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亚”节点传递来的防御矩阵蓝图,如同在干燥的荒原上降下的甘霖,为灰烬堡垒指明了具体的技术方向。这不是现成的武器,而是一套基于能量形态转换与灵波共振原理的建构方法,其核心思想在于“引导”与“偏转”,而非“硬抗”。
技术小组立刻投入了疯狂的解析与实验工作。指挥室隔壁的房间被临时改造成了“矩阵实验室”,里面布满了临时拼凑的能量发生器、灵波谐振器以及密密麻麻的导能线路。夜莺大部分时间也待在这里,她的独特感知能力成为了连接冰冷蓝图与活性灵能的关键桥梁。
第一个目标是构建一个小型的、可验证的“共鸣偏转力场”。
根据蓝图描述,这种力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能量护盾,它不试图完全阻挡攻击,而是通过精确调控自身能量场的频率与相位,在受到攻击的瞬间,产生一种与之相反的“共鸣震颤”,将大部分冲击能量巧妙地“引导”至周边空间消散,或者“偏转”攻击的方向。其效率远高于硬抗,但对能量控制的精细度和反应速度要求极高。
“频率同步失败!灵波反馈过载!”实验室里,警告声再次响起。一个试图维持力场原型的小型装置冒出一缕青烟,黯淡下去。
这已经是第七次失败了。
“不行,蓝图上的能量参数是基于节点全盛时期的标准,我们的能源质量和输出稳定性都达不到要求。”一个年轻技术员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声音带着沮丧。
“而且,纯能量场无法有效辨识攻击类型,对实体弹丸和能量光束的偏转参数完全不同,切换需要时间,我们反应不过来。”另一个补充道。
夜莺凝视着失败的装置,手指无意识地在“星火”光滑的表面摩挲着。突然,她脑海中灵光一闪。
“我们犯了一个错误。”她轻声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我们一直在试图用‘秩序’的方法,去构建一个需要应对瞬息万变战场的灵活防御。但我们最大的优势,不是绝对的精确,而是……‘活性’。”
她走到实验台前,拿起那个烧毁的装置。“蓝图是骨架,是原理。但我们赋予它的‘血肉’,不应该是僵化的能量,而应该是能够自主适应、自主调节的灵能网络!”
她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不再将防御矩阵视为一个独立的、需要精密控制的设备,而是将其作为“灵能奇点网络”的一个延伸功能!将矩阵的发生器节点,直接与网络中的关键意志节点(主要是经过训练的防卫队员和感知者)进行深度绑定。
“让人的意志,成为矩阵的‘调控器’!”夜莺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当攻击来临,不仅仅是传感器捕捉信号,整个网络都能‘感受’到威胁的属性和强度。绑定节点的成员,可以凭借其意志本能,瞬间调整局部力场的频率和形态,实现最优的偏转或引导!这比任何预设程序都要快,都要灵活!”
这个想法如同在黑暗中划亮了火柴。技术小组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潜力,但也看到了巨大的困难——如何将人的模糊意志,转化为精确的能量控制参数?这对绑定节点的成员将是极大的精神和体能负担。
“先从最简单的开始。”螺丝一锤定音,“我们降低力场强度,先尝试偏转低速投射物。绑定者不需要精确控制所有参数,只需要集中一个意念——‘偏转’!让网络和装置去辅助完成细节调整!”
新的实验开始了。一名意志坚定的防卫队员自愿作为首个绑定者,他坐在特制的连接椅上,意识与一个小型的力场发生器原型相连。对面,一台弩炮被固定住,对准了他前方一片区域。
“准备……发射!”
嗖!一支训练用的钝头弩箭射来。
绑定者全身肌肉紧绷,瞳孔收缩,所有的意念都集中在那一个词上:“偏转!”
他前方的空气似乎出现了一丝微不可查的涟漪。弩箭在接触那层无形屏障的瞬间,没有发出撞击声,而是像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拨动了一下,轨迹发生了微小的偏移,擦着绑定者的肩膀飞过,钉在了后面的缓冲墙上。
“成功了!虽然偏转角度很小,但成功了!”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
绑定者喘着粗气,脸色苍白,显然消耗巨大,但他眼中充满了兴奋。
接下来几天,他们不断调整灵能接口的灵敏度,优化能量传导效率,并让更多成员进行适应性训练。偏转的效果从微弱变得明显,从只能偏转低速弩箭,到渐渐可以影响小口径的实弹射击。虽然对于高速能量武器依旧勉强,但这无疑是一个革命性的开端。
“共鸣壁垒”——他们为这个新防御系统起了这个名字。它不再是冰冷的墙壁,而是与堡垒每一个成员心跳相连的、活着的屏障。
就在第一个具备实战价值的“共鸣壁垒”节点在围墙关键位置安装完成,并进行最后调试的夜晚,负责监控灵能网络的壁虎,再次发出了急促的警报。
“西南方向!大量……空洞!数量超过二十!移动速度极快!还有……一个更大的、不断散发干扰信号的源头!它们……它们直接冲我们来了!”
这一次,不再是悄无声息的渗透。冰冷的机械洪流,带着绝对的效率与毁灭性的目的,终于亮出了獠牙,向着这片在废墟中倔强燃起的星火,发起了第一次正式的冲锋。
灰烬堡垒的灯光依次亮起,警报声回荡在夜空。刚刚诞生的“共鸣壁垒”,即将迎来它血与火的初战。
“盖亚”节点传递来的新信息,如同久旱逢甘霖,为灰烬堡垒的技术突破注入了决定性的催化剂。那几种基于生命——能量协同原理的防御矩阵蓝图,虽然只是基础框架,但其设计思路却与堡垒正在探索的“融汇”之路完美契合,仿佛是为他们量身定做一般。
技术小组陷入了新一轮的狂热。在夜莺的解读和螺丝的主持下,他们开始全力攻关第一种也是最迫切的防御技术——“灵能谐振护盾”。
与传统能量护盾不同,这种护盾并非单纯依靠能量强度硬抗攻击。它的核心原理,是利用“信念共振核心”调动灵能网络,在堡垒外围形成一层不断波动、频率随时变化的灵能力场。这层力场不仅能偏转和分散物理与能量攻击,更重要的是,它对那种基于冰冷、绝对秩序的能量签名(即公司科技的特征)具有天然的“排异性”。任何试图穿透护盾的公司制式武器,都会受到额外的能量损耗和干扰。
当然,构建如此大范围且灵活的护盾,对能源和网络负荷都是巨大的考验。改进后的“谐振能量栅格”系统和日益稳固的“灵能奇点网络”成为了实现的基石。堡垒内部,所有能抽出身的人员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到护盾基座的建设和网络节点的维护中,一种众志成城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
就在堡垒上下为新的防御目标全力奋战时,一直负责外部警戒和情报搜集的老狼,带来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消息。
“我们捕捉到了一个微弱的、断断续续的无线电信号,编码方式很古老,不是公司的制式。”老狼在指挥室内,将一份记录着杂音和破碎词句的录音播放出来。
“……重复……这里是‘守望者’前哨……我们遭受攻击……不是掠夺者……重复,不是掠夺者……未知机械单位……请求……任何收到信号的……幸存者……警惕……它们……它们……”
信号在这里被强烈的干扰淹没,只剩下滋滋的电流声。
“信号源?”夜莺立刻问道。
“极远,大致在西北方向,深入重度污染区,甚至可能靠近传说中的‘锈蚀海岸’。”老狼指着地图上的一片模糊区域,“信号强度太低,而且受到严重干扰,能捕捉到片段已经是侥幸。从内容判断,这个‘守望者’前哨正在遭受与我们类似的攻击,而且情况可能更糟。”
指挥室内一片沉寂。
“又一个受害者……”山猫喃喃道。
这个消息带来了一种复杂的情绪。一方面,证实了公司的威胁并非只针对灰烬堡垒,他们可能在废土上有多条战线,这或许能分散部分压力。但另一方面,一个可能存在的、拥有类似遭遇的幸存者据点正在覆灭,这让他们产生了兔死狐悲的寒意。
“能建立联系吗?哪怕只是确认他们的存在和现状?”疤脸问道。
老狼摇了摇头:“距离太远,干扰太强。我们的设备做不到。除非……除非我们能提升信号收发能力,或者,节点能提供远距离通讯方面的技术支持。”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夜莺身上。
夜莺沉默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星火”温润的表面。一个遥远的、正在被毁灭的幸存者据点……这让她想起了灰烬堡垒最初艰难求生的岁月。
“尝试解读信号中关于‘未知机械单位’的描述,与‘清道夫’进行比对。”她首先下达了务实的指令,“同时,技术小组在优先保障‘灵能谐振护盾’研发的前提下,可以开始评估提升我们远程通讯能力的可能性。我们需要知道更广阔废土上正在发生什么。”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至于主动联系……在我们自身防御体系完善之前,贸然暴露我们的位置和存在,风险过高。但我们不能无视。记录下信号源坐标,列为重点关注区域。如果……如果未来我们有能力,或许……”
她没有说完,但所有人都明白她的意思。在确保自身生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去了解、甚至援助其他挣扎的幸存者,这本就是文明火种应有的责任。
会议结束后,夜莺的心绪难以平静。远方的求救信号,像一根刺,扎在她的心头。它提醒她,废土的残酷远超堡垒的围墙,公司的阴影笼罩的范围可能比想象中更广。
她再次连接上灵能网络,这一次,她将感知的方向,投向了西北,投向了那片信号传来的、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土地。
通过无数节点意志的延伸和“星火”对生命气息的敏锐感知,她无法“看”清具体景象,但却能模糊地“感觉”到那片区域传来的、一种混乱而痛苦的“涟漪”。那是生命在冰冷钢铁碾压下发出的无声哀嚎,是秩序与生命失衡后产生的扭曲波动。
这种感觉让她更加坚定了加速发展“融汇之路”的决心。唯有自身足够强大,掌握足够的力量,才有资格去改变更多,守护更多。
几天后,技术小组传来了好消息。基于“盖亚”新提供的蓝图和之前对“清道夫”能量签名的分析,第一个“灵能谐振护盾”的小型原型机测试成功!它能有效削弱模拟的公司制式能量武器攻击,并且对试图靠近的、带有特定秩序签名的物体产生明显的排斥力场。
虽然距离覆盖整个堡垒还遥遥无期,但这第一步的成功,无疑给所有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希望的壁垒,正在一砖一瓦地筑起。
然而,就在堡垒为初步的成功而稍感振奋时,西北方向,那片遥远的土地上,那断断续续的求救信号,在某一个时刻,戛然而止。
彻底的、死寂般的沉默。
仿佛一颗微弱的星辰,刚刚被人发现,便已悄然湮灭在无边的黑暗里。
这无声的结局,像一块冰冷的巨石,沉甸甸地压在每个知情者的心头。
灰烬堡垒的灯火依旧在夜色中顽强地亮着,但所有人都知道,远方的黑暗中,正有无数双冰冷的“眼睛”在扫视着这片废土,寻找着下一个需要“净化”的目标。
他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