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温柔地洒满房间。季诚离开后的第一个周末,在一种奇特的平静与有序中拉开序幕。
楚颜醒来时,身边的位置空着,但被褥整理得一丝不苟,平整得仿佛无人睡过。这是季诚多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即便在家休假,也保持着军人的内务标准。她披衣起身,习惯性地先走向儿童房。
轻轻推开门,看到的景象让她微微一愣,随即嘴角不受控制地向上弯起。
季晨熙的小床也整理得异常整齐。被子被叠成了一个虽然不够方正、但明显努力模仿了“豆腐块”形状的小方块,枕头端正地放在床头。而小家伙本人,已经穿戴整齐,正踮着脚尖,站在书桌前,努力地用一块小抹布,擦拭着桌面。他的动作有些笨拙,但神情异常专注,小脸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红。
听到开门声,季晨熙转过头,看到妈妈,眼睛一亮,立刻放下抹布,挺起小胸脯,像汇报工作一样大声说:“妈妈!早上好!内务整理完毕!请检查!”
楚颜走过去,看着儿子努力整理的成果——虽然被子角有点圆润,桌面擦拭得也不算特别光亮,但那份认真和自觉,却比任何完美的成果都更打动人心。她蹲下身,平视着儿子,认真地看着他的“杰作”,然后郑重地点点头:“内务整理得非常棒!物品归位整齐,桌面清洁,达到‘内务标兵’标准!提出表扬!”
季晨熙的小脸瞬间绽放出巨大的笑容,骄傲地扬起下巴:“爸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内务是基础!我要像爸爸一样!”
“嗯,我们晨熙做得比爸爸在家时还好呢!”楚颜毫不吝啬地夸奖,心里暖流涌动。父亲的影响力,正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孩子的日常,塑造着他的习惯和品格。
早餐时,季晨熙的表现也与往日不同。他不再需要催促,自己安静而迅速地吃完早餐,还把牛奶喝得一滴不剩,然后主动把自己的碗筷送到厨房水池,虽然个子矮,放得有些吃力,但他坚持要自己做。
“妈妈,我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他拿出小本子,像模像样地汇报,“一、完成幼儿园的手工作业(一艘乐高军舰)。二、给阳台基地浇水施肥并记录数据。三、练习新学的跳绳十个。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楚颜看着儿子俨然一副“自我管理者”的模样,又是心疼又是欣慰。她知道,孩子正试图用严格遵守纪律、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对抗对父亲的思念,并证明自己“守护家”的能力。
“计划很周密,”楚颜肯定道,“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完成。需要妈妈帮忙的时候,随时说。”
“不用!我自己可以!”季晨熙信心满满。
整个上午,季晨熙果然严格按照自己的计划执行。他专注地拼搭乐高,细心地照顾阳台的幼苗,甚至在练习跳绳摔了几跤后,也只是皱皱小眉头,爬起来继续跳,直到完成任务。家里异常安静,只有孩子忙碌的小身影和偶尔发出的、给自己鼓劲的嘀咕声。
楚颜没有过多干涉,只是在一旁默默地做着家务,或用电脑处理些简单的工作,时不时用目光追随儿子的身影,在他需要时递上一杯水,或在他成功时给予一个鼓励的微笑。她享受着这份宁静,也心疼着这份过早的懂事。
中午,王奶奶做了一桌丰盛的菜肴。季晨熙洗手坐下,看着满桌的菜,忽然小声说:“要是爸爸在就好了,他喜欢吃王奶奶做的红烧肉。”
气氛有瞬间的凝滞。王奶奶心疼地摸了摸他的头。楚颜夹了一大块红烧肉放到儿子碗里,柔声说:“爸爸虽然不在,但他在保卫国家,让很多小朋友都能像你一样,安心地在家吃王奶奶做的红烧肉。我们好好吃饭,长得壮壮的,就是支持爸爸的工作了。”
季晨熙似懂非懂,但听到“支持爸爸的工作”,他立刻用力点头,大口吃起饭来。
午睡醒来,季晨熙的情绪似乎从上午那种紧绷的“自律”中放松了一些。他抱着他的铁皮盒子,跑到楚颜身边,小声问:“妈妈,我们能给爸爸发个信息吗?我想告诉他,我今天是‘内务标兵’!”
楚颜心里一软,拿出手机:“好,我们给爸爸发个‘简报’。”
她让儿子拿着手机,对着他整理好的小床和书桌拍了张照片,然后引导他口述,她来打字:
【报告爸爸:今日内务检查达标,获评“内务标兵”。学习训练任务已完成。阳台基地一切正常。家里平安,勿念。儿子:季晨熙。】
信息发送出去,石沉大海。两人都知道,季诚大概率不会立刻回复,甚至可能几天都看不到。
但季晨熙并不在意,他心满意足地放下手机,仿佛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仪式。他抱着铁皮盒子,小声对里面的照片说:“爸爸,你看到了吗?我很棒的!”
傍晚,楚颜的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她拿起一看,竟然是季诚的回复!依然简短到极致,只有两个字:
【收到。好。】
甚至连标点符号都吝啬。但就在这短短两字下方,紧跟着又一条信息,是一张图片。
楚颜点开图片,愣住了。图片拍得有些模糊,光线昏暗,背景似乎是野战部队常见的简易宿舍内景。图片中央,是一个迷彩布的笔记本,摊开的那一页,最上方,贴着的正是楚颜刚才发过去的、儿子站在整齐小床前的照片!照片下面,用钢笔潦草地写着一行字:
【吾儿晨熙,初显军人风骨。甚慰。】
笔迹苍劲有力,力透纸背。那一句“吾儿”、“甚慰”,带着一种古拙的、几乎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书面语表达,却像一记重锤,狠狠敲在楚颜的心上。她能想象出,那个不苟言笑的男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带着怎样的心情,郑重地贴下这张照片,写下这句评语。
这沉默的、跨越千山的回应,比任何长篇大论的夸奖都更有分量。这是一种源自血脉、深入骨髓的认可与骄傲。
楚颜把手机递给眼巴巴望着的儿子,指着那张图片。季晨熙凑过去,睁大眼睛看着照片里的照片,以及下面那行他还不全认识的字。
“妈妈,爸爸写的是什么?”他急切地问。
楚颜逐字念给他听,并轻声解释:“爸爸说,他的儿子季晨熙,已经有点小军人的样子了。他非常高兴,非常骄傲。”
季晨熙呆呆地看着那张图片,小嘴微微张着,眼睛瞪得圆圆的,仿佛不敢相信。过了好几秒,一股巨大的、汹涌的喜悦和自豪感才猛地冲上他的小脸,他的眼眶瞬间红了,却努力忍着没哭出来,只是用力地、反复地看着那张图片,小手紧紧攥着衣角,然后,他猛地扑进楚颜怀里,把小脸深深埋起来,肩膀微微抽动。
楚颜紧紧抱住儿子,轻轻拍着他的背,眼眶也湿润了。她明白,这份来自远方的、静默的“甚慰”,对儿子意味着什么。那是他所有努力和坚持的价值,是他小小世界里最崇高的嘉奖。
这个周末,没有公园游玩,没有热闹的聚会,只有孩子自觉的“内务整顿”和父亲跨越山水的“静默嘉奖”。但这份沉淀在日常生活里的自律、责任与深沉的爱,却比任何娱乐都更能滋养心灵,让这个家在平静中,积蓄着走向未来的、坚实而温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