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五千“曙光”移民的抵达与初步安置,如同在新生之城这潭深水中投入了一块巨石。波澜虽暂时平息,但水面下的暗流涌动,却才刚刚开始。林逸深知,真正的考验不在于接回这些人,而在于如何让他们真正融入,将潜在的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同时应对随之而来的、来自外部的窥探。
临时安置区内,人声鼎沸,却也暗藏焦虑。虽然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但背井离乡的茫然、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以及与新环境之间细微却无处不在的文化隔阂,开始逐渐显现。
一些细小的摩擦开始出现:新城居民习惯了相对严格的垃圾分类和节水规定,而部分移民则还保留着在“曙光”时争分夺秒、有时顾不上细节的习惯,引发了少许争执;食堂里,对于食物口味偏好的不同,也成了私下讨论的话题;更敏感的是工作机会,尽管政务厅竭力宣传“人人有工作”,但一些技术岗位的竞争依然激烈,零星出现了“本地人”与“新人”之间的微妙情绪。
政务官张明忙得焦头烂额,他组织了大量志愿者和基层干部深入安置区,举办联谊活动、政策宣讲会,耐心疏导情绪,及时解决矛盾。林逸也亲自前往安置区视察,与移民代表座谈,倾听他们的困难和诉求,承诺公平的机会和透明的规则。
“融合不是请客吃饭,必然会有阵痛。”林逸在内部会议上强调,“但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只要努力,就能在这里获得尊严和未来。政务厅要加快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优先为移民提供转岗和技能提升的机会,让他们尽快融入生产体系。”
与此同时,“曙光”移民展现出的坚韧、纪律性和对机会的渴望也开始显现。许多技术工人很快就在新的岗位上崭露头角,他们带来的某些“曙光”特有的工作方法和经验,甚至反过来促进了新城某些生产环节的优化。
周教授的技术团队没有过多参与社会事务,他们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对“曙光”移民带来的、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技术知识的挖掘上。
一批从“曙光”遴选出来的、签署了保密协议的高级工程师和技术员,被请进了高度戒备的技术交流中心。起初,他们还有些拘谨和保留,但在周教授团队坦诚分享部分非核心技术和充足科研资源的吸引下,隔阂迅速消融。
交流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果。一位原“曙光”能源工程师,在参观了新城的聚变反应堆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曙光”老旧电网稳压技术的改造建议,经过模拟验证,竟然能提升现有能源网络至少5%的远程输送效率!
另一位材料学家,根据“曙光”利用城市废墟金属回收再冶炼的独特经验,与新城实验室合作,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成本更低廉的装甲合金配方,虽然性能略逊于现有顶级合金,但足以大规模装备二线部队和改造车辆,性价比极高!
这些看似“土法炼钢”却极其实用的技术,与新城相对超前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美妙的互补,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周教授兴奋地向林逸汇报:“指挥!他们带来的不是过时的技术,是一整套在极端资源限制下发展出来的、高度实用的生存科技树!价值连城!”
然而,就在城内努力消化移民红利时,来自静默区的威胁阴影,再次笼罩下来。
边境监测站的报告变得更加频繁和急促。那种诡异的、非攻击性的能量“扫描”波动,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持续时间和强度也在缓慢提升。更令人不安的是,其模式开始出现变化,不再是漫无目的的弥漫,而是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
“它好像在……学习。”周教授盯着能量图谱,脸色凝重,“最初的波动很粗糙,像是盲人摸象。但现在,它开始能更精准地聚焦在我们的能源节点、通讯中继塔、甚至……新建的安置区上空。虽然无法突破我们的基础屏蔽,但这种学习速度……”
最新的报告更是让人脊背发凉:一架在高空执行远程巡逻的“猎隼”无人机,在靠近静默区边缘时,突然遭到一股极其微弱但从未见过的定向能量脉冲干扰,导致其导航系统短暂失灵了数秒,虽然自动备用系统很快接管,但记录下的干扰模式,与静默区的能量特征高度同源。
“它不仅仅是在观察,”周教授的声音带着一丝寒意,“它开始在尝试……互动?或者说,试探我们的防御漏洞?”
这种无声的、技术层面的窥探与试探,比直接的尸潮攻击更让人感到恐惧。因为它意味着,静默区深处的那个“意志”,其智能和主动性,远超之前的认知。
林逸将静默区的异常情况,通过加密信道同步给了“曙光”基地的陈光委员。
陈光的回应很快,全息影像中的他,眉头紧锁:“我们也监测到了类似但更微弱的能量扰动,方向……似乎也指向你们那边。看来,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和活动,确实更容易吸引‘它’的注意。”
他顿了顿,提出一个建议:“根据我们的有限研究,这种能量扫描对高密度金属结构和某些特定频率的复合能量场穿透力较弱。我们可以提供一批我们用于保护重要设施的特种防窥探涂料配方和干扰发生器的小型化设计图,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针对性强,或许能加强你们关键节点的防护。”
这无疑是一份及时的厚礼,也表明了“曙光”深化合作的诚意。
但陈光随后的话,却带来了一丝隐忧:“林指挥官,有件事需要提醒您。我们迁徙的人口当中,难免混有个别……心思复杂之人。或许有对现状不满者,或许有其他势力安插的眼线。大规模迁徙,泥沙俱下,贵方在安置的同时,内部的安保和审查,万不可松懈。”
这个提醒,像一根细刺,扎入了林逸心中。融合的光明之下,确实可能暗藏礁石。
技术融合的喜悦与静默区步步紧逼的威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内部融合步入正轨却暗藏隐患,外部威胁升级且愈发诡异。
林逸站在指挥台前,目光扫过代表城内安居乐业的绿色报告,又看向那片代表静默区的、不断泛起异常波纹的深红区域。
“命令:全面升级边境和关键设施的防护等级,优先应用‘曙光’提供的防窥探技术。”
“命令:情报部门和安全局,启动‘清源’行动,对移民背景进行第二轮更细致的秘密筛查,重点排查技术人员和与外界有潜在联系者,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引发恐慌。”
“命令:周教授,集中算力,尝试逆向解析静默区新的能量模式,我要知道它到底想干什么!”
繁荣之下,暗流汹涌。新生之城在拥抱希望的同时,也必须握紧手中的剑,警惕来自深渊的注视。真正的风浪,或许尚未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