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索马里摩加迪沙的清晨,带着印度洋特有的湿热气息。程远站在海滨的沙丘上,手里捧着一张泛黄的《郑和航海图》复制品,图上“木骨都束国”的标记被红笔圈出——这里正是《星槎胜览》记载的郑和船队抵达东非的重要港口。林珊走到他身边,将一件防晒衣披在他肩上:“当地向导说,这片沙丘下经常能挖出中国瓷器,我们今天先从北侧开始勘探。”

郑海峰扛着探地雷达从越野车旁走来,身后跟着欧阳宗明和方美怿。欧阳宗明手里攥着本《西洋番国志》,页边写满了批注;方美怿的帆布包里装着便携式土壤分析仪,发梢别着的茉莉香包随着脚步轻轻晃动。“程队,珊姐,”郑海峰抹了把额头的汗,“昨晚联系的当地考古专家马哈茂德已经在沙丘下等我们了,他说村里老人手里有件传下来的中国铜器,说不定和郑和船队有关。”

一行人跟着马哈茂德走进附近的村落,土坯房错落分布在沙丘间,孩子们围着他们好奇地张望。在村头一座老宅院前,马哈茂德敲了敲门,一位白发老人拄着拐杖走出来,手里捧着个铜制的香炉。香炉表面刻着缠枝莲纹,底部有“永乐年制”的款识,与他们在亚丁港发现的青花瓷属于同一时期。“这是我祖父的祖父传下来的,”老人用生硬的英语说,“他说这是‘来自东方大船的礼物’,能保佑村子风调雨顺。”

方美怿立刻用光谱仪检测香炉:“铜含量与南京宝船厂出土的铜件一致,纹饰是典型的明代官窑风格,这肯定是郑和船队带来的文物!”欧阳宗明翻开《西洋番国志》,指着“赠当地酋长铜器、丝绸”的记载:“这和文献完全吻合,证明郑和船队确实在这里与当地居民有过友好往来!”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在沙丘北侧展开勘探。探地雷达的屏幕上,很快出现了一片不规则的建筑遗迹影像,边缘还散落着大量陶瓷碎片的反射信号。“这里有座居住遗址!”程远的声音带着激动,“从轮廓看,像是中国南方的村落布局,很可能是当年船员的聚居地。”

发掘工作正式开始。欧阳宗明跳进探方,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泥沙,突然,他的小铲子碰到了一块坚硬的物体。“有东西!”他大喊一声,众人围过来,只见泥沙下渐渐显露出发黑的木质构件,表面还残留着绳索的痕迹。方美怿蹲下身,用软毛刷清理构件表面:“这是房屋的梁柱,榫卯结构和泉州发现的船员居住遗址一致,是典型的中国建筑工艺!”

程远和林珊则在探方西侧清理陶瓷碎片,大部分是永乐官窑青花瓷,还有几片青瓷碗残片,碗底刻着“清和号”的标记。“又是‘清和号’!”林珊激动地说,“这证明‘清和号’的船员不仅到过亚丁港,还在摩加迪沙定居过,他们把中国的瓷器、建筑技术都带到了这里。”

然而,发掘工作并不顺利。摩加迪沙的午后经常刮起沙尘暴,一次强沙尘暴突袭时,探方里的木质构件差点被掩埋。欧阳宗明为了保护刚出土的铜香炉,扑在上面,后背被风沙刮出了几道血痕。方美怿见状,立刻脱下自己的防晒衣,盖在构件上,然后拿出急救包帮他处理伤口。“你怎么这么傻,”方美怿的声音带着哭腔,“风沙这么大,等沙尘暴过了再抢救也来得及。”欧阳宗明笑了笑,露出一口白牙:“这香炉是重要证据,不能有一点损坏,你不是说过,文物比我们的命还重要吗?”

沙尘暴过后,考古队重新清理探方,在遗址的中心区域发现了一座土坑墓。墓里没有棺椁,只有一具蜷缩的人骨,骨骼旁散落着一枚铜制的船牌,上面刻着“清和号水手王二牛”。林珊蹲在墓旁,眼里泛起了泪光:“王二牛……他肯定是想等着船队返航,却永远留在了这里。”程远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我们会把他的故事带回去,让他的家人知道,他在这里安息了,他没有被遗忘。”

在墓的东侧,郑海峰发现了一个陶罐,里面装着几十枚“永乐通宝”铜钱,还有一块丝织品残片。方美怿用显微镜观察丝织品:“这是云锦,和亚丁港仓库发现的丝绸属于同一批,是郑和船队用来与当地居民交换货物的。”马哈茂德看着这些文物,激动地说:“原来我们村里的老人说的都是真的,‘东方大船人’真的在这里生活过,还和我们的祖先交朋友!”

接下来的半个月,考古队在居住遗址周围又发现了几座土坑墓和一片稻田遗迹。稻田里的土壤样本检测出了明代水稻的花粉,证明船员们不仅在这里定居,还教会了当地居民种植水稻。欧阳宗明根据遗址的布局和文物分布,绘制出了船员聚居地的复原图:“这里有五座房屋,一座粮仓,还有一片稻田,能看出船员们在这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可能是在等待后续船队接应,却没能等到。”

一天傍晚,程远和林珊在遗址旁散步,夕阳将沙丘染成了金红色。林珊靠在程远肩上:“你说,王二牛他们在等待船队的时候,会不会每天都站在沙丘上,望着东方,想着故乡的亲人?”程远握住她的手:“肯定会的。就像我们现在,虽然在异国他乡考古,但心里也时刻惦记着泉州的家。不过他们比我们更勇敢,在这么陌生的地方,能坚持下来,还和当地居民建立了友谊,太不容易了。”

突然,郑海峰的对讲机传来急促的声音:“程队!不好了!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在遗址南侧失踪了!”程远和林珊立刻往南侧跑,只见沙丘上有一串新鲜的脚印,旁边散落着方美怿的帆布包,里面的茉莉香包掉在地上,香包上沾着几滴血迹。

“肯定是张诚的余党!”郑海峰的脸色瞬间沉下来,“之前在亚丁港被抓的只是他的手下,他肯定还在盯着我们的文物!”程远立刻让马哈茂德联系当地警方,然后带着郑海峰沿着脚印追踪。脚印在一处废弃的山洞前消失了,程远让郑海峰守住洞口,自己则悄悄摸了进去。

山洞里黑漆漆的,能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程远借着手机的灯光,看到欧阳宗明和方美怿被绑在石柱上,张诚坐在一旁,手里把玩着那枚“清和号”船牌。“程队长,我们又见面了,”张诚笑着说,“把摩加迪沙发现的文物交出来,我就放了他们,不然……”他手里的刀在方美怿的面前晃了晃。

“你别伤害他们!”程远大喊一声,“文物都在营地的文物箱里,我带你去拿,但你必须先放了他们。”张诚想了想,说:“可以,但你只能一个人进来,要是敢耍花样,我就杀了他们。”

程远走进山洞,慢慢靠近张诚。突然,他趁张诚不注意,扑了过去,一把夺过他手里的刀。郑海峰也趁机冲进山洞,和程远一起制服了张诚的手下。欧阳宗明用力挣脱绳子,跑到方美怿身边,帮她解开绑在手上的绳子:“你没事吧?有没有哪里受伤?”方美怿摇摇头,扑进他的怀里,眼泪掉了下来:“我没事,我知道你会来救我的。”

当地警方赶到后,将张诚和他的手下全部抓获。看着被带走的张诚,程远松了口气:“这次终于可以彻底摆脱他们了,我们能安心考古了。”林珊笑着说:“是啊,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文物被偷了。”

在摩加迪沙的最后一天,考古队在居住遗址旁立了一块纪念碑,上面用中文和索马里文写着“中国郑和船队船员聚居地遗址——中索友谊的见证”。程远、林珊、郑海峰、欧阳宗明、方美怿和马哈茂德一起为纪念碑揭幕,海风拂过碑面,仿佛在诉说着六百年前那段跨越山海的友谊。

“希望这座纪念碑能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马哈茂德握着程远的手,“也希望我们两国的考古合作能一直延续下去,一起发掘更多的历史秘密,让中索友谊的故事永远流传。”

程远点点头:“我们一定会的。未来,我们可以一起开展‘郑和航线东非段联合考古项目’,沿着郑和船队的航线,发掘更多的遗址,让这段辉煌的历史,成为连接中索友谊的纽带。”

离开摩加迪沙那天,马哈茂德送给程远一件特殊的礼物——一件用当地黏土和中国青花工艺烧制的瓷盘,瓷盘上画着“中国船员与索马里居民一起耕种”的图案。“这是我们用遗址出土的陶瓷残片上的工艺烧制的,”马哈茂德笑着说,“希望你能收下,作为我们两国考古合作的纪念。”

程远接过瓷盘,紧紧握在手里,心里满是感激。他知道,这件礼物不仅是考古合作的见证,更是中索友谊的象征。

“探海号”缓缓驶离摩加迪沙港,程远站在船首,看着渐渐远去的东非海岸线,心里满是不舍,却也满是收获。这次东非之行,不仅找到了郑和船队船员的聚居地遗址,发现了珍贵的文物,还与索马里考古团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后续的联合考古奠定了基础。

航行途中,程远收到了“郑和下西洋考古博物馆”的消息,博物馆的“东非船员聚居地展区”已经开始筹备,计划将这次在摩加迪沙发现的铜香炉、永乐通宝、丝绸残片和瓷盘一起展出,让观众们了解郑和船队与东非的友好往来。

“等我们回去,就能看到展区的雏形了,”程远对林珊说,他轻轻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熟悉的温度,“到时候,我们要把这次摩加迪沙发掘的故事,讲给每一位来博物馆的观众听,让他们知道,郑和下西洋的航线有多远,中国古代的海洋文明有多辉煌。”

林珊靠在程远的肩膀上,笑着说:“我已经开始整理摩加迪沙的考古资料了,打算写一本《郑和船队东非聚居地纪实》,把我们的发掘经历和船员的故事都写进去,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被遗忘的历史。”

郑海峰也凑过来,兴奋地说:“我还拍了很多摩加迪沙的照片和视频,回去后可以做成纪录片,在博物馆的放映厅播放,让观众们‘身临其境’感受东非的考古现场!”

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则坐在甲板的另一侧,一起整理着这次发掘的文物修复笔记。欧阳宗明看着方美怿认真的侧脸,轻声说:“美怿,等这次考古结束,我想带你去泉州看看,那里有我小时候常去的海边,还有很多好吃的小吃。”方美怿抬起头,眼里闪着光:“好啊,我还想去看看永乐码头遗址,看看你说的那个刻着‘李三’印章的船台。”

航行到第十五天,“探海号”突然遭遇了强风暴。海浪像小山一样砸在甲板上,船身剧烈摇晃,固定文物箱的钢缆发出了“咯吱咯吱”的呻吟。程远立刻冲进驾驶室,和船长一起调整航向。林珊则带领众人固定文物箱,欧阳宗明和方美怿负责将易碎的瓷器和文书转移到船舱内部。

“不好!实验室的窗户被海浪打破了!”郑海峰突然大喊一声。程远立刻跑过去,只见海水顺着窗户的缺口灌进来,落在摊开的船员居住遗址复原图上。林珊已经扑过去,用身体挡住落在图上的海水,程远立刻拿起防水布,和郑海峰一起堵住窗户。

混乱中,一个装有丝绸残片的文物箱被海浪打翻,残片散落一地。方美怿立刻蹲下来,小心翼翼地捡起残片,生怕损坏了上面的纹路。欧阳宗明则在一旁保护她,用身体挡住溅过来的海水。程远看着众人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感动——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却因为对考古事业的热爱,凝聚在一起,共同守护着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探海号”终于驶出了强风暴区域。众人看着彼此湿透的衣服和沾满泥沙的双手,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林珊拿起一块刚捡起来的丝绸残片,笑着说:“幸好这些残片都没碎,不然我们这次摩加迪沙之行的成果就要打折扣了。”

程远擦了擦脸上的海水,说:“大家都辛苦了,晚上让厨房做顿好的,好好犒劳一下大家!”

夜幕降临,“探海号”在平静的海面上航行。甲板上点燃了几盏马灯,暖黄的灯光映照着众人的脸庞。程远拿出马哈茂德送的瓷盘,放在甲板中央,众人围坐在一起,听他讲述这次摩加迪沙之行的收获与感悟。

“这次在摩加迪沙,我们不仅找到了船员的聚居地和墓葬,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郑和下西洋的真正意义,”程远的目光扫过众人,“它不是一次简单的航海探险,也不是一次单纯的寻找建文帝的行动,而是一次跨越山海的文化交流与友谊传递。六百年前,郑和船队带着丝绸与瓷器,与沿途各国友好相处;六百年后,我们通过考古发掘,重新唤醒了这段历史记忆,让和平与友谊的种子在新时代继续生根发芽。”

林珊点点头,补充道:“从南海的‘清和号’遗址,到斯里兰卡的‘郑和布施碑’,再到东非的船员墓葬群和聚居地,我们一步步还原了郑和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传奇。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骄傲。我们有责任把这段历史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代的航海壮举。”

郑海峰喝了一口啤酒,笑着说:“等我们回去,一定要把这些发现好好整理一下,争取在国际考古期刊上发表论文,让世界知道中国的考古团队有多厉害!”

欧阳宗明也鼓起勇气,说:“我和美怿打算写一篇关于东非船员聚居地建筑工艺的论文,结合我们在泉州和南京发现的遗址,分析中国建筑技术对东非的影响。”

方美怿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我们还想申请一个文物修复的科研项目,研究明代丝绸和瓷器在热带气候下的保护方法,为后续的考古发掘提供参考。”

程远看着他们坚定的眼神,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他们的考古事业有了新的传承,未来会有更多年轻人投身到海洋考古中,继续追寻郑和下西洋的足迹。

经过二十五天的航行,“探海号”终于回到了泉州港。岸边聚集着许多等待的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新闻媒体的记者、自发前来的市民,还有来自索马里的考古专家代表,都在为他们的归来欢呼。当程远、林珊、郑海峰、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带着铜香炉、永乐通宝、丝绸残片和瓷盘走下船时,岸边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陈馆长走上前,紧紧握住程远的手:“你们又带来了新的惊喜!‘东非船员聚居地展区’已经准备好了基础框架,就等你们的文物和资料了!下个月,我们还要举办‘郑和下西洋与东非友谊’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一起探讨这段伟大的历史。”

程远笑着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研讨会的发言资料,会把这次摩加迪沙发掘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分享给大家,让更多人了解郑和船队与东非的友好往来,了解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接下来的一个月,程远、林珊、郑海峰、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忙着筹备“郑和下西洋与东非友谊”国际学术研讨会。他们整理了摩加迪沙考古的所有资料,制作了详细的ppt,还邀请了马哈茂德和索马里的考古专家来中国参会,一起分享发掘经历和研究成果。

研讨会召开那天,泉州港的国际会议中心座无虚席。来自中国、索马里、肯尼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考古专家、历史学家和外交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程远作为中国考古队的代表,第一个发言。他站在台上,手里拿着船员居住遗址的复原图,向在场的专家和嘉宾讲述了摩加迪沙船员聚居地的发掘经历:“这座聚居地遗址,见证了郑和船队船员与索马里居民的友好相处。他们在这里建造房屋、开垦稻田、交换货物,用和平的方式,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传播到了东非。六百年前的友谊,在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芒。”

马哈茂德紧接着发言,他展示了摩加迪沙稻田遗址的照片和土壤检测报告:“这些水稻花粉的发现,证明中国船员教会了我们的祖先种植水稻,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结构。这种友好的技术交流,是中非友谊的重要见证,我们会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则一起站上讲台,身后的屏幕切换成东非聚居地房屋榫卯结构的对比图——左侧是摩加迪沙遗址出土的木质构件,右侧是泉州明代民居的建筑图纸,两者的“燕尾榫”工艺几乎完全重合。“我们通过3d建模还原了聚居地房屋的梁架结构,”欧阳宗明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却格外清晰,“发现其采用的‘抬梁式’架构,与福建沿海的明代渔村建筑一脉相承,甚至在构件尺寸上,都遵循着《营造法式》中‘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的规制。”

方美怿接过话头,点击屏幕调出丝绸残片的显微照片:“这些出土的云锦残片,经检测含有桑蚕丝与金线,与南京云锦研究所收藏的永乐年间‘妆花缎’成分一致。更特别的是,残片边缘有索马里传统的刺绣纹样,这说明当时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中国船员带来了丝绸,当地居民则用本土工艺进行了再创作。”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一位来自肯尼亚的考古学家举起手:“我在马林迪港也发现过类似的混合工艺文物,这是否意味着郑和船队的船员在东非多个港口都有长期定居?”程远站起身,笑着回应:“这正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根据《郑和航海图》记载,船队曾抵达‘麻林国’‘木骨都束国’等多个东非城邦,我们计划联合肯尼亚、坦桑尼亚的考古团队,开展‘东非郑和航线遗址群’普查,或许能找到更多船员聚居的痕迹。”

研讨会结束后,程远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南京博物院馆藏的《郑和出使水程》孤本,经修复后首次对外开放借阅。“这本《水程》里记载了郑和船队的每日航线、补给地点,甚至还有船员的日常记录,”陈馆长在电话里难掩激动,“要是能结合我们之前的考古发现,说不定能还原出‘清和号’的完整航行轨迹!”

一周后,程远带着林珊、欧阳宗明和方美怿来到南京博物院。在古籍修复室里,泛黄的《郑和出使水程》被小心翼翼地铺在恒温恒湿的展台上,蝇头小楷记录着永乐九年的航行日志:“五月廿三,泊泉州港,补淡水、瓷器;六月初七,过占城,换苏木、象牙;七月十五,至马林迪,水手王二牛染瘴气,留居当地……”

“王二牛!”林珊突然指着日志上的名字,声音发颤,“就是我们在摩加迪沙发现的那具人骨!《水程》里真的有他的记载!”程远立刻让工作人员复印相关页面,日志中还提到“留居船员共七人,建屋三所,垦田半亩”,与他们在聚居地发现的房屋数量、稻田面积完全吻合。

欧阳宗明拿着复印件,激动地说:“这太重要了!文献和考古实物终于对应上了!我们可以根据《水程》的记载,去寻找其他六位船员的墓葬,说不定还能发现他们与当地居民通婚的证据!”方美怿则注意到日志末尾的备注:“携往西洋之船,福建造者五艘,南京造者二十三艘,皆为福船形制”,这再次验证了《明成祖实录》中关于宝船建造地点和船型的记载。

从南京返回泉州后,考古队立刻启动了“《郑和出使水程》与考古遗址对应研究”项目。程远和林珊负责梳理文献中的航线与补给点,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则根据记载,重新核对之前发现的遗址数据,寻找遗漏的线索。

一天,方美怿在整理亚丁港仓库遗址的文物清单时,发现一个青花瓷碗的底部,除了“大明永乐年制”的款识,还有一个模糊的刻痕。她用高倍显微镜仔细观察,刻痕逐渐清晰——是一个“和”字,旁边还有一个小小的“清”字,与“清和号”的船徽完全一致。“程队,珊姐!”她拿着瓷碗跑去找程远和林珊,“这个碗是‘清和号’携带的货物!《水程》里说‘清和号’曾在亚丁港卸货十日,这碗就是当时遗留的!”

程远立刻调出《水程》中关于“清和号”的记载:“永乐十年,清和号载瓷五千件,往亚丁、木骨都束,归时损船板三,泊泉州修之。”结合泉州船台遗址发现的“清和号”船板残件,他们终于还原出“清和号”的完整经历:永乐九年从南京出发,经泉州补给,抵达亚丁港卸货,再前往东非,永乐十一年返回泉州维修,之后可能继续参与后续的下西洋航行。

“现在‘清和号’的故事越来越完整了,”林珊看着整理好的资料,眼里满是感慨,“从建造到航行,从卸货到维修,每一个环节都有文献和实物佐证,这在海洋考古史上太少见了。”程远握住她的手:“这只是开始,《水程》里还提到‘清和号’曾在印度古里国设立‘货栈’,我们下一步就去古里国,寻找这个货栈遗址,让‘清和号’的故事继续延伸。”

出发去印度古里国(今科泽科德)前,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去了一趟泉州的永乐码头遗址。夕阳下,两人并肩走在当年的船台上,方美怿手里拿着欧阳宗明送的茉莉香包,轻声说:“等我们从印度回来,就去见我爸妈吧,我想告诉他们,我找到了一个愿意和我一起守护历史的人。”欧阳宗明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我早就准备好了,我还想带他们去看我们发掘的遗址,告诉他们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

半个月后,考古队抵达科泽科德。当地考古专家拉吉夫带着他们来到市区北侧的海滨地带,这里曾是古里国的重要港口。“根据当地史料记载,这里有一处‘中国货栈’遗址,”拉吉夫指着一片被椰子树覆盖的区域,“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有人在这里挖出过中国瓷器,但后来因为城市建设,遗址被部分破坏,我们一直没有进行系统发掘。”

程远立刻安排勘探,郑海峰用探地雷达在椰子树下扫描,很快发现了一处长方形的建筑遗迹,长度约二十米,宽度约十米,边缘还散落着大量陶瓷碎片的反射信号。“是货栈的墙体!”郑海峰兴奋地大喊,“从尺寸看,和《水程》里记载的‘清和号’货栈一致!”

发掘工作开始后,考古队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永乐官窑青花瓷、青瓷和白瓷,还有几个完整的“永乐通宝”铜钱。方美怿用光谱仪检测瓷器,确定这些瓷器与泉州、亚丁港、摩加迪沙发现的属于同一批次,都是“清和号”携带的货物。在货栈的墙角,欧阳宗明还发现了一块刻着“清和号记”的石碑,石碑上的文字记载了“永乐十年,清和号在此设栈,贮瓷三千件,待易香料、宝石”,与《郑和出使水程》的记载完全吻合。

然而,发掘工作进行到第五天时,当地突然爆发了小规模的骚乱,一群抗议者以“保护本土文化”为由,要求考古队停止发掘。拉吉夫焦急地对程远说:“这些抗议者受了当地极端组织的煽动,认为我们的发掘是在‘掠夺本土历史’,他们已经封锁了通往遗址的道路,我们的设备和文物都运不出来了!”

程远立刻召开紧急会议,林珊建议:“我们可以举办一个临时展览,向当地居民展示我们的发掘成果,告诉他们这些文物是中印友谊的见证,不是‘掠夺’,而是共同的历史财富。”欧阳宗明和方美怿也表示赞同:“我们可以邀请当地的学生和老人来遗址参观,给他们讲解郑和船队与古里国的友好往来,让他们了解这段历史的意义。”

第二天,考古队在遗址旁搭建了临时展厅,展出了出土的青花瓷、永乐通宝和“清和号记”石碑的复制品。程远亲自担任讲解员,用英语和当地语言向参观者介绍:“六百年前,郑和船队带着中国的瓷器来到古里国,与当地居民交换香料和宝石,这里的货栈就是当时贸易的见证。我们今天的发掘,不是为了带走文物,而是为了还原这段友好的历史,让更多人知道,中印两国在几百年前就有着深厚的友谊。”

一位白发老人听完讲解,激动地握住程远的手:“我的祖父曾告诉我,他的祖父见过‘来自东方的大船’,船上的人很友好,还教他们种植水稻。今天看到这些文物,我终于相信这是真的!你们一定要继续发掘,把这段历史告诉更多人!”

在当地居民的支持下,抗议者渐渐散去,发掘工作得以继续。接下来的半个月,考古队在货栈遗址周围又发现了几处香料仓库和宝石加工作坊,证明当时的贸易规模远超预期。拉吉夫感慨地说:“你们不仅找到了货栈遗址,还化解了一场危机,让当地居民了解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这比任何文物都珍贵!”

离开科泽科德那天,当地居民自发来到码头送行,一位老人送给程远一个用檀香木雕刻的船模,船模上刻着“清和号”三个字。“这是我们用当地最好的檀香木做的,”老人笑着说,“希望你们带着它,继续追寻郑和的足迹,让中印友谊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

程远接过船模,紧紧握在手里,心里满是感动。他知道,这次古里国之行,不仅找到了“清和号”货栈遗址,更重要的是,让当地居民了解了这段友好的历史,为中印两国的考古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到泉州后,考古队在“郑和下西洋考古博物馆”举办了“‘清和号’的环球之旅”特展,展出了从南京宝船厂、泉州船台、亚丁港仓库、摩加迪沙聚居地到古里国货栈的所有文物,包括“清和号记”石碑复制品、王二牛的船牌、永乐通宝和青花瓷碗等。特展一经开放,就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考古爱好者,很多人在“清和号”复原模型前驻足,听讲解员讲述这艘宝船的传奇经历。

特展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为考古队颁发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奖”,表彰他们在郑和下西洋遗址发掘和保护方面做出的贡献。程远站在领奖台上,看着台下的林珊、郑海峰、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心里满是感慨:“这个奖项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我们整个考古队,属于所有为守护郑和下西洋历史而努力的人。未来,我们会继续沿着郑和的航线,发掘更多的遗址,让这段伟大的历史,成为连接世界和平与友谊的纽带。”

特展结束后,欧阳宗明和方美怿举行了婚礼。婚礼的地点选在泉州的永乐码头遗址,背景是“清和号”的复原模型,餐桌上摆放着印有永乐缠枝莲纹的餐具,宾客们收到的伴手礼是两人一起修复的青花瓷残片书签。程远作为证婚人,笑着说:“宗明和美怿是在考古工地上相识、相知、相爱的,他们的爱情,就像我们发掘的文物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希望你们未来能继续一起守护历史,一起书写属于你们的‘考古爱情故事’。”

婚后,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加入了“东非郑和航线遗址群”联合考古项目,前往肯尼亚马林迪港开展发掘工作。程远和林珊则继续整理《郑和出使水程》的文献资料,计划编写一部《郑和下西洋考古全记录》,将所有的发掘成果和研究心得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郑海峰则带着他拍摄的考古纪录片,参加了国际纪录片节,纪录片《跨越六百年的追寻》获得了最佳纪录片奖。在领奖台上,郑海峰说:“这部纪录片记录的不仅是考古队的发掘经历,更是一段跨越六百年的友谊与传承。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了解中国古代的海洋文明,让和平与友谊的种子在全世界生根发芽。”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五年过去了。在这五年里,考古队的足迹遍布了郑和下西洋的所有重要港口,从中国的泉州、南京,到东南亚的占城、满剌加,再到南亚的古里国、溜山国,以及东非的摩加迪沙、马林迪,他们发掘了数十处重要遗址,出土了上万件文物,还原了郑和下西洋的完整历史画卷。

2029年的春天,“郑和下西洋考古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新馆的镇馆之宝是按照1:1比例复原的“清和号”宝船模型。模型的龙骨采用的是南京宝船厂遗址出土的松木,船板上刻着李三的莲花标记,船舱里陈列着从各个遗址出土的文物复制品,包括亚丁港的青花瓷、摩加迪沙的铜香炉、古里国的“清和号记”石碑等。

开馆仪式上,程远、林珊、郑海峰、欧阳宗明和方美怿站在一起,看着前来参观的人群,眼里满是欣慰。林珊靠在程远肩上,轻声说:“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在泉州滩涂发掘吗?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我们会一起走过这么多地方,发掘这么多遗址,还原这么伟大的历史。”

程远握住她的手,笑着说:“这只是一个开始,郑和下西洋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还有很多故事等着我们去讲述。只要我们还在,只要还有人热爱这段历史,我们就会一直追寻下去,让郑和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皮皮读书推荐阅读:八神太二的自我修养就是你小子,给小师妹们写情书?元界巅峰人皇经魔界的女婿至尊仙途量子血灵珠传奇狂仙出狱这本书和游戏王有什么关系明朝大贪官我成了反派祖宗比老祖数量?我最擅长了!太一道果孕吐后,前夫天天求名分盗版九阳成神之路穿书后,王爷对我穷追不舍快穿之创世神一心想死仙界哀歌异界之我是拳霸玄幻:实力提升太快怎么办?收养幼小女帝,我当面被男主杀害最浪捉鬼师:捡个尸王做老公囚徒行穿越成世间最后一个神肿么办交互式小说丨冒险者公会熔炉之神星战传说之幻梦奇缘两界穿越,我吞噬万物成宇宙之主悬镜之上荒神道万界熟练度成仙离谱!这个青云宗看门的都是大帝长生不灭,我于世间寻找永恒无限血脉:从木遁开始木屋求生:卡牌世界大冒险两玄录超级废物系统死神:静灵廷之叶苍渊剑主混沌神棺玄瞳九劫携手红警系统穿越异界她真的太香了罪灵谋我真的只想远离气运之子安稳修仙限制级模拟从民兵兵种开始无限成长无缺道途开局断绝关系,我成万道魔尊八门
皮皮读书搜藏榜:太极剑仙居然是个老六你敢信?书穿之妈粉的自我修养我夫人竟是皇朝女帝斗罗之我的系统又不服气了恐怖降临漫漫归乡路战,天帝崇般图异世之机械公敌变频网游三国:开局获得神级建村令我有最强抽奖系统AI引修三千韶华为君狂诡系世界的亵渎巫师予你繁星璀璨重生休妻夺子:踏上成神登仙之路大郅和科比的湖人王朝凡人宗门:称霸诸天万界开局一只狗,系统贷款让我爽她自黑暗而来论大佬的行式作风千万别让我跳起来厄雷传天才妖妃不好惹斗罗之我在唐门混日子被迫转职的剑修凌天战帝冬眠到未来重新做人大商国师京都天眼神医何以许情深长生:一曲唢呐,送葬诸天仙帝戒灵之异旅奇兵超神御兽:开局契约三幻神重生之无极天尊随身带着暗黑世界重生之官运神域凰女百傀箓综武:我在少林刷成就圣庭时代,开局推演神话天网灵气复苏,盘古为我开天辟地灵墟傲世混沌之巅的永恒传奇血族的异世界生活一拳超人之雷霆沙赞修仙:满级大佬她震惊了全宗门开局一碗参鸡汤,终局不死不灭!十岁入天人,开局混迹天牢发育万年老妖称霸兽世做女王
皮皮读书最新小说:我靠吞噬雷劫逆天改命逆天龙神决欢喜妙法,女帝尤怜平民冰法如何靠小绿瓶逆袭镇乾坤!现代兵王携九凤杀疯了!双界非命奥术徽记星辰耀九州红楼:开局吕布战力的我强夺金钗清瑶踏仙途仙子,需要疏通一下吗?九转丹劫:废材狂妃逆九天签到玄天,我成了万界守护者本心即可入宗选择水灵根,总跟师姐们鬼混特工世子妃:战神黑化宠翻天囚禁我的魔主天天想喂我玄灵异界主宰收徒,我,咸鱼师尊,徒弟皆逆天凡尘神只剑狱苍穹:杨玄御兽:我的合成不科学逆潮之主玄幻:我的情绪银行满级帝女归来,开局觉醒昆仑灵最强系统传承萧凛:禹洲问道纪诸天万界之大主宰希望城主考古浮海记讨封失败?没事,我能模拟重开!从F是ma开始修仙分身互相传功,我只管破境!以身为狱:炼化万物,镇压诸天代码与魔咒变身猫娘,被萝莉控领主收养逆袭传说:大妖王天道严选,开局契约五个夫郎贴地武夫,谁教他炼剑起飞的?全家皆大佬,团宠小凤凰撩遍绝色开局核聚变词条,圣女要吸干我?灵修逆途乘风破浪攻略仙尊报错后我改嫁天道之子杀手重生之毒妃传仙君,您的坟我挖错了!剑傲川灵如意请我去修真原始人?不!我将进化为帝!全职业满级的我怎么是个牧师萝莉修仙吗?社死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