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苗见风就长,几天功夫,原本裸露的土垄就被深浅不一的绿色覆盖。玉米苗蹿出了两片厚实的叶子,土豆秧舒展开毛茸茸的叶片,洋葱挺起尖细的绿针,豆角和茄子的幼苗也挤挤挨挨地绿了一畦畦。
地里的活计一下子翻了好几倍。间苗、除草、培土、追肥…样样都得跟上。王龙飞和李强像长在了地里,从天蒙蒙亮忙到日头西斜,腰都快直不起来。
李强负责的网店和打包压力更大。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尤其是那些看着大棚里番茄黄瓜长势喜人、新地玉米苗破土而出的老客户,催单的、预订的留言挤爆了后台。他整天埋头在成堆的蔬菜和包装材料里,胶带撕拉声几乎没断过。
收入确实在增加。每天都有货款进账,虽然零碎,但细水长流。可王龙飞脸上的愁容却没减少半分。
晚上,炕桌上的账本摊开着,旁边堆着一小沓现金和几张银行卡。王龙飞捏着计算器,眉头拧成了疙瘩。李强凑在旁边看,脸色也渐渐凝重。
“水泵的电费、柴油钱…包装箱、冰袋、胶带…快递费又涨了…”王龙飞一项项按着,数字跳跃,最终定格在一个让他心沉的负数前,“…刨去这些,再把咱俩这一个月最基本的饭钱、油钱扣掉…剩不下几个子儿。买农药的钱…不够了。”
空气沉默下来。黄豆似乎感受到压抑的气氛,不安地蹭了蹭王龙飞的腿。
李强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试探着说:“飞哥…要不,咱就跟‘黄土坡老农’说的那样,少用点贵的低毒农药,买点普通的…便宜不少呢。或者…化肥也便宜,追肥快…”
王龙飞没立刻回答,手指无意识地敲着账本上“农药”和“肥料”那两项。他何尝不知道便宜农药和化肥能省下一大笔钱?地里正嗷嗷待哺,网上订单催得急,钱却卡住了脖子。这感觉,比地里的杂草还让人憋闷。
他抬眼看了看窗外。月光下,大棚和新地的轮廓隐约可见,那里面是他和李强一冬一春的心血,是刚刚挺过严寒、焕发出生机的希望。他用的是好不容易养出来的地,沤的是费劲扒拉的农家肥,为的就是那口“干净”和“原味”,这也是那些网友愿意高价买他菜的原因。
“不行。”他声音不高,但很坚决,像是说给李强听,也像是说给自己听,“地不能亏。药,不能用次的。肥,也不能瞎上。咱卖的就是个信誉和踏实。”
李强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叹了口气,没再劝。他知道王龙飞的脾气,认准的事,九头牛拉不回。
“那…钱咋办?”他愁眉苦脸地问。
王龙沉默了一会儿,猛地合上账本:“我想办法。”
第二天,王龙飞没下地,开着破面包车去了县城。回来时,天色已晚,他脸色疲惫,手里拎着几包正规的低毒生物农药和一小袋优质有机肥。钱,是从他偷偷藏在炕席底下、原本打算万一应急的最后那点积蓄里拿的。
他没告诉李强这笔钱的来历,只是把药和肥料放进仓房,淡淡说了句:“药买回来了,明儿就开始打。肥也够了。”
李强看着他,没多问,只是用力点了点头。
晚上更新视频时,王龙飞没提钱的窘迫,只拍了新药和肥料包装的特写,以及地里绿意盎然的景象。标题很简单:《该打药追肥了,希望今年虫口留情》。
细心的网友还是从视频背景里略显疲惫的眉眼和刻意回避的镜头里看出了端倪。
“博主是不是又熬夜算账了?”
“看着好累…钱还够周转吗?”
“用的这药不便宜啊!博主实在!”
“加油!挺过去!”
“黄土坡老农”留言:“防大于治。药兑仔细点,别浪费。叶面肥可以跟上,省钱见效快。”
王龙飞看着评论,心里暖了一下,又涩了一下。他回复了一条:“谢谢大家,还撑得住。”
夜深人静,他独自坐在炕沿上,听着李强均匀的鼾声,看着窗外那片沉默的土地。
钱荒像一块石头压在胸口。但地里的苗子不知道这些,它们只管迎着阳光雨露,拼命生长,绿浪翻滚,一天比一天茂盛。
希望和压力,就像这田里的苗和草,纠缠着,较量着,一起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