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重启的争议
星耀集团顶层会议室,全息投影上展示着「新启明计划」的完整架构图。林晓月站在台前,眼神灼灼,如同手持火种的普罗米修斯。
“基于我们从月球获得的数据,以及对意识科学的全新理解,”她的声音清晰有力,“‘新启明计划’将专注于两个核心方向:利用意识辅助技术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开发沉浸式教育系统,打破知识传播的时空壁垒。”
台下陷入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激烈的议论。
“这太疯狂了!”一位资深董事率先反对,“晓月,意识领域是最后的禁区!贸然进入,可能会引发无法预料的伦理灾难!”
“李叔说得对,”另一位保守派附和,“之前的‘夜鸮’危机还不够让我们吸取教训吗?技术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林晓月耐心地等议论声稍歇,才缓缓开口:“各位,技术本身没有善恶,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菜刀会伤人,就拒绝所有烹饪的进步。”
她调出几组模拟数据:“根据测算,仅阿尔兹海默症治疗一项,成功推广后全球每年可减少数万亿的医疗支出,解放数百万家庭的照护压力。而沉浸式教育,能让偏远地区的孩子拥有和城市孩子同等的起跑线。”
“愿景是美好的,林总。”技术安全顾问推了推眼镜,“但如何确保这些技术不被滥用?如何定义‘治疗’和‘增强’的边界?如果…如果有人用它来洗脑或控制他人呢?”
“问得好!”林晓月非但没有被难住,反而眼睛一亮,“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构建的——‘伦理防火墙’与‘技术民主化’体系。”
她开始阐述一套复杂的监督机制,包括技术使用的全程追溯、多层级的伦理审查委员会、以及让公众参与监督的透明化流程。
“当然,”她话锋一转,露出一个有点痞气的笑容,“最坚固的防火墙,其实是让技术足够‘亲民’。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用意识辅助技术来复习考试知识点,或者帮助记忆购物清单,它还会显得那么可怕吗?我们要做的,是让高科技变得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且无害。”
顾云深在台下看着她,眼中带着不易察觉的赞赏。她总能将最前沿的科技,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化解人们的恐惧。
然而,他们都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中节:听证会上的火锅论
正如预料,重启「新启明计划」的消息一经披露,立刻在社会上掀起滔天巨浪。伦理学界、宗教团体、甚至部分民众都表达了强烈的担忧和反对。一场由多国联合举办的特别听证会,在严肃的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林晓月作为技术发起方代表,坐在被质询席上。对面是数十位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学者、伦理专家和政要,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林女士,”一位白发苍苍的伦理学泰斗率先发难,语气严厉,“你如何保证,这项技术不会成为新的‘种姓制度’工具?富人通过‘增强’变得更聪明,穷人则被永远甩在后面?”
全场目光聚焦在林晓月身上。她不慌不忙地调整了一下话筒,仿佛面对的不是质询,而是一场产品发布会。
“教授,您吃过火锅吗?”她突然问了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
老教授愣住了,全场也一片愕然。
“火锅的精髓在于,”林晓月微笑着自问自答,“同一个锅底,能涮昂贵的和牛,也能涮平民的白菜,各取所需,各自美味。我们的技术也一样。‘新启明计划’的核心产品,将是普惠的、基础版的意识辅助工具,就像火锅的清汤锅底,人人可用。至于‘增强’功能,那属于需要严格监管的‘红油锅底’,甚至是需要特批的‘私人定制锅’。”
这个接地气的比喻,让严肃的会场响起一阵压抑的低笑。
另一位代表紧接着提问:“那么‘意识连接’呢?这听起来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这位先生,”林晓月看向他,“互联网刚出现时,人们也担心它会让我们变成孤立的数据孤岛。但事实上,它让我们连接得更紧密,前提是有了隐私保护和网络安全技术。‘意识连接’是更高级的信息交互,我们需要做的,是建立比互联网时代更完善、更尊重个体的‘意识协议’和‘隐私屏障’。”
她环视全场,眼神坦诚而坚定:“我们并非毫无准备地闯入禁区。我们带着敬畏之心,也带着一套尽可能完善的规则而来。科技前进的脚步无法阻挡,我们能做的,是尽力为它铺好铁轨,设定好信号灯,而不是因为害怕脱轨就拒绝发车。”
她的发言,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类比,将复杂的伦理问题拆解成了可管理、可解决的具体课题。连最初发难的老教授,紧皱的眉头也略微舒展了一些。
听证会结束时,虽然远未达成一致,但那种纯粹的恐惧和抵制情绪,明显被一种更为复杂的、带有期待感的审慎所取代。
下节:暗流与曙光
听证会的“胜利”只是暂时的。回到星耀大厦,林晓月立刻召集核心团队。
“舆论压力只是表面,”她指着“晓光”网络监测到的数据,“真正麻烦的是这些。”
屏幕上显示着几股异常活跃的数据流,它们在暗中散播恐慌,扭曲“新启明计划”的初衷,甚至试图煽动公众的抵制情绪。背后隐约有“纯净派”残余势力的影子,甚至可能还有来自其他既得利益集团的黑手。
“他们害怕改变,”顾云深冷静分析,“害怕新技术动摇现有的权力和财富格局。”
“那就让他们更害怕一点。”林晓月嘴角勾起一抹凌厉的弧度,“小暖,启动b计划。”
赵小暖立刻点头,她领导的公关团队早已准备多时。很快,一系列精心制作的科普短片、深度访谈和用户体验故事开始在网络流传。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温情的叙述和直观的展示。
苏瑾为计划创作的主题曲《曙光》悄然上线,空灵而充满希望的旋律,配合着展现技术如何帮助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找回记忆、帮助山区孩子接触外面世界的真实影像,瞬间击中了无数人的内心。
同时,林晓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公开邀请包括最初质疑者在内的多方代表,组成一个独立的、拥有监督和叫停权力的“新启明计划伦理委员会”。
“我们需要不同的声音,”她在公开声明中表示,“需要有人在我们可能偏离轨道时,毫不犹豫地踩下刹车。”
这一举措,极大地赢得了公众的信任。
深夜,林晓月和顾云深站在办公室里,看着楼下依旧有零星举着支持标语不愿离去的民众。
“值得吗?”顾云深问,“背负这么大的压力和风险。”
林晓月望着那些闪烁的灯火,轻声说:“记得我爸妈日记里写过,技术的最高使命,是赋予生命以尊严和更多的可能性。如果因为害怕就停下脚步,那才是对这份遗产最大的辜负。”
她转过身,眼中倒映着城市的星光,也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这条路很难,但我们必须走。不仅要走,还要走得稳,走得正。”
窗外,晨曦微露,新的一天即将来临。科技的边界在不断拓展,而守护人性的灯塔,也需愈发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