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七年六月廿七,盛夏的阳光透过 “老艺共生工坊” 的天窗,洒在整齐排列的考核工位上。宣德一侧的工位摆着老布、针线、测针仪,天启一侧通过时空共鸣镜同步呈现渔网、竹篾、拉力器 —— 今天是 “双时老艺标准认证考核” 的日子,也是工坊首批规模化成果发布的日子,小小守护者们要以考核检验标准落地成效,用标准化成果证明老艺传承的 “规范力量”,让双时空的老艺之脉在 “考” 与 “果” 的双重印证中,扎得更牢、走得更远。
辰时刚过,阿海就穿着绣着 “认证标识” 的浅红色 “传习导师” 礼服,站在考核主考官席前核对流程。他的礼服胸前别着 “双时认证总监” 徽章,手里捧着的《认证考核手册》上,明确划分 “理论笔试” 与 “实践操作” 两大模块:理论考 28 项标准的核心参数(如老布针脚密度≥8 针 \/ 厘米、渔网结节强度≥5 公斤),实践则要求 4 小时内完成指定作品(宣德考 “标准款老布香囊”,天启考 “规范版渔网兜”)。“考核不是为了淘汰,是为了让大家吃透标准,” 阿海对着双时空的考官们说,“比如实践评分,要重点看是否符合尺寸误差、强度要求,这是老手艺‘不走样’的底线,也是规模化传承的根基。”
阿蕊这时正带着张奶奶、渔民长老检查考核物料。在宣德考核区,张奶奶拿起一块老布样品,用测针仪数着针脚:“8 针 \/ 厘米,刚好达标,” 她对着身边的监考徒弟说,“等会儿考生缝香囊,要盯着他们的锁边 —— 按标准,锁边必须回针 3 次,不然容易散线,这是老布工艺的‘保命线’,不能马虎。” 天启考核区的渔民长老,则用拉力器测试渔网结节强度:“5.2 公斤,超过标准 0.2 公斤,这样的物料才能保证考生做出合格作品,” 他对着镜头说,“实践时要让考生用模板卡网眼,误差不能超 0.5 厘米,这是深海捕鱼的安全底线。”
新学员小辰和小妍作为 “年轻考官”,负责记录考核细节。小辰守在宣德实践区,手里的记录表分 “尺寸误差”“针脚密度”“强度测试” 三栏,每栏都标着标准值:“香囊直径 10 厘米,误差≤0.3 厘米;针脚密度≥8 针 \/ 厘米;装满 500 克艾草后,提手承重≥3 公斤”。考生阿雅刚缝完香囊,小辰就用卡尺测量:“直径 9.8 厘米,误差 0.2 厘米,达标!” 他又数了针脚:“10 针 \/ 厘米,超标准了!” 阿雅笑着说:“张奶奶说针脚密点更结实,我就多缝了几针。” 小妍则在天启考核区,用手机拍摄考生编织渔网兜的过程,准备做成 “标准操作案例”,放进工坊档案库。
辰时三刻,认证考核正式开始。理论笔试环节,双时空的考生们对着试卷上的标准参数认真作答 ——“老布染色固色时间是?”“竹编渔网包框架竹篾直径标准是?” 考场上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实践操作环节,宣德考生们飞针走线,老布在指尖变成规整的香囊,每缝几针就用尺子比对尺寸;天启考生们手指翻飞,竹篾与渔网线交织,网眼大小用模板反复校准,生怕超出误差范围。
午后,考核结果陆续出炉。首批 30 名考生中,26 人通过初级认证,阿雅和天启的阿波还因实践作品超出标准要求,获得 “优秀认证学员” 称号。阿海在公布结果时,举起阿雅的香囊和阿波的渔网兜:“阿雅的香囊针脚密度 10 针 \/ 厘米,提手承重 4 公斤,远超标准;阿波的渔网兜网眼误差 0.2 厘米,结节强度 6 公斤,这就是标准落地的最好证明 —— 不是限制创造力,是让手艺更扎实,让成果更可靠!” 台下响起热烈掌声,镜中天启的渔市广场上,居民们也对着镜头欢呼,为通过考核的师徒喝彩。
考核结束后,共生工坊首批规模化成果发布会紧接着启动。展厅里,1000 个标准款竹编渔网包、500 套老布染纹礼盒整齐陈列,每个成果旁都贴着 “标准溯源码”,扫码就能查看生产参数、制作工匠信息。一位来自外地的商户当场签下订单:“你们的成果有标准、有保障,每个包都一样结实,我放心批量进货,要让我们那边的人也用上双时老艺的好东西!” 阿海还宣布,将从首批成果收益中拿出三成,用于 “老艺扶贫计划”,免费培训双时空偏远村落的村民,让更多人通过老手艺增收。
傍晚时分,认证学员们围着老艺人请教后续提升方向。阿雅问张奶奶:“怎么才能达到中级认证标准呀?” 张奶奶笑着说:“先把标准款做精,再试着改良设计 —— 比如在香囊上绣‘动态枫海纹’,既符合标准,又有创新,这就是中级认证要的‘守标又创标’。” 阿波则向渔民长老请教渔网与竹编的深度融合技巧,长老拿出一张设计图:“我们可以编‘竹篾加固渔网’,按标准控制竹篾间距,既能增加渔网强度,又能降低成本,这就是下一步的研发方向。”
离开工坊时,夕阳的余晖给认证证书、规模化成果镀上一层金色。小守护者们帮着整理考核资料,认证学员们则捧着证书和成果样品,脸上满是自豪。阿海望向时空共鸣镜,镜中天启的认证学员们正对着镜头展示自己的作品,嘴里说着 “下次要一起冲击中级认证”。
“下个月我们要启动‘中级认证培训’,” 阿海对着身边的阿蕊说,“重点教‘标准创新’—— 怎么在不突破标准底线的前提下,设计出更贴合市场需求的新品;还要把首批成果的销售数据、用户反馈整理成报告,优化下一批生产计划,让标准跟着市场走,让成果跟着需求变。”
阿蕊点点头,手里拿着商户的订单合同,上面的 “按双时老艺标准生产” 字样格外醒目。“我们还要在工坊设‘标准创新实验室’,” 她说,“让认证学员们组队研发,每周提交一个‘标准优化提案’,好的提案就纳入下季度的标准修订计划,让双时空的老艺传承,在‘守标准’与‘创标准’的平衡中,永远有活力、有未来,让枫山的老布、蓝海的竹篾,永远在盛夏的成果里、认证的坚守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晚风拂过工坊,带来老布的气息与海水的咸味。阿海知道,这场 “标准认证考核” 与成果发布会,不是结束,而是 “老艺双时传承” 的新闭环 —— 当标准通过考核落地生根,当规范成果打开市场,双时空的守护之路,终将在 “考验技” 的严谨与 “成果固脉” 的坚实中,成为一条连接手艺、市场与民生的繁荣之路,让老艺真正 “活” 在当下、“传” 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