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29 章:幼帝问政学治国?君臣辅政护大明
正德十八年(1524 年)?六月初五
辰时的御书房,阳光温柔地洒在铺着软垫的小凳上。六岁的嘉靖帝朱载林穿着明黄色小常服,由皇后沈氏(朱厚照遗孀)牵着小手,坐在小凳上,身旁的太后张氏(朱厚照生母)手持绘本,轻声为他讲解农田景象。陆砚昭身着国公朝服,与徐阶、李三才、张鹤鸣三位重臣分坐两侧,目光温和,刻意放缓了语气,避免让幼帝感到压迫。
“陆国公,” 朱载林攥着沈氏的衣角,小眉头微微皱起,声音带着孩童的稚嫩,“昨天听内侍说,江南有百姓没地种,为什么他们不能像绘本里那样,有好多田呢?” 他伸出小手,指着绘本上金灿灿的稻田,指尖轻轻戳了戳画中的稻穗,眼中满是疑惑。
陆砚昭见状,起身走到幼帝面前,刻意屈膝半蹲,让自己与幼帝平视 —— 他知道孩童怕生,不想用居高临下的姿态让孩子紧张。“陛下心疼百姓,是百姓的福气。” 他笑着,目光落在绘本上,顺着幼帝的指尖指向画中田地,“江南百姓没地种,是因为有些贪心的乡绅,把好多田圈起来自己不用,却不让百姓种。就像有人把宫里的桂花糕藏在袖中,自己不吃,也不给其他小太监分,您说这样对吗?” 朱载林立刻摇头,小脑袋晃得像拨浪鼓:“不对!桂花糕要分给大家吃,田也要大家一起种才好!” 陆砚昭伸手,轻轻摸了摸幼帝的头顶,动作轻柔:“陛下说得太对了,所以咱们要把‘藏起来的田’,还给需要的百姓。” 众人见状,都忍不住笑起来,御书房的气氛顿时轻松许多。
太后张氏轻轻抚摸朱载林的头,对陆砚昭道:“载林年纪小,听不懂复杂章程,国公这样用他熟悉的吃食举例,他一下子就明白了。” 沈氏也补充道:“陛下虽幼,却记挂百姓,只是需要诸位卿家多这样耐心引导。”
徐阶接过话,拿起桌上的小木人,比作乡绅与官员:“陛下您看,这个小木人是贪心的乡绅,这个是管他的官员。如果官员认真做事,像您管宫里的小太监一样,不让他们偷懒,就能逼着乡绅把田还给百姓。”
朱载林盯着小木人,突然抬头问陆砚昭:“陆国公,如果官员也偷懒,和乡绅一起藏田,那怎么办呀?” 陆砚昭立刻回应,从徐阶手中接过 “官员” 小木人,递到幼帝手中:“陛下您看,这‘官员’小木人,背后刻着‘大明’二字 —— 咱们选官员,就要选心里装着‘大明’、装着百姓的人。要是他偷懒,咱们就像您没收偷懒小太监的点心一样,把他的‘官帽’收了,换认真的人来做,陛下说好不好?” 朱载林握着小木人,用力点头:“好!还要让他们快点把田还给百姓,别让百姓饿肚子!” 陆砚昭笑着帮他把小木人摆回桌上:“陛下放心,臣已让钦差去江南,就像陛下派最信任的小太监查点心一样,定能查到偷懒的官员。”
李三才走上前,从袖中取出稻种与小锄头,放在幼帝面前:“陛下,百姓要吃饱饭,得有田,还得有种籽、有锄头。”
朱载林拿起稻种,放在手心轻轻捏了捏,又抬头看向陆砚昭:“陆国公,这小小的籽儿,真能长出好多稻穗吗?” 陆砚昭蹲下身,从幼帝手中取过一粒稻种,放在自己的掌心,对着阳光展示:“陛下您看,这籽儿里藏着‘芽’,就像您刚长出的乳牙一样,只要种在田里,浇水、晒太阳,就能慢慢长大,长出比陛下还高的稻穗。” 他顿了顿,又补充:“臣老家在江南,小时候跟着祖父种过稻子,等将来陛下长大了,臣带您去田间看看,好不好?” 朱载林眼睛一亮,用力点头:“好!我要去看稻子长高,还要让百姓多种稻子,这样大家都不饿肚子!” 沈氏笑着帮他擦去手上的泥土,陆砚昭则将稻种轻轻放回幼帝手心:“那陛下可要好好保管这粒籽儿,就当是咱们和百姓的‘约定’。”
张鹤鸣取来战船模型,放在桌上演示:“陛下,咱们的大明,就像您住的皇宫,海边就是皇宫的大门。”
朱载林伸手触碰战船模型的桅杆,小手指勾着模型上的小旗帜,转头问陆砚昭:“陆国公,这船能坐多少士兵呀?能打得过外国坏人吗?” 陆砚昭拿起模型,放在幼帝面前的矮桌上,轻轻转动船身,让他看清船侧的火炮:“陛下您看,这船上能坐三百名士兵,还有两门厉害的炮,就像您玩具弓上的弩箭一样,一开火就能打跑坏人。” 他又指着模型船尾:“这里还装了‘蒸汽’,不用风吹,船也能自己跑,比外国的船快好多。” 朱载林凑近模型,鼻子几乎碰到船身,眼神坚定:“要让士兵们坐这船,把坏人都打跑,别让他们来欺负百姓!” 陆砚昭笑着点头,帮他扶正歪掉的小旗帜:“陛下说得对,等船造好了,臣请陛下去码头看看,让士兵们给您演示开炮,好不好?”
陆砚昭从怀中取出一个精致的木盒,打开后,里面是缩小版的蒸汽机车模型 —— 比之前的演示模型更小,做工更精巧,车轮上还刻着简单的花纹。“陛下,这是臣让军工总院的工匠,特意给您做的‘小铁车’模型。” 他将模型放在幼帝手中,“这‘铁车’不用马拉,就能自己跑,还能拉好多粮食和锄头,从京城送到江南,比马车快好多。”
朱载林捧着模型,小心翼翼地转动车轮,听到车轮转动的 “咯吱” 声,忍不住笑出声:“它真的能自己跑吗?什么时候能看到大的‘铁车’呀?” 陆砚昭伸手,手把手教他推动模型在桌面上行驶:“您看,这样推着,就像它自己在跑一样。等下个月,工匠们就能造出大的‘铁车’,到时候臣带陛下去通州看,让它拉着粮食给陛下看,好不好?” 朱载林用力点头,将模型紧紧抱在怀里:“好!我要让‘铁车’帮百姓送东西,不让他们走路送粮食那么累!” 沈氏笑着说:“陛下喜欢‘铁车’,也记挂着帮百姓,真是个好皇帝。” 陆砚昭补充道:“这模型就送给陛下,您要是想它了,就拿出来看看,咱们和工匠们一起,早点把大‘铁车’造好。”
朱载林从沈氏手中接过纸笔,歪歪扭扭地画了一幅画 —— 上面有田地、百姓、战船和 “铁车”,还在画的角落,画了一个小小的人,旁边写了一个歪歪扭扭的 “朱” 字。他举起画,先递给陆砚昭:“陆国公,你看我画的‘铁车’,像不像你给我的模型?”
陆砚昭接过画,仔细端详,语气真诚:“陛下画得真好!这‘铁车’比工匠做的还好看,百姓看到了,定会很高兴。” 朱载林又举起画,对众人说:“我以后要像大家说的那样,让官员不偷懒,让百姓有田种、有饭吃,还要守好大门,让‘铁车’帮百姓。我会好好学,不让大家失望!”
太后张氏接过画,眼眶微红:“载林长大了,知道要担起责任了。今后哀家与皇后,会陪着陛下,也请诸位卿家,多费心辅佐。” 陆砚昭与三位重臣同时跪地,陆砚昭抬头时,目光落在幼帝身上,语气坚定:“臣等定不负太后、皇后所托,更不负陛下的承诺,辅佐陛下,守护大明,让百姓安居乐业!”
阳光透过格窗,洒在幼帝的画纸上,也洒在君臣同心的身影上。陆砚昭看着怀中抱着模型、眼中满是憧憬的幼帝,心中暗下决心 —— 定要用耐心与忠诚,陪伴这位小皇帝,让他笔下的 “治国图景”,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