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伟的拖延奏章送至京师,果然引起了朝堂的激烈争论。周延儒等人极力主张应严旨催促其即刻交卸兵权回京,而一部分较为清醒的官员则认为防务移交确需时间,不宜操切。
崇祯皇帝再次陷入两难,犹豫不决。
然而,就在这僵持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变故,彻底打破了平衡,也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皇太极亲率的另一路清军主力(历史上是多尔衮、岳托等率领),在劫掠河北、山东大部后,携带巨量人口物资,浩浩荡荡北返。而其选择的归途,竟再次直指京畿方向!更有甚者,此前被王小伟击退的阿巴泰部,也与之会合,兵力超过十万之众!声势远比上次更加骇人!
清军铁骑再次兵临城下!北京城又一次陷入极度恐慌之中!
各地勤王军或败或散,根本无法有效拦截。崇祯皇帝惊慌失措,连夜召集群臣议事。
周延儒此刻也慌了神,他原本的算计在巨大的军事威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当皇帝急切地问“谁能御敌”时,他再也无法提议剥夺王小伟的兵权,反而不得不硬着头皮说:“陛下,当此危难之时,唯驸马督师王小伟,或可当此重任!”
崇祯此刻也顾不得什么猜忌了,保命保京城要紧!他立刻下旨:先前让王小伟回京之议暂缓!擢升王小伟为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总督天下援剿军务,赐尚方宝剑,节制天下勤王兵马,即刻率军北上迎击虏酋!
圣旨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济南。这一次,不再是明升暗降,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临危受命,赋予了王小伟前所未有的巨大权柄!
王小伟接旨,心中百感交集。历史的吊诡莫过于此,敌人的力量反而成了他保住权力、甚至更进一步的关键。
军情紧急,刻不容缓!他立刻留下部分兵力协助宋学朱守山东,自率主力精锐,再度誓师北上!
这一次,他的心境已然不同。他不再仅仅是一名忠于王事的将领,更是一个深刻认识到必须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强者。朝廷的反复和皇帝的猜忌,让他彻底明白,唯有拥有足够的力量,才能在这个乱世中活下去,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大军北上,士气如虹。沿途溃散的明军残部,听闻“王督师”来了,纷纷来投。王小伟照单全收,严格整编,势力如同滚雪球般迅速膨胀。
他不再单纯防守,而是开始主动寻求战机。他利用整合后的兵力优势和信息优势,大胆分兵,命令周遇吉、刘泽清等将领各率一军,相互策应,试图捕捉清军北返队伍因携带大量掠获而行动迟缓的弱点,进行切割、袭击。
一场围绕清军北返大队的庞大追击战和截击战,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展开。王小伟坐镇中枢,运筹帷幄,通过“夜不收”高效的情报传递和旗号指令,遥控各军,如同一位高超的棋手,不断调动棋子,对清军这支庞大的“运输队”进行持续不断的打击和骚扰。
虽然无法正面击溃清军主力,但却成功夺回了大量被掳百姓和物资,并歼灭了多股负责断后的清军部队,极大地迟滞了清军的撤退速度,挽救了无数生命。
他的声望,在这场大规模的机动防御作战中,达到了新的顶峰。“救民于水火”的形象深入人心。甚至许多被救回的百姓,只知有王督师,不知有皇帝。
权力的天平,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悄然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