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规律的日子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打破。陆予辰快四个月的时候,在一个毫无征兆的下午,体温骤然升到了38.5c。起初,林星辰以为只是穿多了或者要出牙,物理降温后,体温似乎降下去一点。但到了晚上,体温再次飙升,直逼39c,小家伙脸蛋烧得通红,精神萎靡,哭声都变得有气无力,奶也不肯好好吃。
新手父母的神经瞬间绷紧到了极致。林星辰抱着滚烫的孩子,心急如焚,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陆见深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迅速查阅育儿资料,对比症状,初步判断可能是婴幼儿常见的“幼儿急疹”,特点是高热持续3-5天,热退后全身出疹子即痊愈。但没有任何检查能百分百确定,看着孩子难受的样子,任何“可能”都让人无法安心。
“去医院。”陆见深当机立断,声音沉稳,但紧抿的唇线和快速的动作泄露了他的紧张。他迅速收拾好医保卡、病历本、水杯、毛巾,林星辰则用包被裹好孩子,两人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儿童医院急诊。
深夜的儿童医院,灯火通明,人满为患。焦急的家长,哭闹的孩子,混合着消毒水的味道,构成了一幅令人焦灼的画面。挂号、排队、候诊,每一分钟都是煎熬。陆予辰趴在林星辰肩上,哼哼唧唧,浑身滚烫。陆见深一手提着东西,一手不停地用温水浸湿的毛巾给孩子擦拭额头和脖颈物理降温,眼神始终没有离开过孩子。
终于轮到他们。医生检查后,说法和陆见深判断的差不多,倾向于幼儿急疹,但建议抽血化验排除其他感染。听到要抽血,林星辰的心揪紧了。看着护士在宝宝细小稚嫩的血管上找位置,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像刀子一样割在父母心上。陆见深紧紧抱着孩子,固定住他乱蹬的小腿,林星辰则偏过头,不忍再看,眼泪终于掉了下来。
等待结果的时间更是漫长。两人坐在走廊冰冷的椅子上,林星辰不停地用手试探孩子的额头,陆见深则一遍遍看着时间。检查结果排除了细菌感染,支持病毒性感冒或急疹的诊断。医生开了退烧药,叮嘱了护理注意事项,让他们回家观察。
回到家,已是后半夜。给孩子喂了退烧药,两人轮番抱着哄睡。这一夜,注定无眠。体温像坐过山车,药效上来时退下去,药效一过又升上来。林星辰和陆见深设好闹钟,每隔两小时测一次体温,物理降温,喂水,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
陆见深展现了惊人的细致和耐心。他制作了详细的体温记录表,几点用药,几点测温,体温变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负责后半夜的看护,让筋疲力尽的林星辰能稍微合眼。林星辰则凭着母亲的直觉,紧紧抱着孩子,哼唱着他熟悉的摇篮曲,哪怕声音已经沙哑。
第二天,第三天……高烧反复。孩子的痛苦显而易见,烦躁哭闹,食欲不振。林星辰的焦虑和心疼与日俱增,几乎寸步不离地守着。陆见深则成了最坚实的后勤保障和情绪稳定器。他处理好必要的工作,其余时间全部用来照顾妻儿,做饭、打扫、换洗衣物,同时不断查阅资料,用科学的解释安抚林星辰:“这是免疫系统在战斗,是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
最难熬的是第三天夜里,体温再次逼近40c。林星辰抱着火炉一样的孩子,听着他嘶哑的哭声,心理防线几近崩溃,无助地靠在陆见深怀里掉眼泪:“怎么办……他好难受……为什么还不好……”
陆见深紧紧搂住她,声音低沉却无比坚定:“会好的,星辰。相信我,也相信宝宝。他很坚强,我们在陪他一起战斗。”他的怀抱和话语,是她在恐慌海洋中唯一的浮木。
第四天清晨,奇迹发生了。孩子的体温在没有任何用药的情况下,自己降到了正常温度,并且没有再反复。紧接着,如预料的那样,他的胸前、背后开始出现细密的、玫瑰红色的疹子。
“出疹子了!烧退了!”林星辰惊喜地叫出声,几乎喜极而泣。
陆见深长长地、彻底地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下来。他走过去,看着孩子身上淡淡的红疹,又看看妻子憔悴却绽放光彩的脸,伸手将她和孩子一起拥入怀中。一种共同历经磨难、终见曙光般的巨大释然和喜悦,充满了胸膛。
这场病,像一场突如其来的修行。它磨砺了孩子的免疫系统,更考验了父母的意志、耐心和爱的深度。在共同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何为“为人父母”的责任与不易——那不仅是甜蜜的陪伴,更是风雨来袭时,必须挺直的肩膀和紧握的双手。
经过这场“战役”,他们的关系仿佛又淬炼了一遍,增添了更多“战友”般的默契与信任。看着退烧后恢复活力、对着他们咿呀傻笑的儿子,所有的疲惫和担忧都烟消云散。他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但只要彼此扶持,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跨越。这场关于爱与责任的修行,他们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第十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