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引领着海军巡逻艇,披着夕阳的金辉,凯旋而归。码头上早已是人头攒动,不仅狍子屯的男女老少几乎倾巢而出,连县里的一些干部和闻讯赶来的其他村镇的渔民也聚集在此,都想亲眼看看这载誉归来的船队,听听那神秘沉船的消息。
船刚靠稳,跳板尚未搭牢,陈教授就第一个冲下了船,他手里紧紧攥着那个装着嘉靖通宝的样品袋,脸上洋溢着无法抑制的兴奋与红光,仿佛年轻了十几岁。他几乎是跑着来到等候在码头的孙副馆长和李主任面前,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嘶哑:“老孙!李主任!找到了!确凿的证据!嘉靖通宝!沉船可以确定是明代嘉靖年间的商船!还有大量内部结构影像资料!价值无可估量啊!”
孙副馆长接过样品袋,仔细看了看那几枚锈迹斑斑却意义非凡的铜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重重地拍了拍陈教授的肩膀:“老陈,辛苦了!你们立了大功了!”随后,他又看向正从“蛟龙号”上走下来的郭春海、格帕欠等人,目光中充满了赞许。
李主任更是满面春风,这次重大发现发生在他的辖区,主要发现者和协助者又是他治下的百姓,这无疑是一笔沉甸甸的政绩。他上前紧紧握住郭春海的手:“春海同志!好样的!你们为咱们县,为国家立了大功了!”
码头上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乡亲们与有荣焉,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二愣子、老崔等人挺直了腰板,享受着这瞩目的荣光,连日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
接下来的几天,狍子屯俨然成了整个地区的焦点。孙副馆长、陈教授等人并未立刻离开,而是在县招待所下榻,一方面整理此次取证的资料,撰写初步报告向上级汇报;另一方面,也开始与郭春海等人详细商讨后续可能的水下考古发掘的初步构想和协作方案。
几天后,一个更为隆重的仪式在县人民礼堂举行。礼堂主席台上方悬挂着红底白字的醒目横幅——“表彰明代沉船发现与保护有功单位及个人大会”。台下座无虚席,除了县里的各级干部、各界代表,狍子屯的乡亲们也被特意安排在了前排位置,郭春海、格帕欠、老崔、二愣子、乌娜吉等核心人员更是被请上了主席台就坐。
大会由李主任亲自主持。孙副馆长首先代表国家文物局宣读了表彰决定,高度赞扬了郭春海及其“蛟龙号”船队发现并保护重要水下文化遗产的爱国行为和高度觉悟,授予“蛟龙号”船队“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授予郭春海、格帕欠“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虽然奖金数额对于那二十万的诱惑来说不算什么(郭春海个人获得五百元,船队集体获得两千元),但这代表国家的认可和荣誉,其意义远非金钱可以衡量。
接着,陈教授作为专家代表发言,他激情洋溢地阐述了此次沉船发现的重大历史意义和考古价值,再次对郭春海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协作精神表示了高度肯定,并展望了未来水下考古发掘的美好前景。
最后,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那位一直话语不多的张参谋长走上了讲台。他身姿挺拔,目光如炬,环视全场,整个礼堂瞬间安静下来。
“同志们!”张参谋长的声音洪亮有力,“郭春海同志及其船队,此次不仅发现了重要的历史文物,更在随后的水下取证作业中,展现出了出色的专业技能、无畏的勇气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他们与我们的海军潜水员并肩作战,配合默契,圆满完成了任务!”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郭春海身上,变得更加锐利而深沉:“鉴于郭春海同志的表现,以及其熟悉海况、精通航海的特殊技能,经报请上级批准,决定特聘郭春海同志为海军某部‘编外海事顾问’,授予预备役少校军衔!”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编外顾问!预备役少校!这可不是普通的荣誉头衔,这意味着郭春海从此拥有了一层半官方的身份,甚至在一定情况下,拥有了持枪自卫的权利!这在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尤其是在民间,是极其罕见和特殊的荣誉!
工作人员捧上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套崭新的、没有肩章的海军预备役军官制服(主要是象征意义,日常不需穿着),一本深红色的聘书,以及一本持枪证!
张参谋长亲自将聘书和持枪证交到郭春海手中,用力握了握他的手,低声道:“郭顾问,以后在海上的事情,可能还要多倚重你。这枪,是给你防身用的,记住,原则和纪律,永远是第一位的!”
郭春海内心震撼无比,他深吸一口气,挺起胸膛,向张参谋长和在场的领导敬了一个虽然不算标准却无比郑重的军礼:“请首长放心!郭春海一定恪尽职守,不负信任!”
这一刻,台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狍子屯的乡亲们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看着台上那个穿着普通棉袄、却仿佛散发着光芒的年轻后生,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自豪。老崔使劲拍着巴掌,金牙闪耀,二愣子更是蹦跳着欢呼起来。乌娜吉坐在台上,看着丈夫坚毅的侧脸,眼中泪光闪烁,那是喜悦与骄傲的泪水。
大会结束后,郭春海一下子成了全县乃至地区范围内的名人。报纸、电台的记者纷至沓来,想要采访他。但郭春海保持了难得的清醒和低调,除了配合官方安排的必要的采访,讲述发现和上报经过(隐去了巨龟引路等细节)外,对于其他媒体的邀约一律婉拒,将主要的功劳都归于集体和国家。
他深知,树大招风。荣誉的背后,是更沉甸甸的责任和更多潜在的目光。那些文物贩子绝不会因为他的身份改变而彻底死心,只会变得更加隐蔽和狡猾。而且,这“编外顾问”和持枪证,既是护身符,也是紧箍咒,意味着他今后的行为要更加谨慎,更不能行差踏错。
回到狍子屯,屯子里举行了自发的庆祝活动。家家户户拿出好吃的,聚集在屯中心的空地上,燃起篝火,如同过年一般热闹。托罗布老爷子穿上了珍藏的萨满服饰,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祈福仪式,既是庆祝屯子获得的荣誉,也是祈求山神海灵继续保佑出海的孩子们平安顺遂。
郭春海被热情的乡亲们团团围住,敬酒道贺。他来者不拒,却始终保持着一份冷静。趁着间隙,他将老崔、格帕欠、二愣子等核心船员叫到一边。
“各位叔伯兄弟,”郭春海看着眼前这些熟悉的面孔,语气诚恳,“这次的荣誉,是咱们大家一起挣来的。没有大家齐心协力,没有咱们的‘蛟龙号’,就没有今天。”
他话锋一转,神色变得严肃:“但是,荣誉来了,麻烦也可能跟着来。咱们现在算是出了名了,不知道多少双眼睛在暗处盯着咱们。以后说话做事,都要更加小心。特别是关于沉船的位置、后续的考古计划,一个字都不能往外吐露!谁要是嘴巴不严,坏了大事,别怪我郭春海不讲情面!”
“春海哥,你放心!咱们晓得轻重!”二愣子第一个拍着胸脯保证。
“对!谁敢乱说,我第一个不答应!”老崔也立刻表态。
格帕欠虽然没说话,但坚定的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
看着团结一心的兄弟们,郭春海欣慰地点了点头。他抬头望向夜空,繁星点点,月色如水。这次的经历,如同一场奇妙的旅程,从救助巨龟的善念,到发现孤岛宝藏的惊喜,再到探寻沉船秘密的惊险,最后是收获荣誉与责任的沉重。每一步,都仿佛被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
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明代沉船的考古发掘还任重道远,而“编外海事顾问”这个身份,也为他未来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大门。但无论前路如何,他都将秉持本心,守护着他所珍视的一切——家人、兄弟、这片海,以及那份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
荣光加身,初心不改。脚下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