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灯圣人所宣讲的大乘佛法,其声如洪钟,其意如春雷,不仅传遍了人间西土,更穿透了幽冥界限,回荡在九幽地府的最深处。
忘川河畔,奈何桥边,地藏王菩萨正端坐于莲台之上,周身散发着柔和的佛光,安抚着过往的无数幽魂。
然而,当那“知行合一”、“六度万行”、“普度众生”的法音传入耳中时,他那万古不变的慈悲面容上,第一次露出了震惊之色。
这佛法……好生熟悉,却又截然不同!
他静静地听着,神魂深处,尘封的记忆被缓缓揭开。
那是他初入地府,立下宏愿之时,地府阴气滔天,怨念冲霄,连他这等修为都感到道心不稳。
就在那时,一位身着青袍,气息渊深如海的圣人,悄然降临。那人,便是青乾圣人。
青乾圣人并未多言,只是与他论道,所讲的,正是这“大乘佛法”的雏形。
青乾圣人告诉他,超度亡魂,非仅凭法力,更需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要深入苦海,方能普度众生。
这番话,为地藏王指明了方向,让他得以在地府立足,立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
可如今,燃灯所讲的大乘佛法,虽然核心思想与青乾圣人一脉相承,但在细节的阐述,在体系的构建上,却又比青乾圣人当初所讲的,更加完善,更加系统,更加……具有一种“教派”的威严。
地藏的内心,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波澜。
他感到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青乾圣人的点拨,是“道”,是纲领;
而燃灯的宣讲,是“法”,是实践。
他想知道,自己万年来在地府的修行,自己对这个“道”的理解,与这位被天道亲口承认的佛教之主,究竟有何不同?
他更想,以自己所理解的佛法,与这位新圣人,论道一番!这并非争胜,而是一种对“真理”的探讨,一种修行者对更高境界的向往。
这种念头,一旦升起,便再也无法遏制。
“谛听,我们走。”
地藏王菩萨站起身,对他的坐骑轻声说道。
那名为“谛听”的独角神兽,通体雪白,能辨世间万物真假,闻言,发出一声低沉的嘶鸣,驮着地藏王,化作一道流光,冲出了地府,直奔西方灵山。
灵山之下,地藏王停住了脚步。
他看着眼前的景象,一时间有些恍惚。
熟悉的是,这灵山的布局,竟与他曾经修行了无数元会的须弥山一般无二!
一花一草,七十二峰,三十六殿,仿佛是须弥山的复刻。
陌生的却是,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他所不熟悉的,属于燃灯大乘佛教的道韵。
那山峰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景,而是蕴含着“禅定”的意境;
那殿宇不再是单纯的建筑,而是象征着“持戒”的庄严;
就连那随风摇曳的花草,似乎都在诉说着“布施”与“精进”的法理。
这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道场。
燃灯早已知晓地藏王的到来。
他端坐于莲台之上,微微一笑,对身旁的知客僧道:“去,请地藏上山,于灵山广场相见。
就说,灵山有一桩旧公案,需一位故人来解。”
地藏王骑着谛听,缓缓走上灵山。
在广场中央,他见到了燃灯。
没有多余的客套,两人相对而坐,一场注定要载入佛门史册的论道,就此展开。
此时,一阵清风吹过,广场旁悬挂的经幡,随风猎猎作响。
燃灯圣人看着那飘动的经幡,忽然开口,声音平和地问道:
“地藏,你看,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
这是一个经典的禅宗公案,也是一个直指本心的考验。
地藏王闻言,心中一动。
他万年来在地府,见惯了生死轮回,看透了虚妄假相。
他沉声回答道:“非风动,非幡动,乃是因缘和合而动。
风为缘,幡为因,因缘具足,故有此相。此乃万法生灭之理,亦是贫僧在地府,日日所见之因果。”
他的回答,圆融无碍,充满了佛家的智慧,引得一旁旁听的菩萨罗汉们,纷纷点头赞叹。
然而,燃灯圣人却只是微微摇头,眼中甚至带上了一丝惋惜。
“地藏,你着相了。”
“着相?”地藏王眉头微蹙,“佛祖明示,贫僧愚钝,不解其意。”
“你看到了‘因’,看到了‘缘’,看到了‘理’,看到了‘法’。”
燃灯的声音变得锐利起来,如同一把利剑,直刺地藏王的本心,“你看到了万般变化,却唯独没有看到‘看’这一切的,那个‘我’!”
他伸出一指,先指了指风,又指了指幡,最后,指向了地藏王的心口。
“风动,幡动,皆是外境。
若无你的‘心’去分别,去感知,风动与幡动,于你而言,有何分别?
若你心静,则狂风亦是拂柳;若你心动,则静水亦是惊涛!”
地藏王感到自己的道心,在这一刻,被狠狠地敲击了一下。
他一直致力于“度化外境”,度化地狱的幽魂,却忽略了,一切的根源,在于“内心”。
他以为自己看透了虚妄,却原来,还是被“万法生灭之理”这个更高级的“相”,给束缚住了。
燃灯的这句话,直接跳过了所有的“相”,直指“心”源,这是一种他从未触及过的,更高层次的境界!
燃灯圣人的声音,变得宏大而庄严,响彻整个灵山:
“所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如同暮鼓晨钟,敲在每个人的神魂之上:
“仁者心动!”
“轰——!”
地藏王菩萨浑身剧震,他眼中的世界,仿佛在这一刻,彻底崩塌,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组起来。
他看到了地狱的烈火,那不是火,是众生心中的嗔念;他看到了忘川的河水,那不是水,是众生无尽的贪欲。
他缓缓站起身,对着燃灯圣人,深深地行了一礼,这一礼,几乎弯下了腰。
“佛祖,贫僧……输了。”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那是大彻大悟后的激动,“贫僧万年来,执着于度‘外境’之鬼,却忘了度‘内心’之魔。
贫僧见地狱苦,却不知,此苦,亦是贫僧‘心’所生之相。
今日一言,胜过贫僧在地府万年的枯坐!”
他认输了。不是输在法力,不是输在口才,而是输在对“道”的理解上。
燃灯圣人看着他,眼中露出了赞许之色。他上前,亲手扶起地藏王,笑道:
“你非输,而是悟!你若执着于‘不动心’,便又落入了‘顽空’之相。
你的宏愿,非是执着,而是‘慈悲’的极致体现!
你以一人之力,身陷地狱,欲度尽众生,此乃我大乘佛教的脊梁!”
他转身,面对所有弟子,声音传遍四海八荒:
“地藏王菩萨,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宏愿,行‘慈悲救世’之实,以‘知行合一’之法,显‘智慧’之光。其心,其行,皆为我大乘佛教之表率!”
“然,其愿太过宏大,若成佛,则其愿已满,反失其‘慈悲’之本意。
佛,是觉行圆满的终点;而菩萨,是永不停歇的慈悲之行!”
“故,我今立其为‘大愿地藏王大菩萨’,为我大乘佛教,一切菩萨之首!”
“众菩萨中,排名第一!”
此言一出,满场皆惊!
不成佛,却位列菩萨第一!
这是何等的荣耀!这是何等的肯定!
地藏王菩萨闻言,浑身一震,他看着燃灯,眼中充满了感激。
他明白了,燃灯不仅理解了他的宏愿,更用一种至高的方式,守护了他的宏愿。
“多谢佛祖!”地藏王再次行礼,这一次,是臣服,是归属。
从此,大乘佛教,有了佛,有了菩萨之首,有了罗汉。
一个完整的,坚不可摧的信仰体系,在洪荒天地之间,彻底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