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漫过梁山营盘的木栅栏,铁匠铺的炉火就已燃起橘红色的火焰。我抱着 007 留下的 “笑声发声筒”,站在铁匠铺门口,看着里面火星四溅 —— 老周正戴着牛皮手套,挥着铁锤,将一块烧得通红的铜块捶打成圆形。铜块在铁锤下渐渐舒展,边缘的毛刺被敲平,像一块即将承载万千情谊的金属画布。
“西西姑娘,您要的铜坯快打好了!” 老周擦了擦额头的汗,举起刚成型的铜坯。阳光透过铁匠铺的木窗,照在铜坯上,泛着温暖的金属光泽,连锤打的纹路都显得格外柔和。“您确定要在上面刻所有人的名字?这铜坯直径有一尺,要刻近百个名字,活儿精细得很,怕是要花上十天半个月。”
“慢没关系,重要的是要刻得清楚、刻得用心。” 我点点头,目光落在铜坯上,心里早已勾勒好令牌的模样。这不是普通的令牌,是我们要打造的 “梁山友谊令牌”—— 正面刻 “梁山友谊” 四个大字,背面除了弟兄们的名字,还要刻上张婆婆、李大爷等村民代表的姓名,让这份跨越身份、历经风雨的情谊,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见证。
自上次从 007 的发声筒里听到众人的笑声后,我就萌生了做令牌的念头。那些笑声里,有李逵试射连弩时的爽朗,有孩子们编竹蜻蜓时的清脆,有村民们丰收时的喜悦,更有我们从战场厮杀到和平安耕的成长印记。一块刻满名字的令牌,就像把这些珍贵的瞬间与情谊,永远定格在了坚硬的铜块上。
没过多久,林冲、武松、李逵等人就结伴赶来。林冲手里提着一个木盒,打开后里面是几把锋利的刻刀,刀刃泛着冷光。“这是我当年在军营里用的刻刀,专门用来雕刻长枪上的花纹,刀刃锋利,刻铜坯正合适。” 他拿起一把刻刀,在铜坯上轻轻划了一下,一道清晰的痕迹立刻显现出来。
武松则扛来一块平整的青石板,石板边缘被磨得光滑,上面还铺着一层软布。“用这石板固定铜坯,雕刻时不会晃动,能刻得更准。” 他将铜坯放在软布上,轻轻按压了几下,确保铜坯稳稳固定在石板上。
李逵最是积极,撸起袖子就想抢老周的铁锤,却被老周笑着拦住:“你这力气能把铜坯捶扁,还是帮俺们烧火吧!炉火烧得旺,铜坯能保持温度,刻起来更省力。” 李逵虽有些不甘心,却还是乖乖走到火炉边,拿起风箱拉了起来,“呼哧呼哧” 的风箱声很快在铁匠铺里响起。
村民们听说要做 “友谊令牌”,也纷纷赶来帮忙。张婆婆提着一个布包,里面是她连夜绣的红布套,布套上绣着水泊和麦田的图案。“等令牌做好了,用这布套装着,能保护令牌不被磨损,还好看。” 她展开布套,红色的布料配着绿色的丝线,把水泊的灵动和麦田的生机绣得栩栩如生。
李大爷则提着一篮新鲜的野山楂,放在铁匠铺的角落:“干活累了就吃颗山楂,解乏又开胃。” 村里的孩子们也围在铁匠铺外,扒着木窗往里看,看到铜坯在刻刀下渐渐有了模样,不时发出 “哇” 的惊叹声,小脸蛋上满是好奇。
雕刻正式开始后,大家分工明确。我负责用炭笔在铜坯上勾勒名字的位置,先在背面画了个圆圈,把近百个名字分成几排,确保每个名字大小均匀、排列整齐。“赵伯、小马、老陈的名字要刻在最前面,他们是为梁山牺牲的弟兄,不能忘。” 我用炭笔在最前排轻轻写下这三个名字,笔尖顿了顿,心里满是敬意。
林冲和老周负责主刻。林冲握着刻刀,手法细腻得不像个武将,他先沿着炭笔勾勒的痕迹,轻轻刻出名字的轮廓,再一点点加深刻痕。刻到 “赵伯” 的 “伯” 字时,他的手顿了顿,声音低沉地说:“当年终局之战,赵伯为了掩护村民撤退,独自断后,他的名字必须刻得最清晰。”
老周则负责刻村民的名字,他刻得格外认真,每个笔画都仔细描摹,生怕刻错一个字。“张婆婆帮俺们缝过棉衣,李大爷教过队员们种麦子,他们的名字刻在上面,才是真的‘一家人’。” 他一边刻,一边念叨着村民们的好,嘴角还带着笑容。
武松在一旁研磨墨汁,他选了上等的松烟墨,加了点水,用墨杵细细研磨,墨汁很快变得浓稠乌黑。“等雕刻完成后,把墨汁涂在刻痕里,再擦掉表面的墨,字迹就会又黑又亮,能保存几十年。” 他拿起一根细毛笔,在墨汁里蘸了蘸,准备随时给刻好的名字描墨。
雕刻的日子里,铁匠铺总是热闹又温馨。白天,大家围着铜坯忙碌,时不时聊起过往的故事 —— 林冲说起第一次和武松并肩作战的场景,武松回忆起李逵帮村民抢收麦子的趣事,老周则讲起 007 教他改良农具的细节,欢声笑语不时从铁匠铺里传出。
晚上,村民们会送来热气腾腾的饭菜,有香喷喷的麦饼,有炖得软烂的野菜汤,还有炒得金黄的土豆丝。大家围坐在铁匠铺外的空地上,边吃边讨论令牌的细节,连孩子们也会凑过来,用小石子在地上画令牌的图案,模仿大人的样子 “雕刻”,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有一次,村里的小柱子扒着铁匠铺的木窗,看林冲刻名字看入了迷,不小心把窗台上的山楂碰掉了几颗。他吓得赶紧捡起山楂,低着头小声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林冲放下刻刀,笑着摸了摸他的头:“没关系,下次小心点就好。想看看令牌吗?可以进来近距离看。”
小柱子眼睛一亮,小心翼翼地走进铁匠铺,凑到铜坯前。当看到上面刻着的 “小柱子” 三个字时,他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我的名字也在上面?”“当然,你也是梁山的一员,帮我们捡过木屑,送过开水,名字当然要刻在上面。” 我笑着说。小柱子高兴得蹦了起来,跑到外面跟其他孩子分享这个好消息,欢快的笑声传遍了整个营盘。
半个月后,“友谊令牌” 终于雕刻完成。圆形的铜令牌正面,“梁山友谊” 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旁边还刻着水泊、水车、麦田的图案;背面,近百个名字整整齐齐排列着,每个名字的刻痕里都涂了墨,乌黑发亮,在阳光下格外清晰。老周用细砂纸把令牌的边缘磨得光滑,再用布擦了又擦,令牌顿时变得光亮如新。
举行 “令牌交接” 仪式的那天,聚义厅前的空地上挤满了人。宋江穿着整齐的铠甲,双手捧着令牌,令牌放在红色的布套里,显得格外庄重。他走到人群中央,声音沉稳而有力:“这枚‘梁山友谊令牌’,刻着咱们梁山每个人的名字,无论你是上阵杀敌的弟兄,还是耕耘农田的村民,都是梁山的家人。它不仅是友谊的证明,更是我们共同的承诺 —— 未来无论遇到什么挑战,我们都要像一家人一样,互相信任、彼此扶持。”
说完,宋江将令牌递给林冲,林冲双手接过令牌,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名字,再将令牌传给武松。令牌在每个人手中传递,大家接过令牌时,都会轻轻抚摸上面自己的名字,再看看身边人的名字,眼神里满是珍视与坚定。
张婆婆接过令牌时,用袖口轻轻擦了擦令牌上的花纹,眼眶有些湿润:“俺活了六十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令牌。上面刻着俺的名字,说明梁山没把俺们村民当外人,俺们就是一家人啊!”
李大爷接过令牌,举起来让孩子们看:“你们看,上面有你们的名字,也有俺们的名字,以后这令牌就是梁山的‘传家宝’,要一代代传下去,让后人都知道,咱们梁山人是靠友谊和信任,才过上好日子的!”
仪式结束后,我们把 “友谊令牌” 放在聚义厅的显眼位置,旁边还摆着 007 留下的发声筒。每当有人来聚义厅议事,都会忍不住走到令牌前,看看上面的名字,再打开发声筒听听里面的笑声,感受这份跨越时光的温暖与情谊。
傍晚,我独自留在聚义厅,看着静静摆放的令牌。铜制的令牌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上面的每个名字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 赵伯的勇敢、小马的坚定、007 的智慧、张婆婆的善良…… 从最初的陌生到如今的亲密,我们的友谊,就像这令牌一样,历经打磨,愈发坚定。
回到帐中,我点亮油灯,翻开 “梁山日志”,在最新的一页写下:“今日‘梁山友谊令牌’完工,铜制令牌上刻满弟兄与村民的名字,正面刻水泊、水车、麦田图案,象征我们共同守护的家园。这令牌,是战场信任的沉淀,是和平成长的见证,更是未来相守的承诺。它会永远提醒我们,梁山是一个家,友谊是这个家最珍贵的财富。”
写完,我合上日志,目光望向聚义厅的方向。月光透过帐帘洒在地上,像一条银色的丝带,连接着帐子与聚义厅,也连接着我与梁山的每一个人。我知道,这枚令牌会永远留在梁山,留在每个人的心里,成为我们友谊与成长的永恒见证。
第二天清晨,我早早来到聚义厅,看到几个年轻的队员正在用软布擦拭令牌,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珍宝。他们看到我来,笑着说:“队长,这令牌上的名字就像星星一样,每一颗都很亮,看到自己的名字在上面,就觉得特别骄傲。”
“是啊,每一颗都很亮。” 我点点头,心里满是欣慰。这些年轻队员是梁山的未来,他们会带着令牌上的情谊与信念,继续守护梁山,传承这份珍贵的友谊。
夕阳西下时,我站在聚义厅前,看着令牌在余晖中泛着温暖的光。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会有新的挑战,但只要这枚令牌在,只要这份友谊在,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守护不了的家园。
夜里,我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梦里,多年后的梁山孩子们围在令牌旁,听长辈们讲令牌上名字的故事 —— 讲赵伯断后的勇敢,讲 007 造水车的智慧,讲我们一起种新麦、编竹蜻蜓的日子。孩子们眼里满是敬佩,纷纷说要像长辈们一样,守护梁山,守护友谊。
我知道,这个梦一定会实现。这枚刻满名字的令牌,会像一颗种子,在梁山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友谊与信任永远传承下去,让梁山的日子永远充满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