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傍晚,青川县“临江轩”饭店的“望川阁”包厢里,窗外青川河的流水映着晚霞,屋内暖黄的灯光将一桌家常菜衬得格外有烟火气。清蒸河鱼的鲜、小炒腊肉的香,与餐盘旁那碟金黄酥脆的番茄味薯条相得益彰——这是青石乡薯条厂刚调试成功的新品,也是李泽岚特意带来请领导品鉴的“成果”。
刚从省委党校结业三天的李泽岚,褪去了校园里的书卷气,换上熟悉的蓝色衬衫,正熟练地给县委书记谷明、县长刘光明倒茶。“谷书记、刘县长,耽误您二位宝贵时间,还特意为我和苏晴的事跑一趟,实在过意不去。”他语气谦逊,手上动作却稳当,带着基层干部历练出的干练。
这场小聚是提前敲定的——李泽岚与苏晴的正式婚礼定在6月1日,最初计划在青石乡举办,想着让老乡们一起热闹,可家里父母、亲戚都在青川县,来回奔波不便,便改在了县城;又考虑到工作日县领导事务繁杂,不便到场,便借着这顿饭提前道贺。谷明拿起一根薯条,放进嘴里慢慢咀嚼,目光里既有审视,也有温和:“味道不错,比上次试吃的更有土豆本味,番茄调味不喧宾夺主,看来党校这三个月,你不仅学了理论,还把心思用在了产品上。”
他放下筷子,从公文包中抽出一份文件,正是李泽岚的党校结业论文《党建引领乡村产业三产融合的实践路径》。“你这篇论文,我和刘县长都仔细看了。‘党员联户’‘产业链党支部’这些想法,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结合了青石乡的实际,县委打算把你们的模式作为试点,在全县推广。”谷明的话里满是肯定,“基层工作最怕‘学用脱节’,你能把党校学到的东西落地,这才是真本事。”
李泽岚连忙起身,双手接过文件,心里泛起暖意:“这都是您和刘县长平时指导到位,再加上党校老师的点拨。其实很多思路,都是从实践里摸出来的——去年薯条滞销时,要是没有厂里8名党员带头直播、跑渠道,恐怕撑不到现在。对了,原本想在青石乡办婚礼,让老乡们都能来,后来考虑到我爸妈和亲戚都在县城,来回不方便,就改在县里了,之后会请老乡们单独聚聚。”
刘光明笑着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在哪办都一样,心意到了就行。土豆泥车间的技改补贴,县里已经对接好农业农村厅,下周就能出审批结果,资金到位后有任何问题,直接找我协调。”他转头看向一旁的苏晴,语气柔和了许多,“苏晴同志,泽岚在青石乡一心扑在工作上,家里要是有需要,千万别跟我们客气,县里就是他的后盾。听说你们之后还要去北京办回门宴?”
苏晴笑着点头,端起茶杯轻轻与两位领导的杯子碰了碰:“是的,打算婚礼后三天去北京,我爸妈那边的亲戚朋友还没见过泽岚,想借着回门宴让大家热闹热闹。谢谢谷书记、刘县长,泽岚常跟我说,在青石乡工作特别踏实,老乡们淳朴热情,领导们也给了很多支持,薯条产业能有今天,是大家一起使劲的结果。以后我也会常来青石乡,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谷明听了,满意地点点头,话锋一转,突然问道:“泽岚,你是哪年入的党?”
“2003年,在大学期间入的党。”李泽岚脱口而出,思绪不自觉飘回当年——在农大读农业经济专业时,看着村里老党员带头修水渠、帮农户抢收粮食,那份“为乡亲做事”的热忱深深打动了他,刚满20岁的他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党旗下宣誓时,“把论文写在田野上,让老乡们过上好日子”的誓言,至今仍在耳畔回响。
“2003年,不算早也不算晚,但能在大学就坚定入党的信念,说明你骨子里就有这份情怀。”谷明的语气郑重起来,“年轻人在基层,很容易陷入‘重业务、轻党建’的误区,觉得把产业搞起来就行。但你要记住,乡村振兴,党建是魂。薯条厂办得再好,若不能通过党组织把乡亲们拧成一股绳,让大家既挣到钱,又感受到党的温暖,这条路走不远。”
这番话像一记警钟,敲在李泽岚心上。他想起在党校的党性分析会,当时自己反思“党建与产业融合不够深入”,如今谷书记的叮嘱,更让他明确了方向。“谷书记,您放心,我回来后已经召开了党支部会议,把8名党员分成3个小组,分别对接种薯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渠道,每个党员负责8户种薯户,从技术指导到销路对接,一管到底。下一步,还打算在合作社设‘党员示范岗’,让党员带头搞技术革新、闯市场。”
“这个思路很清晰!”谷明眼前一亮,“党员就得有党员的样子,既要当‘领头雁’,也要当‘服务员’。县里计划在土豆泥车间投产后,在青石乡搞一场‘党建+产业’现场会,到时候你好好准备,给全县村干部做个示范。”
刘光明也补充道:“品牌建设也得跟上。‘青石乡薯条’这个名字,得让更多人知道。以后县里的公务接待、对外交流,都用咱们自己的薯条,文旅局也会把薯条产业纳入乡村旅游线路,帮你们吸引游客。”
饭桌上的氛围愈发热络,从薯条产业的细节,聊到全县乡村振兴的规划,从年轻干部的培养,聊到基层党建的创新。谷明看着李泽岚,语重心长地说:“泽岚,县委看好你,不仅因为你有能力,更因为你心里装着老百姓。从2003年入党到现在,8年时间,你没丢了当初的初心,这很难得。以后不管走多远,都要守住这份初心——咱们当干部,不是为了当官,是为了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
李泽岚站起身,郑重地说:“谷书记,您放心,我记着您的话,也记着2003年入党时的誓言。青石乡的老乡们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一定不会辜负他们,也不会辜负县委的信任。”
这场小聚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多。送谷明和刘光明离开时,谷明拍了拍李泽岚的肩膀:“6月1日的婚礼,虽然不能去现场,但县委办公室已经准备了贺礼,祝你们新婚快乐。好好过日子,好好干工作,青石乡的未来,就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回到包厢,苏晴看着李泽岚,眼里满是笑意:“没想到一顿饭,还敲定了这么多事。谷书记和刘县长这么支持你,咱们更得把薯条产业做好。对了,北京那边的回门宴,我爸妈已经订好饭店了,到时候让你尝尝正宗的北京烤鸭。”
李泽岚握住她的手,温柔又坚定:“嗯,都听你的。6月1日在县里的婚礼,咱们就办得热闹又实在,让亲戚们都高兴;之后去北京,也好好陪你爸妈待几天。等忙完婚礼,咱们就全心扑在工作上,把青石乡的薯条产业做得更强。”
接下来的几天,李泽岚一边忙着筹备婚礼,一边推进工作。他带着党支部的党员,挨家挨户走访种薯户,把印着“党员联户”的责任牌钉在每户的门框上,牌子上清晰写着对接党员的名字、电话和负责事项;他还和省农业大学的专家视频连线,敲定土豆泥车间的设备采购清单,就等着补贴资金到位后开工。忙完工作,就陪着苏晴去县城的集市采购婚礼用品,挑选喜糖、布置新房,日子过得充实又充满期待。
5月31日,李泽岚的父母特意在家办了顿简单的家宴,邀请了几位亲近的亲戚,算是婚前的小聚。母亲周慧看着儿子和准儿媳,笑得合不拢嘴:“明天就是好日子了,以后你们俩要互相照顾,泽岚在外面忙工作,苏晴多担待;苏晴要是想家了,就常回来,咱们家永远是你的后盾。”
苏晴挽着周慧的胳膊,笑着说:“妈,您放心,我会照顾好泽岚,也会常回来陪您和爸。”
6月1日清晨,阳光洒满青川县。县城的“青川酒家”门口挂起了红灯笼,电子屏上滚动着“祝李泽岚、苏晴新婚快乐”的字样,门口两侧摆满了花篮,既有亲戚朋友送的,也有青石乡老乡们托人捎来的。李泽岚穿着笔挺的西装,站在门口迎接宾客,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苏晴身着洁白的婚纱,在伴娘的陪伴下,眼底藏着藏不住的甜蜜。
婚礼仪式简单而温馨,没有复杂的流程,却充满了真情。当司仪问到“是否愿意彼此相伴一生”时,李泽岚看着苏晴,声音坚定:“我愿意。从2003年入党那天起,我就立志为乡亲们做事;今天,我更想对你说,往后余生,我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守护你,也守护我们共同想做的事。”
苏晴眼里闪着泪光,用力点头:“我愿意。我知道你心里装着青石乡的乡亲们,装着你的初心,以后我会做你最坚实的后盾,陪你一起把日子过好,把事做好。”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李泽岚的父母红了眼眶,亲戚们笑着举杯,连特意从青石乡赶来的张卫国和老周,也激动地拍着手。
婚礼结束后,李泽岚和苏晴忙着给宾客敬酒。走到张卫国和老周那一桌时,老周举起酒杯,笑着说:“李书记、苏晴姑娘,虽然没在青石乡办婚礼,但俺们老乡们都记着你们的好!祝你们新婚快乐,以后常回青石乡看看,咱们的薯条厂还等着你们带它‘飞’呢!”
李泽岚握着老周的手,真诚地说:“老周叔,谢谢大家的心意,等从北京回来,一定回青石乡跟大家好好聚聚。薯条厂的事,有大家帮忙,我放心。”
6月4日,李泽岚和苏晴带着简单的行李,坐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看着窗外飞逝的风景,苏晴靠在李泽岚的肩上,笑着说:“终于能带你见见我爸妈那边的亲戚了,他们都好奇,能让我‘远嫁’青川的人,到底是啥样的。”
李泽岚握住她的手,温柔地说:“放心,我一定好好表现,让他们知道,你选的人,不仅会对你好,也会好好做事,不会让你失望。”
火车缓缓驶向北京,李泽岚知道,这场跨越南北的回门宴,不仅是两个家庭的相聚,更是他和苏晴新生活的开始。从2003年入党时的初心,到如今扎根青川的坚守;从薯条厂的艰难起步,到党建引领下的蓬勃发展;从一个人的奋斗,到两个人的相伴——未来的路,他会带着入党时的誓言,带着对苏晴的承诺,带着老乡们的期待,一步一个脚印,把日子过红火,把事业干扎实,让青春在基层的土地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