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ther”公司高调宣布,将于一周后在纽约举行全球技术发布会,届时将首次现场演示其“环境情感感知”系统。消息如同投入业界的又一枚深水炸弹,将本已沸腾的舆论推向高潮。无数目光聚焦于此,等待着这场可能重新定义行业格局的技术对决。
苏晚晴的办公室变成了临时的战情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分割着多个画面:实时舆情监控、“Aether”已公开技术资料的深度分析图谱、陆氏法律团队整理的潜在专利冲突点、以及张工团队对“Aether”技术实现路径的模拟推演结果。
陆寒琛追加的资金和资源已经到位,如同强心剂,稳住了“光年计划”内部可能出现的动摇。但苏晚晴清楚,金钱和资源只能维持防线,真正的胜负,将在技术本身和公众认知的战场上决定。
“根据逆向工程和情报分析,‘Aether’的核心在于他们声称的一种新型生物传感器阵列和一套名为‘心灵回响’的情感计算算法。”张工指着模拟推演图,眉头紧锁,“传感器数据疑似融合了微表情捕捉、声纹应力分析和环境化学痕迹检测,范围远超我们目前的设定。而他们的算法,极其大胆,直接试图量化并预测用户的情绪状态和潜在意图。”
“这已经不是在提供服务,而是在尝试‘解读’甚至‘预测’人心。”一位伦理顾问沉声道,“其数据来源的合法性和伦理边界存在巨大疑问,一旦滥用,后果不堪设想。”
苏晚晴沉默地听着。这正是她最担忧的地方。“Aether”的技术,走的正是“诺亚生命”激进派所推崇的那条危险路径——无限度地采集、最大限度地解读,最终目标很可能是无形地引导。
“我们的应对方案呢?”她看向张工。
“两个方面。”张工调出另一份文档,“第一,进攻。我们找到了他们技术白皮书中几处可能存在夸大或逻辑悖论的地方,尤其是其对‘意图预测’的准确率宣称,依据不足。我们可以在其发布会后,联合学术界的独立专家,发起技术质询。第二,防守与超越。我们的下一代原型机,‘守护者’,已经完成了初步测试。它在保证绝对用户隐私和授权的前提下,通过更精准的环境上下文理解和非侵入式的习惯学习,实现了更自然、更安全的个性化服务。我们可以准备一份对比性技术声明,强调不同技术路线的伦理选择。”
“更重要的是,”苏晚晴补充道,目光锐利,“我们要主动设置议题。不能只跟着‘Aether’的节奏走。立刻准备一份《负责任人工智能家居数据公约》倡议书,联合所有认同我们理念的合作伙伴、学术机构甚至用户代表,在‘Aether’发布会当天同步发布。我们要把公众讨论的焦点,从‘谁能做得更炫’,拉回到‘谁做得更安全、更值得信赖’上来。”
“Aether”的发布会如期在纽约举行,全球直播。其cEo在炫目的舞台上,展示了系统如何通过分析用户面部细微表情、声音顿挫乃至环境中残留的激素气息(声称通过高灵敏度传感器间接推断),来“感知”用户的情绪是焦虑、愉悦还是悲伤,并据此自动调节灯光、音乐甚至建议饮品的神奇效果。演示效果颇具冲击力,引发了现场阵阵惊呼。
然而,就在演示进行到最关键的情绪引导环节——系统根据“感知”到的用户“压力”,自动播放了一段“舒缓音乐”并建议进行“冥想”——时,线上直播的弹幕和评论区,开始出现大量质疑的声音。
这些声音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精准地引用了苏晚晴团队提前准备好的技术质疑点:
“‘压力’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传感器数据与情绪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证明?”
“这种未经明确、持续授权的生理数据采集,是否符合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当系统开始‘建议’冥想时,它是在服务,还是在干预?”
同时,多家国际知名的科技伦理组织和数据安全机构,几乎在同一时间转发了苏氏集团发布的《负责任人工智能家居数据公约》倡议书,并配发了评论文章,探讨智能家居技术的伦理边界。“责任”、“透明”、“用户自主权”等词汇,开始频繁地与“Aether”的新闻一同出现。
“Aether”精心营造的技术光环,开始出现裂痕。
纽约的发布会尚未完全结束,苏晚晴就已经接到了多个国际媒体的采访请求,希望她就“两种技术路线的选择”发表评论。她站在苏氏总部的发布厅里,背后是巨大的“光年计划”标志和“守护者”原型机的简约轮廓。
她没有攻击“Aether”,而是从容地阐述了“光年计划”所坚持的“赋能而非替代”、“知情同意”、“数据最小化”等核心原则,并现场演示了“守护者”如何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流畅的个性化体验。
“技术应该照亮生活,而不是窥探内心。”她面对镜头,声音清晰而坚定,“我们相信,真正的智能,源于对用户的尊重,而不是对数据的贪婪。我们选择的,或许不是最捷径的路,但一定是能让用户安心托付的路。”
她的发言,通过直播信号传遍全球,与纽约那边略显混乱的质疑声形成了鲜明对比。
发布会结束后,加密通讯器再次震动,文先生发来了简短的信息:
【文】:舆论反响低于激进派预期。他们很恼怒。小心技术之外的手段。
几乎同时,周慕深的信息也抵达:
【∮】:漂亮的舆论反击。你开始懂得如何利用规则和人心了。不过,逼入绝境的野兽,最是危险。接下来,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
苏晚晴关掉通讯器,看着屏幕上“光年计划”搜索量和正面评价的曲线开始强势上扬。
她知道,她成功地将一场技术秀,扭转成了一场关于伦理和责任的公众讨论,并为“光年计划”赢得了宝贵的信任票。
然而,她也明白,文先生和周慕深的警告绝非空穴来风。
“Aether”和其背后的“诺亚生命”激进派,在技术演示和舆论上受挫,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很可能采取更极端、更不择手段的方式来回击。
技术铁幕已然落下,界限分明。
而更残酷的、超越技术之外的战争,即将拉开序幕。她已经吹响了反击的号角,也必须准备好,迎接随之而来的、更猛烈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