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
礼部和御史台依旧同时上奏,对于齐年年去崇文馆读书坚持不懈的劝说,不能去。
这是他们的第三次上奏,当然也是最后一次。
比起第一次的语言激烈,第二次的愤慨,第三次则有气无力的像是敷衍一下,走一个过场。
姒徽音挥手:“此事不必再议,朕已有决断。”
礼部和御史台的人从容的退下来。
齐承乾读书的事情算是揭过去,皇帝执意要做的事情,大臣们拦不住很正常。
只是后面的官瞅着前面的几尊大佛,一动不动的站在原地,显然被皇帝提前知会过。
他们不吭声,他们的人也不吭声。
再加上皇帝的人浑水摸鱼,一件违背礼法的事就这么过去了。
瞧瞧,礼部尚书居然还在笑。
后面的摇着头,撇着嘴,不屑与他们同朝为官。
哼哼!
接着再议的边疆的军费问题,兵部尚书想要增加物资,户部尚书死活不同意。
你有理,我同样的理由不差。
只是争执之间.......
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
前排的身穿紫衣的大人们终于动了一下面色。
目光一致的看向高台上的皇帝。
姒徽音面色微沉,端正严肃道:“传。”
登闻鼓,敲之,皇帝必查。
这是齐国开国太祖曾经立下的规定,也是百姓为自己求取公道的最后一条路。
位于最前方的丞相于临眼看着太监已经去传人,他叹长气,闭上双眸。
身后挨着的礼部尚书听见,杵了一下于临的胳膊,眼神示意:你知道,他的眼睛看一看大门的方向。
于临睁开眼睛,皱着眉头,想要不搭理人,只一下,又想到此人是礼部尚书。
他宽大的袖子露出手,写下一个卓字。
礼部尚书从脑中搜寻卓字的人和事情。
于临却低声恳求道:“还请时之手下留情。”
虞时之双眼瞪大,这还是于老贼第一次对他低声下气,他相互握着的双手撒开,一只手放在嘴边,故意装装样子咳嗽一声:“看情况。”
什么都不知道,没人敢应承的。
身边人的衣服在动,虞时之也跟着他们看去。
被带上朝堂的是一年轻女人。
她面色发白,大腿处有血迹,想来是二十板子打的。
只是不知道是何事敲鼓?
他又看一眼前方的于老贼,忍不住猜测两者的关系,和今日发生的事情,因为这牵扯到他。
礼部。
礼?
上首姒徽音率先开口:“你是何人?所为何事敲响登闻鼓?”
李琼身上多了许多道打量的目光,可她不惧。
“民女李琼.......”
其父李卓,生前官位做到知州,然天不假年,因为州县洪灾,他不曾离去,一直救助百姓。
洪水退去,他病亡而死,留下独女和妻子。
律法规定,无后之人财产归于宗族。
后,为子,而非女。
李琼据理力争,父亲在世的时候,曾打算为她招赘,父亲去世,她继承遗志。
财产应该分三成。
律法也有规定。
原本商议好,李琼和其母共占三成,其余李家人占据七成。
可她没想到人的胃口是无穷大。
带人控制住她和母亲,逼着母亲另嫁他乡,逼着她嫁给一个混混。
这样,李家的财产他们便能全部收入囊中。
在母亲的帮助下,李琼逃离,到县衙,告李家族人。
可她和母亲的婚书却被李家族人展示给众人看,说是她们心甘情愿嫁人,只不过李家族人阻拦住她们,想要她们母女两个为去世的族亲守孝三年。
她和母亲被污蔑成鲜廉寡耻之人。
母亲不堪受辱,当场撞柱而死。
李家族人则把她带走,因为她的户籍落在他们手里。
好在县令是一个好人,派人将她救了出来。
如此,才能来到上京,告御状。
李琼字字泣血道:“求陛下为我做主,为我母亲做主,让杀人凶手一命赔一命。”
她一脸的泪水鼻涕在一起。
头磕在地板之上,咚咚作响。
于临首先出列:“陛下,为国而亡之人,其后代朝廷应重之赏之,以彰显朝廷大义,臣恳请陛下,为其做主。”
李卓的同年和同地域的臣子也两三个的站出来:“臣附议。”
姒徽音衣袖一甩:“众卿家皆有道理,刑部,此事为真,如何判?”
刑部尚书不解,但上前来:“若为真,李家三成财产归还李姑娘,七成归于国库,至于李家族人,主谋者徒三年,杖三十。”
他目光略过一眼李琼继续道:“其余者,皆杖三十。”
“至于李琼,陛下可嘉赏。”
其父有功。
李琼在他发言后,眼泪止住,她忍着愤怒道:“我娘丢了命。”
刑部尚书:“非人杀。”
不构成杀人之罪。
律法如此。
甚至如果李家族人愿意出钱赎罪,也是可以的。
于临在心中唉声叹气,他知道是这么一个结果,上前一步,想要为李琼求情,让她有单独的户籍,不必回到原乡。
李琼再次头磕地:“陛下,求陛下做主,我娘虽不是李氏族人亲手杀,却是他们用流言蜚语逼死,倘若因此认为我娘非他们所杀,民女不服。”
“刑部大人,流言蜚语便是一把刀,刀的背后有人,便是人杀。”
“倘若您不认为是人杀,便请诛灭世间凶手流言蜚语,莫让女子为其忧,为其丢命。”
刑部尚书:“大齐律法如此,李姑娘。”
“那改。”李琼的双眼红肿,掷地有声。
大殿之上,只剩下一个个的呼吸声,大臣们皆一致的看向中间跪着的瘦弱女子。
忒敢说话了。
礼部尚书瞥一眼于老贼,发现他也处于震惊当中,觉得事情更有趣。
刑部尚书面色严肃:“放肆。”
律法岂能随意因为一个人而改。
姒徽音制止两人的争吵,直接下令刑部和御史台出动,前往李琼家乡地,查明真相。
至于李琼,暂时安置。
下朝后。
朝野之中,议论纷纷。
姒徽音让丰朗,把消息传到百姓当中,让议论声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