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似乎在暗中观察他的反应,想起之前微信上的交流,大概是想拉拢他结盟。如果两位召集人能够合作,单凭个人意见很难站稳脚跟。选秀时导师难免会有偏好,如果独自发表意见却无人支持,终究难以成事。
但目前看来,这个策略效果不大。国风侠的存在,就是为了防止召集人之间勾结,把差的说成好的。想要颠倒黑白是不可能的,最终还是要看选手的真实水平。
第一位登台的选手表演的是舞蹈,身穿红衣。舞台效果尚可。音乐响起,舞者刚抬腿时,支撑脚有些晃动,幸好没摔倒,可见准备不够充分。不过整体表演还是有亮点。
短短三分钟的舞蹈结束,霍尊率先鼓掌:“跳得真棒。”鞠靖怡也跟着拍手,但欲言又止。郭霄麟一直沉默坐着,这股沉默让台下名叫刘宇的选手感到不小的压力。
“请自我介绍。”
“召集人好,我叫刘宇,今年十九岁。”
霍尊笑容温和:“非常完美的表演,基本功扎实,赏心悦目。你完全投入其中,表情管理也很到位。在我心中这就是国风少年的标杆,我明确表态会给黄金班评级!”这番夸奖让郭霄麟和鞠靖怡神色微妙。
“你先说。”
“你先说。”
两人同时开口。郭霄麟不擅长当面打击追梦的人。刘宇确实有实力,但在他看来还不足以达到黄金标准——虽然不至于是青铜,但这位有十余年功底的舞者因为紧张,没能发挥全部水平。
“还是我说吧。”鞠靖怡直接指出问题,“刘宇,开场抬腿是不是因为紧张导致晃动?”
“确实有点紧张。”刘宇承认失误,并解释说舞台的玻璃钢板有些滑,自己不太适应。
“我给白银。”鞠靖怡做出结论。
霍尊并不认同,认为整个舞蹈流畅自然,完成度非常高,即使给黄金也不为过。
刘宇等着听郭霄麟的评价。
“整体表现确实如攉哥所说非常出色,你也有自己的风格。但俗话说逆水行舟,这个小问题虽然不影响整体,但如果这次我们三人都给你黄金,恐怕下次你会松懈。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但我希望你能树立榜样——你还有进步空间,目前留在白银班最合适。”
这句话让台下的刘宇频频点头:“感谢召集人的指导。”
攉尊想了一下,觉得这话很有道理:白银班既能避免过早被淘汰,也能防止骄傲自满,对有潜力的选手是一种激励。
经过讨论,第一位选手最终被评为白银等级。
接下来上场的少年抱着三弦,看起来有些木讷,但一开口便展现出扎实的基本功。
坚持使用冷门的传统乐器实属不易。与古筝、琵琶这类常见的雅致乐器不同,三弦、二胡等常被视为老派的选择,九五后还能专心钻研更显难得。
“霄麟应该会欣赏这样的表演吧?”攉尊问道。
“嗓音清亮,技法熟练,是个踏实的好苗子。我想我们的评级应该一致吧?”郭霄麟显得很有信心。
果然,第二位选手刘丰顺利进入黄金班。
郭霄麟翻看节目单时,注意到下一位选手的少数民族名字,让他想起童莉娅分享过的《敦煌飞天》视频——琵琶声中那身汉唐服饰的惊艳亮相。不知这两者之间有没有联系。
“在发什么呆?”鞠靖怡见他盯着流程表出神。
“看到敦煌,想起了飞天舞。”
“去年我去过敦煌,现场的大型舞剧真的很震撼。”攉尊接过话。
《敦煌之梦》
舞台灯光渐渐暗下,场边有人低声议论:“希望这位能带来惊喜。”
候场区,哈尼克孜正在调整敦煌飞天造型的服饰。赤脚踩在冰冷的地面上,面纱随着呼吸轻轻颤动,臂间的纱带在空调风中微微飘动。这位女孩反复练习着融合民族舞与现代舞的《一梦敦煌》,每一个转身都带动衣袂飞扬。
“哈尼克孜”在 ** 语中既指“出众的少女”,又与七星瓢虫谐音。这个名字充满活力,正像她的经历一样——学生时期就加入了部队文工团,两年的舞台经验为此刻打下了基础。
前两位选手分别获得白银和黄金评级后,第三位出场的压力愈发沉重。听到工作人员示意,她闭上眼睛深呼吸,把杂念全部排除。
“来了。”导师席传来轻声说道。
随着西域风格的笛声响起,金色光柱笼罩了舞台上的方形台座。哈尼克孜舒展双臂,如飞鸟迎风,单足站立的姿态在光影中凝固。飘动的纱带偶尔遮掩节奏的小误差,却为表演增添了几分朦胧的诗意。
当珠帘面纱揭开,摄像机捕捉到了那张融合西域风情的脸庞。导师郭霄麟不禁回想起之前见过的两位选手,此刻屏幕【敏感内容较多,无法继续输出】
屏幕前的观众热情地为哈尼克孜鼓掌喝彩。
轻柔的罗衣随风飘扬,曼妙的纱巾轻轻交织。
她的手足舞姿连绵不断,仿佛乘风而起的仙子。一曲结束,
若用诗句形容,正是“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郭霄麟三人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我叫哈尼克孜,来自西域,今年二十四岁。”
跳舞时她如同一件行走的艺术品,而说话时声音却格外温柔,带着一丝软萌的气质。
“很美,这是一段非常完整的舞蹈表演。”霍尊评价道。
“谢谢老师。”哈尼克孜笑起来格外动人。
鞠婧祎拿起话筒点评:“整段舞蹈看下来就两个字——超赞!不过从专业角度来说,虽然融合了民族舞和现代舞的元素,但部分动作衔接略显拖沓。”
她直白地指出,有些动作显得多余,就像说相声时本该用七个字表达的内容,硬是拉长到二十个字,反而显得冗长。
哈尼克孜微笑着接受建议,坦然面对不足。
全场最期待的仍是郭霄麟的点评,他似乎总是最后发言。
“舞蹈方面鞠姐是专家,她的点评很中肯。但《国风少年》这档节目的初衷是推广大众能接受的文化形式。艺术不一定要高深莫测,能被大众喜爱、内容积极向上的作品同样值得传播。我不赞成把节目做得过于专业苛刻,那是国家级比赛的选拔标准。我们寻找的是‘国风少年’——”
他特意加重了“少年”二字,并非偏袒哈尼克孜,而是担心节目走向过于严苛的方向,失去年轻观众的共鸣。
这时,大屏幕上传来国风侠的声音:“各位召集人,我完全赞同郭霄麟的观点。推广国风不该局限于小众,简单易懂、深受大众喜爱的表演同样是成功的。”
主持人陈昊岚问道:“那么几位召集人的最终评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