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奇物到手,防护阵布设好,钟离映雪开始创界,司九经也准备去凝炼分身和领悟空间法则时,被她拦住:
“你先等等,看一下我是怎么创界的,咱俩同修雷属性,现在用的又是同一种创界功法。”
“你看我如何创界,将来你走到这一天时,也能事半功倍。”
司九经:“旁边有人,你能静心?而且...”她迟疑了会,才接着说,
“而且,我在一旁观你,那你界的基础形成,以我之才能,他日要是出现利益之争, 我的界可以毫不费力的压制你的界。”
每个修士在创造界时,都不会让第二人在旁。
因为创界的过程中,如果有他人在场,就一定会发现这个界的破绽,没有界是完美无缺的,界的强弱,一部分也取决于元婴品级。
钟离映雪现在这样留住她,就意味着把自己弱点亲手交到她手上。
“我不怕。”钟离映雪自信道,“我这条命反正是你救回来的,现在我们有同样的目标,如果哪一天,真因为利益导致我们拔剑相向,那这条命,送给你,又有何妨?”
最重要的是,她相信司九经。
司九经哂然一笑:“好。”
她默默在心里发誓,即使真有那么一天,她也不会利用这点压向钟离映雪。
大大方方打一场,输赢她都认。
两人精神高度集中,五行奇物在钟离映雪手上不断被转换炼化,她身上光华流转,萦绕着各种司九经似懂非懂的法则。
天地与钟离映雪共鸣,她的元婴从百会穴飞出,在头顶形成团不规则物体,其中缭绕着极淡极淡的紫雾。
司九经心中猛地惊了下,这紫雾和她元婴上的那几缕一模一样。
五行归一,属于倒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想要生万物,就得回到最原始之态。
!!!
她明白了,这就是需要凑齐灵根之外的五行奇物,万物衍变,不离其中。
就这样,钟离映雪创界时,司九经一边更深地参悟万象归元术。
当钟离映雪施展出雷之意大圆满时,司九经再次精神一振。
她对雷之意的领悟,再次因为钟离映雪有所改变。
两个深入其中的人,已经忘记时间流逝。
一天天过去,三个月后,钟离映雪身上散发出气吞山河之势,元婴与界,同时隐入体内。
司九经眼中欣喜,只要五具分身全部修炼到元婴期,她也能着手创造界。
她的雷之法则经此一事,又从大成上迈出一大步。
下次再遇到合适的契机,她对雷之法则的领悟一定能突破到大圆满之境。
现在因为这场领悟,她的修为又有所松动。
不过,她并没有时间去修炼。
“恭喜,重新创成功。”
她道。
钟离映雪起身,对这第二次创造的界也很满意:“想不到这个界比上次还要强上两倍之多。”
大小和雷之法则的纯度,完全不是上一个界所以比拟。
她想,大概是因为双系同修的原因。
“你安心领悟空间法则和创造分身。”钟离映雪道,“我多绘些九品灵符出来。”
司九经“嗯”了声,拿出从拍卖场买回来的空间石,也不换地方了,就地领悟。
空间其实无处不在,但是这种和时间一样玄之又玄的天地法则,越是无处不在,就越是难以领悟。
空间石这种空间,就是把空间法则之力具象化,如果于空间一途有慧根的,拿到空间石或其是身具空间法则的至宝,能领悟空间法则的概率,高达百分之六十。
司九经早在看到雷灵子使出空间类术法时就能心有所感,可见其在空间一道的天赋。
现在有空间石在手,她更是如虎添翼。
空间类的功法,也是从钟离映雪那里所得,名为虚空经。
据说在玄华星域尚存时,将虚空经修炼至精者,一脚踏出,便能从玄华星域直接到其他修真星。
能挡得住他的,只有星门。
三枚空间石中不断流出大小不一的空间裂缝,司九经的身影也在不断变幻,无迹可寻。
有时候甚至还会跳跃到空间裂缝中去。
在她十指飞舞间,空间石中的空间法则之力聚于指尖,在她控制下凝聚成一扇门。
她身影跨入其中,下一瞬便消失在房间中,再次出现时是在外面的小院外,心念一动又再次回到修炼之所。
司九经按照虚空经上所说,撕出一道空间裂缝,凝化出两道术法送进去。
小半刻钟过去,她再次观察这两道术法,没有消失,其中的法力也没有任何弱化。
按理来说,凝聚出来的术法,如果想要维持其不消散,就需要付出多倍的灵力与精神力。
所以很多修士凝聚出来术法都会尽快扔出去。
现在进了空间裂缝中的术法,竟然在她灵力和精神力没有任何消耗的情况下保存如初,就像空间裂缝里没有时间这个概念一样,全部都静止在凝聚出来的那一刹那。
不过空间裂缝只能存于秩序完整的空间里,那些储物器是没法存放空间裂缝的。
也就是说在她创造出界之前,这个术法都很鸡肋。
只要她创出界,就可以在界中撕出空间裂缝,提前凝聚出术法将其存于空间裂缝里,待需要用到时,可以将其取出。
那么就能达到在再其他修士对战时,她随手释放出法术,灵力和精神力却未有任何损耗,那其他人还怎么打?
她虽不是符修,这种捷径,与符修也没多大区别。
越想司九经心里越激动,大脑转动得更加快。
在三枚空间石与虚空经的双重作用下,她对空间法则的领悟不断加深再加深。
钟离映雪则是不停地绘制灵符。
半年时间过去,司九经睁开眼睛,道:“我在空间法则上的领悟,已经达到中成境界,咱们来试试绘制破界符。”
她不缺灵石,绘制破界符的材料早准备好,足足有七份。
就算失败一次,也还有六次机会。
只有失败了,才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