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日光灯管发出轻微的嗡鸣,将满室照得如同白昼。林栋蹲在操作台边,指尖捏着枚锃亮的铜质磁环,正小心翼翼地往传感器的信号线上套。磁环内侧的漆包线缠绕得细密均匀,在灯光下泛着淡金色的光泽,是姜小龙从器材室淘来的“航天级宝贝”。
“慢点套,别把线皮刮破了。”袁姗姗站在旁边,手里拿着放大镜,镜片后的眼睛瞪得圆圆的,“这信号线是特氟龙材质的,耐温是厉害,但抗刮性差,刮出个小口子就可能影响绝缘。”
林栋的动作放得更缓,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磁环边缘,顺着线缆的弧度慢慢滑动。铜环与线皮摩擦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啃食桑叶。“你表哥没说错,”他忽然开口,声音打破了操作台区域的安静,“这磁环的内直径刚好比线缆粗0.5毫米,既不会太松影响屏蔽效果,又不会太紧损伤线皮。”
袁姗姗把放大镜凑得更近,镜片反射的光斑落在林栋手背上:“你看这漆包线的缠绕密度,每厘米15圈,比普通磁环多了5圈,屏蔽频段能往下延伸到1khz,刚好能覆盖工业设备的低频干扰。”她的呼吸轻轻拂过林栋的手腕,带着点热牛奶的甜香——那是中午他硬塞给她的,此刻似乎还残留在指尖。
林栋的指尖微微一颤,磁环在信号线上顿了一下。他清了清嗓子,移开目光看向示波器:“先接一组不带磁环的干扰测试,做个 baseline(基线)。”他起身时,膝盖撞到了操作台的金属腿,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笨死了。”袁姗姗嗔怪着递过一块创可贴,目光却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关切,“昨天振动测试撞了手肘,今天又撞膝盖,你这协调能力还不如实验室的机械臂。”
林栋接过创可贴,指尖触到包装上她残留的温度,忽然觉得膝盖的钝痛都轻了些。“机械臂可不会自己套磁环。”他低声反驳,却乖乖撕下创可贴贴在膝盖上,白色的胶布在深色工装裤上格外显眼。
姜小龙抱着台频谱分析仪闯进来,设备的电源线拖在地上,像条长长的尾巴。“搞定!”他把仪器往桌上一放,屏幕上跳出条绿色的频谱曲线,“这台是从无线电实验室借的,能测到1Ghz,保证把所有干扰信号都抓出来!”
袁姗姗调出抗干扰测试方案,指尖在纸页上划过:“按计划分三组——无磁环、单磁环、双磁环叠加,每组测试10分钟,记录不同频段的干扰抑制比。”她抬头看向林栋,“你负责操作信号发生器,我来记录数据,姜小龙盯频谱图,没问题吧?”
“没问题!”姜小龙已经把频谱仪的探头接好了,屏幕上的噪声基底稳定在-90dbm,“随时可以开始,我这眼睛堪比示波器的触发电路,保证漏不掉一个干扰峰。”
测试开始的瞬间,信号发生器发出“吱”的一声轻响,频谱仪的屏幕上立刻跳出个尖锐的红色峰值。“100mhz干扰,强度-50dbm,”姜小龙报数的语速像打机关枪,“无磁环状态下,传感器输出波动0.5%,超过阈值了!”
林栋盯着示波器上跳动的曲线,指尖悬在信号发生器的旋钮上:“加磁环!”
袁姗姗迅速套上一枚磁环,红色峰值立刻矮下去一截。“强度降到-75dbm,输出波动0.22%,”姜小龙的声音里带着兴奋,“有效!这磁环果然不是凡品!”
当双磁环叠加时,100mhz的干扰峰几乎被压平,屏幕上的曲线平稳得像面镜子。“波动0.08%,”林栋的声音里带着笑意,“比预期的好,看来周哥的建议确实管用。”
袁姗姗在记录本上画了个大大的对勾,笔尖在“双磁环方案”几个字下描了三遍。阳光透过百叶窗,在纸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把她的字迹照得微微发亮。林栋看着她低头记录的侧脸,忽然觉得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曲线,都不如她睫毛投下的阴影动人。
中途休息时,姜小龙跑去茶水间泡咖啡,实验室里只剩下林栋和袁姗姗。操作台的角落里,传感器的信号线缠着双磁环,像戴了双层项链的姑娘,安静地卧在蓝色的防静电垫上。
“你说,”袁姗姗忽然开口,声音很轻,“等项目结束了,咱们把这磁环的参数写成论文怎么样?我查了文献,好像还没人系统研究过双磁环叠加对低频干扰的抑制效果。”
林栋靠在实验台边,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一枚备用磁环:“可以,你负责实验数据整理,我来写理论分析部分,正好把电磁耦合的等效模型建起来。”他忽然笑了,“说不定还能发在《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上,让王组长他们也学学。”
“学不学得会另说,”袁姗姗拿起那枚备用磁环,对着光看,“至少能让他们知道,不是所有传感器都能靠堆参数取胜,细节里藏着的门道才更重要。”她的指尖在磁环内侧轻轻划过,“就像这磁环,看着不起眼,却是抗干扰的关键。”
林栋的目光落在她握着磁环的手上,忽然想起雪湖老家屋檐下挂着的铜风铃——也是这样的铜质,风一吹就发出清越的响声,母亲说那是“镇宅的宝贝”。此刻这枚磁环安安静静地躺在袁姗姗掌心,倒像是能镇住所有杂乱信号的“定海神针”。
“对了,”袁姗姗把磁环放回盒子里,“张教授说下周三要组织项目评审会,邀请了校外的专家,咱们得准备个更详细的演示视频,把磁环抗干扰这块重点突出。”
“我来剪视频,”林栋说,“把振动测试、温循测试和抗干扰测试的画面串起来,再配上数据曲线,应该能让专家直观看到效果。”他顿了顿,补充道,“你把测试记录整理成图表,要彩色的,对比更明显。”
姜小龙端着三杯咖啡回来,正好听到他们的对话:“视频里得加段咱们套磁环的特写,我拍的那段特别清楚,能看到栋哥手抖了三下才套进去。”
“那是故意放慢速度!”林栋接过咖啡,热气模糊了镜片,“你懂什么,这叫‘精细操作’。”
袁姗姗抿着咖啡偷笑,眼角的余光瞥见林栋膝盖上的创可贴——不知什么时候被蹭开了一角,露出下面淡淡的红痕。她放下咖啡杯,从口袋里掏出块新的创可贴,趁他和姜小龙斗嘴的功夫,悄悄塞进他白大褂的口袋里,指尖触到他温热的皮肤时,像有微弱的电流窜过。
下午的测试转向低频干扰,50hz的工频干扰像条顽固的蛇,总在频谱图上盘踞不去。“加个Rc滤波电路试试,”林栋在面包板上飞快地插着元件,“和磁环配合使用,说不定能彻底消除这干扰。”
袁姗姗拿着万用表测量电阻值,报数的声音清晰稳定:“10kΩ,误差±1%,电容0.1μF,精度5%,符合设计要求。”
当Rc滤波与双磁环同时工作时,50hz的干扰峰终于消失了,示波器上的曲线平稳得像深秋的湖面。“成功了!”姜小龙激动地拍了下桌子,震得咖啡杯都跳了跳,“这数据拿去评审,保管专家挑不出毛病!”
林栋调出完整的测试报告,从振动、温循到抗干扰,所有数据都整整齐齐地躺在表格里,像列队的士兵。他忽然觉得,这些天熬过的夜、碰过的磁环、记录的数据,都在这一刻有了意义——不仅仅是为了项目通过,更是为了身边这个认真记录每一个数字的姑娘,为了三人凑在一起时,那些被代码和仪器填满,却又悄悄滋生着别的什么的时光。
夕阳透过窗户,给实验室镀上了层暖金色。袁姗姗把最后一页测试记录放进文件夹,忽然发现林栋正看着自己,目光里的东西比频谱仪的曲线还要复杂。她的心跳漏了一拍,慌忙低下头去整理线缆,却在心里悄悄记下了这个瞬间——就像记录那些重要的数据一样,精准,且深刻。
磁环还安静地套在信号线上,过滤着外界的干扰,也像在守护着某种未说出口的信号。林栋看着袁姗姗泛红的耳尖,忽然明白有些东西,比代码更需要耐心调试,比数据更值得认真记录,它们藏在磁环的铜丝里,在咖啡的热气中,在彼此对视的目光里,等待着某个合适的频率,清晰地传递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