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外的寒风卷起积雪,扑打在冰冷的城墙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巡抚行辕内,炭火盆驱散了些许寒意,沈惊鸿正与几名将领及“精密制造局”派驻边关的工匠头领,围着一具刚从战场上回收的、布满刀箭伤痕的明军重甲骑兵铠甲,凝神观察。
这具铠甲代表了此时明军重骑防护的较高水平,由铁片、皮革、棉衬复合而成,防护面积颇大,但对钝器打击的缓冲能力有限,且重量不轻,严重影响骑兵的机动性与持久作战能力。在与后金骑兵的交锋中,明军重骑往往因灵活性不足而陷入被动,即便能冲阵,自身损耗也极大。
“诸位请看,”沈惊鸿指着铠甲上一处被重型狼牙棒砸出的明显凹陷,“建虏弓马娴熟,近年亦开始注重重甲与重兵器。我军重骑之甲,防劈砍尚可,然对此等钝击,效果不佳。且重量过大,人马俱疲。”
一名满脸风霜的骑兵参将叹道:“抚台大人明鉴,确实如此。兄弟们穿着这几十斤的铁疙瘩冲杀,跑不了几里地就喘不上气,一旦落马,更是行动不便,成了活靶子。”
沈惊鸿目光沉静,脑海中却浮现出后世关于欧洲中世纪板甲的记载。那些被戏称为“铁罐头”的全身板甲,以其优良的整体防护、符合人体工学的流线型设计(能有效偏转攻击)而闻名。虽然制作工艺复杂耗时,但其防护理念无疑远超这个时代东方普遍采用的札甲、鳞甲等复合甲胄。
“我们不能总跟在敌人后面,弥补短板。”沈惊鸿站起身,走到一旁悬挂的辽东地图前,又转身看向众人,“我们要打造让敌人无法企及的长矛和坚盾!重甲骑兵,不应只是冲阵的消耗品,更应是撕开敌阵、决定胜负的关键力量!其防护,必须革新!”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本官曾阅泰西杂记,其地有甲,非片片缀连,乃是以整块钢板,依人体形状锤炼而成,浑然一体,防护极佳,尤善抵御钝击,且因其曲面光滑,可令箭矢、刀锋滑开,大大增强生存之力。”
此言一出,在场的将领和工匠都面露惊疑。整块钢板锤炼成甲?这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且不说需要多大的铁料和多么高超的锻打技艺,单是重量,恐怕就非人力所能承受。
“大人,此法虽好,然……恐难以实现。”老成的工匠头领犹豫道,“如此大块钢坯锻打成型,非数十年老师傅千百次锤击不可为,耗时耗力,造价高昂,如何能装备大军?”
沈惊鸿微微一笑,他知道关键点在哪里。“若依古法,自然难如登天。然,诸位莫非忘了,我等已有‘雷神锤’?”
“雷神锤”,是边军将士对“动力研习所”利用蒸汽机驱动的那台巨型锻锤的俗称。这台原本用于锻造火炮粗坯和大型船构件的机器,经过不断改进,其动力稳定性和锤击力量早已今非昔比。
“本官之意,并非要打造泰西那般覆盖全身每一处的极致板甲,那确实不现实。”沈惊鸿解释道,“我等可取其精华——重点防护,整体成型,流线设计。”
他拿起炭笔,在旁边的木板上快速勾勒起来:
“譬如,胸甲与背甲,可尝试用蒸汽锻锤,将大型钢坯直接冷锻(注:此处指利用机器动力进行的常温或低温强力成型,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冷锻,但区别于传统烧红锻打)成型,形成一整块符合人体胸膛弧度的曲面甲板!此甲板浑然一体,无接缝弱点,对胸腹要害的防护远超现有复合甲。同理,头盔亦可尝试整体冲压成型,增强顶部和侧面防护。”
“至于四肢,”他继续画到,“可采用大型关节甲片与链甲、札甲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活动灵活性的同时,加强对肩、肘、膝等关键部位的保护。”
冷锻工艺的突破与应用
“冷锻?”工匠头领捕捉到了这个陌生的词汇,更加疑惑,“大人,铁料需烧红方可延展锻造,冷锻岂不脆裂?”
“问得好!”沈惊鸿赞许地点点头,“此正乃关键所在。我等所用之‘钢’,非寻常熟铁。乃是由‘精密制造局’采用新式坩埚法及渗碳工艺所炼,其材质更均匀,韧性更佳。再者,蒸汽锻锤之力,远非人力可比,足以在不显着加热的情况下,依靠巨大而均匀的冲击压力,使钢坯缓慢塑性变形,达成所需形状。此过程,因其加工温度低,反而能更好地保持钢材本身的强度和韧性,避免因反复烧锻导致的材质劣化!此即为‘冷锻’之利!”
他进一步解释,这种“冷锻”成型的大型甲板,表面更为致密坚硬,之后只需进行简单的热处理(回火)以消除内应力,再加以打磨、抛光,使其表面光滑,便能极大地提升防御力。虽然对钢材质量和锻锤功率要求极高,但一旦工艺成熟,其生产效率将远高于手工千锤百炼,且质量更加稳定。
这个设想,将最新的材料学(优质钢)、动力革命(蒸汽机)与军事需求(重甲防护)紧密结合,展现了一条跨越时代的装备革新路径。
在场的工匠们听得目瞪口呆,随即眼中爆发出狂热的光芒。他们都是技术领域的佼佼者,深知这意味着什么!如果成功,这将是盔甲制造史上的一次革命!
“当然,此事不易。”沈惊鸿沉声道,“需精选钢材,反复试验锻锤的压力、角度与成型模具,摸索最佳的‘冷锻’工艺参数。本官会行文‘动力研习所’,调拨最好的钢材和技师前来协助。你等需全力以赴,尽快拿出样品!”
试验与初步成效
命令下达后,山海关内的军工体系立刻高效运转起来。从京城“精密制造局”紧急调运来的优质钢板被送入工坊,工匠们与研习所派来的技师日夜不休,设计模具,调整蒸汽锻锤。巨大的撞击声开始在特定的工坊内回荡。
起初并不顺利。压力控制不当,钢板开裂;模具设计不合理,成型失败……经历了数次挫折后,凭借着工匠们的经验和沈惊鸿提供的理论指导,第一块勉强成型的胸甲毛坯终于被蒸汽锻锤“砸”了出来!
虽然粗糙,但那块一体成型的弧形钢板的出现,让所有参与者都激动不已。后续经过打磨、抛光、钻孔、安装内衬和束带,一件前所未有的整体式胸甲诞生了。
测试立刻进行。用强弓硬弩在近距离射击,箭簇在光滑的弧面上大多滑开,即便射中,也难以穿透;用刀斧劈砍,只能留下浅痕;用沉重的铁骨朵猛击,甲板出现凹陷,但并未碎裂,有效吸收了大部分冲击力,远非旧式甲胄可比。而它的重量,由于是单层优质钢板且设计合理,反而比同等防护面积的旧式复合甲轻了约两成!
消息传出,边军将领,尤其是骑兵系统的军官,闻讯赶来观看,无不啧啧称奇,眼中充满了渴望。若能装备此等甲胄,重骑兵的生存能力和战场威慑力将得到质的提升!
沈惊鸿并未满足于此。他指示工匠们继续优化工艺,降低废品率,并开始尝试制作整体式背甲、以及改进型的头盔。同时,他也开始构思,如何将这种“重点防护”理念与“猎虏锐士”的轻便火器战术结合,为精锐步兵也设计一套更有效的防护装具。
站在热气腾腾、充满金属轰鸣声的工坊里,看着那台如同拥有生命般的蒸汽锻锤一次次落下,将坚硬的钢板塑造成守护将士性命的坚甲,沈惊鸿心中豪情激荡。技术的进步,最终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这新式的“铁罐头”,不仅仅是更坚固的盔甲,更是他试图改变战争模式、重塑明军优势的又一枚重要棋子。当这支披挂着超越时代防护的重骑,伴随着轰鸣的火炮与精准的步枪,再次冲向敌阵时,必将给皇太极和他的后金军队,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恐惧。边关的风雪中,一场静悄悄的军事革命,正随着蒸汽的力量与理性的光芒,悄然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