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苗木绿化的计划如火如荼地展开,大棚里新育的金银花、连翘苗长势喜人,村庄的整体环境也在持续改善。然而,一个更深层次、更关乎长远发展的问题,如同水面下的暗流,逐渐浮现在王龙飞和李静面前——庞庄村,乃至周边广大的乡村,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严峻现实。
农庄的日常运营中,这一点感受尤为明显。核心团队虽然年轻有冲劲,但大量基础性、重复性的劳作,如日常的田间管理、采收、打包、清洁等,依赖的多是村里四五十岁、甚至更年长的留守妇女和少数中年男性。他们勤劳肯干,是农庄稳定运行的基石,但体力和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速度毕竟有限。随着农庄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升级,对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学习能力强、能够操作和维护新设备、理解并执行标准化流程的年轻劳动力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
“立春那边反馈,新来的水生学操作水质监测仪,比老陈叔快得多,还能帮着做简单的数据整理。”一次晚饭后,王龙飞和李静在院子里散步,聊起这个话题,“打包组那边也是,春燕姐她们手脚麻利,但让她们学用新的打单系统,就比较吃力,还是小梅手把手教了好几遍。”
李静点点头,神色有些凝重:“我最近也在想这个事。咱们农庄要持续发展,要搞体验旅游,要搞深加工,都需要更多年轻人。你看咱们村,平时街上看到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像水生这样愿意留在村里的年轻人,太少了。”
“不光是我们需要年轻人,”王龙飞望着远处暮色中安静的村落,“村子本身也需要。没有年轻人,就没有活力,很多想法就落不了地。咱们搞广场、搞绿化,最终是为了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更好,如果年轻人都走了,这些给谁看?给谁用?”
这个问题沉重而现实。但王龙飞和李静并没有陷入悲观,他们从农庄自身的发展中,看到了吸引年轻人回归的可能性和希望。
“也许,我们‘本味’可以成为一个支点。”王龙飞停下脚步,目光坚定地看着李静,“以前年轻人出去,是因为村里没机会,挣不到钱,看不到前途。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农庄证明了一点:在农村,靠知识和努力,一样可以创出一番事业,获得不亚于城市的收入和发展空间。”
李静眼中闪过认同的光:“对!我们要把这种可能性展现出来!不仅要提供岗位,更要提供有前景的事业平台和体面的生活条件。”
两人就此达成共识,开始有意识地将“吸引和培养年轻人才”纳入农庄的发展战略,并付诸行动:
1. 提升岗位吸引力: 针对技术岗(如韩立春的助手、设备维护员)、管理岗(如未来体验区主管、线上运营助理)、新业态岗(如民宿管家、导游、活动策划)等,制定有竞争力的薪酬方案和清晰的晋升通道,明确表示这些岗位优先考虑本村或愿意回乡的年轻人。王龙飞让张小梅在招聘信息中突出强调农庄的发展前景、团队氛围以及对于乡村振兴的贡献感,而不仅仅是薪资数字。
2. 创造“事业感”而非“打工感”: 王龙飞和李静在内部不断强化一个理念:加入“本味”,不是简单的打工,而是参与一项有意义的事业,是共同建设家乡。他们鼓励年轻员工参与决策讨论,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话语权。例如,让水生参与水质模型的优化讨论,让新来的实习生参与社交媒体内容策划。
3. 改善工作与生活环境: 加速推进宿舍和办公环境的翻修扩建计划,目标是打造明亮、整洁、设施齐全(网络、热水、活动空间)的居住和工作条件。规划中的员工食堂,也注重营养和口味,让年轻人吃得放心、舒心。同时,利用农庄的自然资源,组织团建活动,如采摘、垂钓、露天电影等,丰富业余生活,增强归属感。
4. 主动出击,搭建桥梁: 李静利用自己的校友资源,与母校农大保持联系,邀请相关专业的学弟学妹来农庄进行短期实习或社会实践,让他们亲身感受现代化农业的魅力和乡村的潜力。王龙飞则通过镇里的劳务平台和熟人介绍,主动接触一些在外打工但有意回乡的本地年轻人,介绍农庄的情况和发展规划。
这些努力,起初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不大。但渐渐地,开始显现效果。
最先带来改变的是水生的表弟,小斌。小斌之前在县城的汽修厂打工,听说表哥在农庄干得不错,还能学到技术,动了心思。王龙飞和他谈了一次,了解到小伙子对机械感兴趣,便安排他跟着赵大虎学习操作和维护新购置的微耕机、打包机等设备。小斌上手很快,而且因为熟悉机械,还能提出一些小的改进建议,很快融入了团队,收入也比在汽修厂时稳定。
随后,通过李静的引荐,农大园艺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小林,来到农庄做毕业实习。小林对药材苗木的培育很感兴趣,在李静的指导下,负责了一片试验苗床的精细化管理,还利用专业知识改进了育苗基质配方。实习结束后,小林表示,如果农庄有合适岗位,他很愿意毕业后留下来。
最让人振奋的消息来自张小梅。她高中同学小雅,在省城做电商客服,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和漂泊感。张小梅经常在朋友圈分享农庄的动态和线上业务的进展,吸引了小雅的注意。经过几次深入的线上沟通和一次实地参观,小雅被农庄充满活力的氛围和线上业务的快速发展所吸引,决定辞职回乡,加入张小梅的团队,负责客服和社群运营。她的到来,极大地提升了线上服务的专业性和响应速度。
这些“归巢的燕子”虽然数量还不多,但他们的到来,像一股清新的活水,注入了农庄和村庄。他们带来了新的思维、新的技能,也带动了周围人的积极性。看到同龄人在村里干得风生水起,一些原本观望的年轻人也开始心动。
王龙飞和李静站在新翻修的宿舍工地上,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希望。他们知道,吸引年轻人回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本味农庄”正在用实实在在的发展证明,乡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它可以成为充满机遇、实现梦想的沃土。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来、留得住、干得好时,庞庄村的振兴,才真正拥有了最可持续的动力。他们的闭环生态,也将在人才的滋养下,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