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绘就后,买房这件事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具体而迫切的行动目标。接下来的几个周末,林星辰和陆见深的休闲活动,从看电影、压马路,变成了穿梭于上海各个区域的新楼盘售楼处和二手房中介之间。
真正开始看房,两人才真切体会到“居大不易”的含义。预算有限,他们的选择范围被划定在外环附近。第一个周末,他们看了一个号称“地铁上盖、未来潜力巨大”的新盘。售楼处金碧辉煌,沙盘模型美轮美奂,但实际位置偏远,周边一片荒凉,所谓的“规划中”的商场、学校还只是图纸上的线条。价格却并不便宜。
“这里……感觉像在开拓新大陆。”林星辰看着样板间精致的装修,却想象不出每天上下班通勤三四个小时的生活。
陆见深更关注实际数据:“得房率偏低,公摊面积大。期房风险高,交付时间也晚。”他冷静地分析利弊,最终拉着有些被样板间迷惑的林星辰离开了。
第二次,他们转向二手房。一个位于中环老小区的两室一厅,户型方正,生活便利。但楼龄超过二十年,楼道昏暗,没有电梯,卫生间还是暗卫。林星辰一进去就感觉有些压抑。
“地段不错,生活气息浓,总价也在预算内。”中介极力推荐。
林星辰小声对陆见深说:“感觉有点旧,而且六楼,爬着好累。”
陆见深仔细查看了墙体和管道,皱眉:“装修老化严重,潜在维修成本高。通风采光也确实是个问题。”
接连看了七八套房子,不是价格超标,就是位置太偏,或者户型硬伤明显。希望、失望、再希望、再失望……这个过程极大地消耗着精力和耐心。林星辰开始有些气馁,甚至怀疑他们的目标是否定得太高。
又一个周末,看完一套顶层阁楼改造的、夏天像蒸笼的房子后,林星辰坐在中介的电瓶车后座,靠着陆见深的背,闷闷地说:“陆见深,是不是我们太着急了?要不……再租几年房,多攒点钱再说?”
傍晚的风吹拂着她的头发,陆见深感受到她低落的情绪,没有立刻回答。过了一会儿,他才开口,声音混在风里,却异常清晰:“星辰,记得我们第一次一起拼模型吗?”
林星辰一愣,想起小时候,两人趴在地板上,对着一堆零散的零件,也是毫无头绪,觉得根本不可能完成。
“那时候也觉得很难,但最后也拼好了。”陆见深继续说,“买房就像拼图,需要耐心,一块块找,总会找到合适的。不能因为难,就放弃拼出我们想要的家的样子。”
他的话总是有种奇异的安抚力量。林星辰抱紧他的腰,把脸埋在他宽阔的背上,嗯了一声。
转机出现在他们几乎要放弃那个周末的时候。中介带他们看了一套位于内环边缘一个九十年**代末建成的小区里的房子。小区外表朴实,但环境整洁安静。房子在五楼,有电梯。一梯两户,面积不大,六十平米出头的小两居,但户型极其方正,南北通透,客厅有个小小的飘窗。装修是前业主自主维护的,风格简约,但保养得很好,可以直接入住。
阳光透过窗户洒满整个房间,明亮而温暖。林星辰几乎一进门就喜欢上了这里的采光和格局。她走到飘窗前,想象着在这里放个小桌子,看书喝茶的情景。
陆见深则仔细检查了水电线路、门窗密封性,又去楼道看了电表水表,还特意去同楼层另一户门口听了听动静,评估隔音。他和中介低声交流着房屋年代、物业水平、邻居构成等更实际的问题。
回去的地铁上,两人都有些沉默。快到站时,陆见深忽然问:“你觉得刚才那套怎么样?”
林星辰眼睛一亮:“我觉得很好!虽然小,但很温馨,阳光也好,位置也方便。”
陆见深点点头:“我也觉得是目前看的性价比最高的一套。房龄可以接受,结构没问题,没有明显硬伤。单价虽然不低,但总价刚好卡在我们预算的上限,踮踮脚能够到。”
“那……我们定这套?”林星辰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地问。
陆见深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嘴角微扬:“好。”
接下来的一周,是紧张而高效的。谈价格、查产权、签意向书、准备贷款材料……一系列繁琐的手续,陆见深展现出了惊人的条理和效率,将所有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林星辰则负责沟通协调和准备各种证明文件。两人分工合作,虽然忙碌,却充满了为共同目标奋斗的充实感。
当他们终于在购房意向书上签下各自的名字时,林星辰的手微微颤抖。放下笔,她抬头看向身边的陆见深,他也正看着她,目光交汇,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激动和对未来的憧憬。
“陆见深,”她轻声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我们……要有自己的家了。”
陆见深紧紧握住她的手,用力点头:“嗯,我们的家。”
这小小的、并不豪华的房子,将成为他们未来生活的容器,承载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他们共同规划的第一个、也是最坚实的基石。这份共同拥有的资产,不仅意味着经济的捆绑,更象征着他们对彼此、对这段关系最郑重的承诺和最深沉的信任。家的轮廓,在这一刻,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和真实。
(第十三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