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极夜的底色下缓缓流淌,转眼已是半年。
那场最初震惊全球的“炸山取暖”行动,
在经历了最初的情绪爆发和网络狂欢后,
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近乎“例行公事”的奇特常态。
那座曾经的“圣山”,
在短短半年内,如同一个被过度使用的老旧锅炉,反反复复被“点燃”了七八次。
阿美莉卡方面似乎也从中摸到了门道,
不知道是真的为了人类发展还是测验自己家的新型设备,
手段从最初的“钻地热压弹”逐渐“优化”为更具针对性、据说能更大程度激发地热而减少负面影响的特种地质冲击装置。
每次行动的间隔,都精准地卡在上一波升温效应开始衰减的节点上。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全球平均气温,尤其是北半球,在这反复的“人工供暖”下,艰难但持续地爬升着。
虽然远未恢复到极夜前的水平,但零下三四十度的常态,比起曾经动辄零下五六十度的致命严寒,已是天壤之别。
一些原本被厚冰封锁的河流湖泊出现了消融的迹象。
户外活动的风险大大降低,各个幸存者据点的能源压力也得到了显着缓解。
对于许阳一家来说,这种变化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山洞里用于取暖的能耗降低了近三分之一,许父甚至琢磨着能不能多余的电量用来扩大水培区的规模。
张母晒的萝卜干成功率更高了。
振振户外活动的时间也稍微延长了一些,虽然依旧要全副武装,但至少不用担心冻伤。
最初那次爆炸带来的强烈情绪波动,在一次次的重复中逐渐变得平淡。
张月虽然每次看到消息,心头还是会掠过一丝快意。
但已不会再激动得眼圈发红,更多的是以一种冷静的、甚至带点麻木的态度看待这件事,
就像看待一个周期性发生的自然现象——虽然它完全是人为的。
网络上的反应也经历了类似的变迁。
AI创作的整活视频依旧有,但新鲜感已过,很难再掀起最初那样的狂欢浪潮。
人们的讨论变得更加“务实”:
——第七次了!效果好像比第六次差了点?
——@气象分析局,是不是药效不够了?考虑加大剂量?
——根据最新数据分析,本次“供暖”产生的额外热量,预计能为我区节省约15%的战略燃料储备。
——好消息!附近湖面的冰好像薄了点,说不定能试试冰钓?
——他们那边……还有东西可炸吗?别给炸塌了,以后没得用了。
——可以炸神厕呀,虽然作用不大,但是侮辱性强。
——这个可以,不行咱们众筹!!!
岛国的抗议和谴责早已沦为无人问津的背景噪音。
甚至成了每次“行动”前网友们用来调侃和“催更”的梗。
极端环境下,道德的阈值被无限拉高,生存和实利成为了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
大家的想法非常简单,
暖和一点,大家就能轻松一点,活下去的希望就大一点。
至于以后的问题……只能以后再说了。
每一次爆炸带来的升温期,都成了人们抓紧时间修复设施、外出探索、交换物资的宝贵窗口。
一旦升温效应减弱,寒意重新加剧,那种由奢入俭难的对比反而更让人难以忍受,从而更加期盼着下一次爆炸的到来。
于是一种诡异的循环形成了:
爆炸带来短暂温暖——温暖促进有限恢复——温暖消退,寒意更显难熬——期待下一次爆炸。
这片被反复蹂躏又因此获得喘息之机的土地上,人类正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方式,与严酷的环境进行着一场胜负未卜的博弈。
大家都不知道这种情况还要持续多久,
而在这种极寒,极夜,血月的情况下大家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一次次被刷新。
而过不久,
这种大家好不容易适应的环境,就再次出现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