锁,默然不语。
刘禅觉察:
“相父何意?似有忧虑?”
诸葛亮起身,羽扇轻摇,目光如炬:
“陛下,‘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长安城防虽固,八万貔貅虽雄,然潼关天险仍在曹魏之手!魏军轻骑剽悍,惯于穿插迂回,若趁我军疏漏,绕过潼关前三大营垒;
更兼长安城中,魏之细作如暗流涌动,若重金买通守门吏卒,赚开城门……陛下万乘之尊,若有毫发之损,则大汉中兴之业,危如累卵!”
他稍顿,语气转为沉稳:
“今定都成都,虽距西域稍远,然有剑阁之险,金牛之固,沃野千里,根基深厚。更兼陛下新政卓有成效,国力蒸蒸日上。
臣料不出二十载,待府库充盈,兵精粮足,魏吴必束手来降。何必亲冒矢石,置身险地?”
刘禅闻之,肃然动容:
“相父所虑深远,洞悉幽微!是朕思虑不周。今天下未定,潼关未复,曹魏凶顽,长安确非万全之地。速以飞鸽传信魏延,即刻停止未央宫修缮,节省财力人力,悉数用于军国要务!”
群臣皆心悦诚服,山呼:“丞相深谋远虑,陛下从谏如流,圣明!”
烽燧传讯,都护扬威。
西域都护府正式树旗之日,马岱一声令下,沉寂数十年的汉代烽燧系统轰然重启!自玉门关至疏勒,十八座烽燧依次点燃,狼烟笔直升腾,夜火映红天际。
三日之内,大汉西域都护府重立的消息,便如燎原之火,传遍天山南北!姜维主持的冶铁工坊烈焰熊熊,昼夜不息。
这边铸造的汉五铢钱币,迅速成为丝路通用货币;那边打造的精良农具,正源源不断与西域牧民交换骏马。更仿制出适合沙漠劈砍的环首弯刀,装备新军。
王平在高昌推行的《均田新法》成效卓着:“收获三成归官,七成予民”,此策如磁石般吸引了数千流离失所的月氏人定居屯垦。
随着色彩斑斓的蜀锦如流水般输入西域,且末的美玉、龟兹的乐舞、大宛的汗血宝马,开始沿着新畅通的“金牛道”(借用蜀道名,喻新商路)直抵成都。
西域都护府成立仅一年,其岁入竟已抵得上益州三郡(如蜀郡、广汉、犍为)的赋税总和!
至建兴四年(233年)年中,西域驻军已达一万八千人,其中半数竟是归附的羌胡勇士。马岱依诸葛亮“和戎”之策,将其整编为“义从骑”,赐予铜虎符,分驻七处战略要镇。
九月,西域迎来盛事。三十六国酋长,无论大小强弱,皆身着汉式礼服,腰佩大汉绶带,齐聚乌垒城,行隆重的“元会仪。马岱高坐都护府正堂,接受群臣朝拜。
他案头摆放的,不再是象征匈奴僮仆都尉权威的狼头杖,而是蜀汉皇帝刘禅亲赐的、象征王命与征伐之权的鎏金节钺!
每位酋长,皆获赐华美的蜀锦、清香的茶叶、光洁的瓷器。此情此景,标志着大汉通过经济、文化、军事的复合手段,在西域建立了有效的统治秩序。
这场跨越流沙瀚海的宏大经略,其核心实为蜀汉“以商养战”国策的绝妙实践。
都护府成立两年间,通过牢牢掌控玉石、马匹、丝绸(蜀锦)、茶叶等关键商品的贸易通道,不仅满足了自身军需,更巧妙地利用贸易优势,从曹魏边境州郡(如凉州、并州)套取了大量急需的铁器和盐巴。
姜维在伊吾设立的“互市监”,以价值稳定、广受欢迎的蜀锦为抵押,向西域商人提供年息仅“什一”(10%)的低息贷款,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流通,更使汉五铢成为丝路硬通货。
马谡发明的“盐引制”更具开创性:允许持有都护府文书的商队,在内地指定盐场换取盐。此令一出,雍州、益州的世家大族闻风而动,纷纷组织商队西进贸易。
西域都护府,已成为支撑蜀汉国力的重要支柱,岁供战马三千二百余匹、粮草逾四十万斛!
更通过疏勒军市,与正遭波斯萨珊王朝入侵、趋于瓦解的贵霜帝国(疆域曾囊括中亚至北印度)进行贸易,购入了其精良的镔铁(乌兹钢)。
马岱在报捷奏表中豪情满怀:
“昔班定远(班超)以三十六人定西域,今臣等仰仗陛下神威,将士用命,使大汉旌旗重现葱岭(帕米尔高原),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商税之丰,甲兵之利,此诚两汉四百年未有之盛事也!”
后世有诗赞曰:
《蜀将定西域歌》
玉门关外雪连天,祁连山下起狼烟。
马岱横刀立疏勒,寒光映彻大宛川。
姜维执节抚鄯善,三十六国卷帛迎。
龟兹王解珊瑚带,于阗国献和田璎。
王平夜筑高昌垒,汉旗重插轮台巅。
驼铃惊醒楼兰梦,丝绸新染蜀锦鲜。
羌笛忽奏出塞曲,战马齐鸣忆中原。
都护府前立铜柱,铭功更胜永元年 (汉和帝年号,班超定西域时)。
月氏小儿学汉语,乌孙帐中烹蜀茶。
当年班超掷笔处,今有汉将种桑麻。
河西走廊春风度,百战山河属汉家。
捷报飞传锦官城,丞相笑指西域沙。
西域捷报传至成都,满朝文武欢呼雀跃,庆贺这旷世之功。然而,丞相诸葛亮眉宇间的忧思却并未散去。他于朝会上直言:“陛下,西域重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然臣观之,隐忧有三,愿陛下明察!”
刘禅正色:
“丞相所虑,必是根本。有何弊端?请直言。”
诸葛亮条分缕析,语重心长:
“其一,良将远戍,中原空虚。** 马岱、王平、姜维、马谡,皆我大汉之栋梁,世之名将也!今皆永镇西域,分身乏术。
潼关前三营,乃我东出中原之门户,现缺能独当一面之帅才统御。若曹魏乘隙来攻,或我军欲图进取,何人堪当大任?此将才分散之弊也。
其二,精骑西调,战力失衡。此次西行所带五千精骑,几近我军骑兵之半数!中原战场,平原广袤,无铁骑则无以争锋。若与曹魏主力决战,骑兵匮乏,胜负之数,犹未可知。此兵力失衡之弊也。
其三,悬远难制,变生肘腋。*西域距我成都、长安,皆在四千里外,更有流沙、雪山、戈壁阻绝。今虽收纳万余羌胡为‘义从’,然其心难测。
若遇强敌(如鲜卑、柔然崛起)或内部生变,都护府求援,我大军鞭长莫及,如何应对?此悬远难制之弊也!”
诸葛亮此言一出,方才还欢腾的殿堂瞬间安静下来,群臣脸上的喜色凝固,皆陷入沉思,默然不语。
刘禅亦是神色凝重:“相父洞若观火!此三弊确是心腹之患。当如何处之?请相父详陈良策。”
诸葛亮显然深思熟虑,成竹在胸:
“其一,轮替换将,中枢控驭。速调王平、姜维二将回师,坐镇潼关大营!西域都护府副都护及屯田、军市、边防等要职,可擢升左车骑将军张翼、丞相长史向朗等干才接任。
今后西域都护、副都护及各镇主将,实行五年一轮换之制。凡内地州郡长官,年富力强(未满五十岁)且政绩卓着者,皆在轮换候选之列。任满五年,无重大过失,考课优异者,皆官升一级,赏钱百贯,以励其勤。
如此,既可锻炼贤才,熟悉边务,又可避免大将久镇一方,尾大不掉,更能使中枢始终掌控西域命脉。
其二,梯次增兵,汉军为本。 着令凉州、雍州都督府,自即日起,每旬从新训之骑兵、步兵中,各抽调五百精锐(累计每月各两千),由可靠将领统领,随同往来商队前往西域换防。
两年之内,累计替换四千精骑回归潼关三大营!此后,每年再抽调八百名训练有素的步卒增援西域。如此梯次轮换增兵,五年为期,逐步提高西域驻军中汉军比例,确保核心武力始终可靠。
其三,飞驿速递,支点策应。严令马岱、马谡等,充分利用飞鸽传书之迅捷,并广设驿站,确保重要军情能旬日之内通达敦煌、张掖!
同时,为策应西域,增强后方支点,着即在敦煌郡、张掖郡各增驻精兵两千,囤积粮草军械,随时准备西进支援。
其四,安边固本,士卒归心。西域戍边将士,凡有家眷在内地者,朝廷出资,助其举家迁往西域屯所附近安居(如高昌、伊吾),授田宅,免赋税。
无家眷者,戍边六年即可申请轮调回雍、凉州郡任职,或依其意愿,在尊重当地习俗前提下,允许其迎娶胡女为妻,扎根边疆,繁衍生息。如此,士卒心安,边疆可固。”
刘禅听罢,深以为然:
“丞相思虑周详,老成谋国!此四策相辅相成,可解远忧。若众卿无异议,即命尚书台拟诏,火速施行!”
然而,江州都督邓芝仍有疑虑:
“丞相之策固善。然西域广袤,现仅有万余汉军(含轮换后),如何长久慑服三十六国?更兼北有匈奴、鲜卑虎视眈眈。且将士千里轮岗,跋涉艰辛,耗费钱粮甚巨,此亦一弊也……”
刘禅对此早有考量,从容回应:
“邓将军所虑不无道理。然西域都护府之兵,虽名为偏师,实乃我大汉百战之精锐!更兼装备精良,铁甲、马镫、高桥马鞍、诸葛连弩乃至飞驼重弩,皆远胜胡骑。
马岱、张翼皆当世虎将,向朗亦智谋深远。士卒精练,器甲犀利,兼得地利人和,以一当五,不在话下!此其一。
至于轮岗耗费,”刘禅目光转向诸葛亮,得到肯定后继续说道,“自第三年起,轮换士卒即可编入护送商队之列,随商队同行。
其沿途耗费,主要由往来丝路之民间商队分担(视为缴纳的安保费用),朝廷仅补贴不足之数。务必确保士卒‘三年可探亲,六年得归乡’,勿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之憾!”
群臣闻此周全之策,疑虑尽消,纷纷拜服:
“陛下明见万里,丞相算无遗策!臣等遵旨!”
至此,蜀汉不仅成功突破地理困局,实现了向西的战略突围,更在实践层面开创性地构建了一套融合军事威慑、经济控制、文化渗透、制度化轮换与移民实边的边疆治理新模式。
这套以“羁縻”为表,以“实控”为里,以“商利”为纽带的体系,为后世中原王朝治理辽阔边疆提供了极其宝贵的镜鉴。
而胡汉通婚、汉礼胡俗并立之景,亦在遥远的西域悄然萌发,此为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