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二十六日,周六的早晨,阳光透过租赁小屋的窗户,洒在略显拥挤但充满生活气息的房间内。店铺装修已于昨日顺利完工,一个崭新、亮堂的经营空间正等待着它的灵魂注入。而今天,他们要决定的,正是这个灵魂的名字——店铺的正式名称。
三人围坐在小方桌旁,桌上摊开着一本信纸和一支铅笔。气氛有些不同于往常讨论进货或销售策略时的紧张务实,反而带着一种创造性的兴奋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
“铺子马上就好了,招牌得赶紧定下来做。”萧远用铅笔轻轻敲了敲桌面,目光扫过马婷婷和周伟华,“咱们集思广益,都想个好名字。”
周伟华最是积极,第一个开口:“要我说,就叫‘华南电子’!大气!一听就知道是做电子产品的,范围广!”他挺起胸膛,似乎对这个名字很满意。
萧远笑了笑,未置可否,看向马婷婷:“婷婷,你觉得呢?”
马婷婷微微蹙着秀眉,轻声道:“‘华南’……是不是太大了点?咱们现在就是一家小店。而且,听起来有点……有点国营单位的感觉,不够亲切。”她顿了顿,试探性地提出,“要不……叫‘惠福电子行’?就用咱们街的名字,街坊邻居容易记,也实在。”
【系统提示:基于本地化营销策略分析与消费者认知心理学模型,使用街道名称作为店名(如“惠福电子行”)有助于提升社区亲和力与地理位置辨识度,初期引流效果评估:良。】系统的分析悄然而至,提供了理性的参考。
萧远心中权衡着。周伟华的提议有野心,但确实与现状不符;马婷婷的建议务实且符合营销逻辑,但他心里隐约有另一个更想用的名字。他沉吟片刻,目光落在马婷婷清秀而专注的脸庞上,一个念头越发清晰。
“咱们的名字,”萧远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特别的温和,“萧远,马婷婷。这个店,是我们三个人,尤其是你和我的心血。从摆摊到现在,最难的时候一起熬过来,最好的前景也一起拼出来。”他停顿了一下,看到马婷婷的耳根微微泛红,周伟华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想,”萧远继续说道,语气坚定起来,“店名就叫‘远婷电子行’。取我们两个名字里的一个字。这店,就是我们的见证。以后别人看到招牌,就知道这是萧远和马婷婷的店,知道我们卖的东西实在,讲信誉。”
“远婷电子行……”马婷婷低声重复了一遍,脸颊飞起两朵红云,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这个名字,将她和萧远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以一种公开而又含蓄的方式。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难以言喻的甜蜜,但少女的矜持让她没有立刻表态,只是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轻声道:“这……会不会太明显了……”
周伟华看看萧远,又看看马婷婷,猛地一拍大腿,恍然大悟般笑道:“哎呀!这个好!远婷电子行!又好听又好记!远子,婷婷姐,你俩的名字放一起正合适!就这么定了!我看行!”他乐呵呵的,真心为这个主意叫好,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对男女之间那层即将捅破的窗户纸。
萧远看着马婷婷羞涩又并未反对的样子,心中了然,微笑道:“那就这么定了?‘远婷电子行’。简单,直接,也有意义。”
马婷婷抬起头,目光与萧远相遇,看到他眼中真诚的期待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终于轻轻点了点头,声如蚊蚋却清晰可闻:“嗯……听你的。”
店名风波,在一种心照不宣的甜蜜氛围中尘埃落定。
事不宜迟,下午,萧远和周伟华便根据打听来的地址,找到了附近一家老字号的招牌制作店。店里弥漫着油漆和木料的味道,一位老师傅正戴着老花镜,伏在案上画着图样。
“师傅,我们想做块招牌。”萧远上前说明来意。
“什么名儿?多大尺寸?什么材质?啥颜色?”老师傅头也不抬,熟练地抛出一连串问题。
“店名叫‘远婷电子行’。”萧远说道,同时用手比划着大概的尺寸,“挂在临街门楣上,木头底子,要醒目些。”
老师傅这才抬起头,推了推老花镜,拿出纸笔记录:“‘远婷’……这名字不错。字打算用什么体?颜色呢?”
萧远想了想,说:“字用端正的楷体就好,清楚大方。底色……用大红色,喜庆、扎眼,远远就能看到。字就用白色,对比强烈。”
“红底白字,楷体。行,记下了。”老师傅在本子上刷刷写着,“三天后来取。”
付了定金,走出招牌店,冬日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周伟华兴奋地想象着招牌挂起来的样子:“红底白字,‘远婷电子行’!肯定醒目!到时候往那一挂,咱们就算真正在这条街上扎根了!”
萧远点点头,心中也充满期待。那块即将诞生的招牌,不仅仅是一个标识,更是一个承诺,一个崭新的开始,以及一段情感的公开铭刻。它象征着“远婷”这个名字,将从此刻起,与惠福东路,与广州,乃至与未来更广阔的天地,紧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