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筷子”大赛的银奖和来自陈默那句“有意念”的评价,如同给苏琪的职业生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萤火厨房”一夜之间火爆起来,预约排到了三个月后。媒体采访、餐厅合作邀请、甚至电视节目录制纷至沓来。她似乎站上了许多同龄厨师梦寐以求的高峰。
然而,伴随着名利而来的,是巨大的压力和一种微妙的迷失。
慕名而来的食客,期待的是那个被媒体包装出来的、“用锅铲讲故事的艺术系天才厨师”。他们对着她精心设计的菜品疯狂拍照,讨论着背后的“哲学思考”和“艺术概念”,却似乎很少再像“萤火厨房”初期那些老客一样,单纯地为“好吃”而发出满足的喟叹。
她感觉自己被架在了一个名为“创新”和“艺术”的神坛上,每一次创作都仿佛要经过无数双眼睛的审视,必须“有故事”、“有深度”。她开始不自觉地重复和强化大赛时的风格,甚至有些刻意地去追求形式上的新奇,反而忽略了最初打动人的那份“真诚”与“温暖”。
内心的焦虑和与外界的期待产生了巨大的撕裂感。她开始失眠,对着灶台有时会感到一阵莫名的空虚。她剪掉了为配合“艺术家”形象而留的长发,染成了扎眼的粉红色,穿上了带铆钉的皮衣,用更加张扬、甚至略带攻击性的外在,来掩饰内心的不确定和烦躁。她觉得那些追捧她“艺术性”的人根本不懂她,而那些传统的、她曾经努力超越的厨师,在她看来又显得有些“固步自封”。
就在这个迷茫的时期,她通过行业内的渠道,听说了青川镇和“老林菜馆”,听说了那位从米其林星级餐厅“云端”离职、回到家乡小店的林薇。
起初,她是不屑的。“放弃巴黎蓝带、米其林三星的背景,跑回乡下守着一个破旧的小馆子?简直是浪费天赋,自甘堕落!”她无法理解这种选择。在她看来,这无异于一种对厨师职业巅峰的背叛。
但同时,一种扭曲的好奇心也被勾了起来。是什么让这个人做出这样的选择?那个被陈默偶尔提及的小店,到底有什么魔力?
一个念头在她烦躁的心里滋生——去看看吧。去看看那个“自甘堕落”的前同行。顺便……用自己现在“更高级”的理念和技艺,去“教育”一下她,让她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现代厨艺”?
她需要一场胜利,需要在一个看似“落后”的对手身上,重新确认自己道路的正确性,找回那种掌控感和优越感。
于是,她骑上自己拉风的机车,顶着一头招摇的粉发,带着挑剔和挑衅的目光,来到了青川镇,走进了老林菜馆。她看到的是一切与她当前追求的“精致”、“概念”格格不入的“土气”和“烟火气”。她故意用夸张的言语点评环境,用专业术语质疑做法,其核心目的,就是想逼林薇出手,然后在她最自信的领域,漂亮地赢下这场她单方面认定的“对决”。
然而,后续的发展完全超出了她的预料。林薇没有被她咄咄逼人的气势吓倒,反而以扎实到恐怖的功底、对食材本味的深刻理解、以及那种扎根于生活的、朴实却充满力量的烹饪哲学,彻底击碎了她建立在“形式”和“概念”之上的傲慢。
尤其是林薇最后那道返璞归真、却让她吃出了“快乐”本质的菜品,像一记重锤,敲醒了她。她才发现,自己一直在追求的所谓“艺术”和“深度”,不知不觉间已经偏离了食物最根本的使命——给人带来朴素的愉悦和满足。她引以为傲的技巧和理念,在真正深厚的生活底蕴和真诚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和无力。
那份高傲,在真正的实力和境界面前,土崩瓦解。所以她输得心服口服,她愿赌服输,留了下来,从一个试图“踢馆”的挑战者,变成了一个需要重新学习、寻找厨艺“原点”的学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