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种植的热潮过后,庞庄村仿佛被一层崭新的、充满希望的浅绿色轻纱覆盖。村口的金银花苗沿着道路伸展出柔嫩的藤蔓,广场边坡的连翘丛绽放出零星但耀眼的金黄色小花,房前屋后的枸杞苗抽出了细密的新枝,新栽的行道树也挺直了稚嫩的腰杆。村民们茶余饭后,总爱在村里转转,看看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又长高了多少,目光里满是慈爱和期待。
但王龙飞和李静深知,农业的规律从来都是“三分种,七分管”。苗木栽下只是第一步,后续的养护管理,尤其是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生长问题,才是确保成活率和健康生长的关键。他们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定义为“苗木管护关键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王龙飞和李静便会准时出现在村里,开始例行的“巡苗”。他们沿着预定的路线,仔细查看每一片苗木的长势。
“龙飞,你看这株金银花,”李静蹲在村口,指着一株叶片有些发蔫的幼苗,“靠近根部的茎秆有点变色,按压感觉发软,可能是栽种时伤了根,或者浇水后根部积水有点闷根。”
王龙飞凑过去仔细查看,又用手捻了捻根部的土壤:“嗯,土还有点过湿。得把根部周围的土稍微扒开一点,让透气性好点,这几天先控控水,观察一下。”
李静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和标签绳,记录下位置和症状,并系上标签作为标记,以便后续重点观察。
走到广场边坡,赵大虎正带着几个村民给连翘丛松土除草。“静丫头,来得正好!”赵大虎招呼道,“你看这几丛,花开得不错,但底下有些老叶子卷边了,是不是招虫子了?”
李静仔细检查叶片背面,果然发现了一些细小的蚜虫。“大虎哥,是蚜虫,还好发现得早。先用软刷子轻轻刷掉,或者用稀释的肥皂水喷一下试试,尽量不用药。”
“好嘞!还是你们年轻人办法多!”赵大虎立刻招呼人照办。
巡查到一片枸杞苗时,水生急匆匆跑过来:“飞哥,静姐!这边有几棵苗子,叶子有点发黄,是不是缺肥了?”
李静观察叶片,是均匀的黄化,而非斑驳:“像是缺氮。不过现在苗还小,根系没长稳,不能直接上肥,容易烧苗。可以试试非常稀薄的有机液肥,浇灌的时候带一点,或者叶面喷施极低浓度的尿素溶液,帮它缓一缓。”她再次记录下来,并叮嘱水生注意观察变化。
巡苗结束后,王龙飞和李静会回到农庄办公室,与赵大虎、水生等人开一个简短的晨会,汇总情况,分配当天的管护任务。李静会根据发现的问题,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写成简单明了的“管护指令单”,发给各片区负责人。
水肥管理是重中之重。 李静根据不同苗木的需水特性和天气情况,制定了精细的浇水方案。喜湿的连翘和新栽树木,保持土壤湿润但无积水;耐旱的金银花和枸杞,则遵循“见干见湿”的原则。她还指导村民利用废弃的油桶制作了简易的渗灌装置,用于对个别需水量大的苗木进行精准补水。施肥则极为谨慎,以促根为主,主要使用腐熟的稀薄有机肥水。
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李静安排人员定期巡查,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优先采用人工捕捉、物理隔离(如挂黄板诱杀蚜虫)、生物防治(保护瓢虫等天敌)和环境调控(改善通风透光)等绿色手段,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技术支持持续跟进。 李静将通过传感器监测的土壤墒情数据,与实地观察相结合,不断优化水肥方案。她还抽空给水生等年轻村民培训,教他们识别常见病虫害症状,学习简单的绿色防控方法。水生学得很快,已经能独立处理大部分常见问题了。
然而,成长的烦恼依然不断。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让一些新发的嫩梢受了冻害;连续几天的大太阳,又让几株遮阴不好的苗木出现了轻微日灼;甚至有几株苗木被村里散养的鸡啄伤了树皮。每一个问题出现,都需要及时、正确地处理。
这天傍晚,王龙飞和李静再次巡查到村口,发现那株之前闷根的金银花苗,在经过几天的控水和松土后,竟然挺立了起来,蔫掉的叶片也重新舒展,焕发出生机。而在另一处,一株受冻的连翘,虽然顶梢受损,但下部的芽点已经开始萌动。
“看,只要方法得当,它们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李静抚摸着那株复苏的金银花苗,欣慰地说。
“是啊,”王龙飞感慨道,“养苗如育人,需要耐心,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咱们现在做的这些细致的记录和应对,都是在积累宝贵的经验。以后规模再大,心里也有底了。”
夕阳下,新绿的苗木与村庄、远山构成一幅动人的画卷。虽然管护工作琐碎而辛苦,时常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但看着这些在自己和村民们精心呵护下一天天焕发生机、茁壮成长的小生命,王龙飞和李静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希望。
李静在当天的“苗木日记”中写道:
“日期:4月15日。天气:晴。巡查发现:大部分苗木适应良好,新梢生长明显。问题处理:金银花闷根苗经处理已恢复;蚜虫害已控制;部分冻伤苗发出新芽。明日重点:关注枸杞苗黄叶改善情况,预防雨后病害。感悟:每一片新叶的舒展,都是对汗水的最好回报。继续守护这片新绿。”
这些看似平淡的日记,记录下的不仅是苗木的生长,更是“本味”团队在精细化、科学化农业管理道路上的坚实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