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府学就在城北,与宣城伯府很近。
世袭校书郎不富,但也饿不着。
他们是府学终身教谕,除了有禄米,还有学子给束修,也有大户人家临时请校书郎讲学,‘出场费’相当可观,比普通进士贵多了。
父亲当时还说,与王家处朋友,能节省千两的夫子费用。
卫时觉认识王耘勤的时候,这位就有超越一般人的智慧,就是性格太闷,说话语速慢。
陌生人第一次接触,会以为他智力不全。
志史馆乃教化象征,谁当府尹都会修缮。
顺天府志史馆处于京城,相当于一部分翰林院文牍馆,院里都是档案库。
十六排砖房,顶棚是窑洞结构,以此来防火。
卫时觉转一圈,从通风孔看到架子上密密麻麻的档案。
经史子集,史家政治地位排第二。
校书郎没品,地位崇高。
这类人不是想当就能当,也不是大员转行,全是祖上积累。
史家大多拥有千年传承,改朝换代不会碰这类人,每个府都有,地方志由他们续写保存。
当地高门大族想留个好名声,肯定会接济志史馆的校书郎。
【作者语:明代校书郎,共550人\/户。明代是史家五千年最后存在的王朝,辫子入关后,逮着这类人杀。清朝是唯一没有史家的王朝,灭史的后果是把自己挤出历史】
志史馆还有十几个人在轮值,与府学相连,倒也不冷清。
王家在大门口东面的二进小院,卫时觉跟着王耘勤转了一圈,才来到他住所,王家从这代起,要住三代人。
真是好规矩。
书房有两个男孩、一个姑娘,三个人爬一张桌子在读书,看到卫时觉齐齐躬身,“侄儿\/女见过叔叔。”
被十几岁的孩子叫叔叔,卫时觉牙疼,“空手上门,也没什么礼,斡特砝壳,去府里提百两…”
王耘勤难得动作快,一下按住他胳膊,“不需要银子,到底什么事,愚兄最近在翻录重编皇陵志,时间有限。”
“哎呀,你别总是见面就撵人,皇陵志是礼部翰林院的事,顺天府志史馆多事做什么。”
“礼部是国朝史,我们是地方志。”
“行行行,小弟口误,还真有事请教,咱们坐下说。”
书房到处是书,除了两张桌子,六把椅子,连喝茶地方都没有。
王耘勤就不会招待人,自己先坐在书桌后,指一指孩子们旁边的椅子,语速慢,态度却不耐烦。
“有事快说,以后最好写信,浪费愚兄半天时间。”
“耘勤兄,你不知小弟蹲大狱吗?”
“哦,恭喜你,蹲狱的都是直臣。”
卫时觉差点咬着舌头,哭笑不得道,“耘勤兄知道大明南北之争吗?”
“谁都知道。”
“南北之争的根源是什么呢?”
“乡土生存!”
“啥?”卫时觉嘴快了,忘了王耘勤的性格。
他继续道,“宗族、人口、土地、传承是关键。”
卫时觉挠挠头,“能详细谈谈吗?”
王耘勤直接摇头,“时觉是武勋出身,社稷之臣一心为国,有点糊涂很正常。”
卫时觉眨眨眼,“耘勤兄,你在损我吧?”
王耘勤身体挺直在回答他的问题,闻言皱眉道,“你要想听,就动动脑子,不想听就去隔壁喝茶,愚兄很忙。”
卫时觉搬椅子坐他面前,“当然想听,说!”
“你是武勋之家出身,当官想做什么?”
卫时觉脱口而出,“强国强军!”
“你认为武勋与文臣区别在哪里吗?”
卫时觉瞬间卡顿,“没有区别吧,大家都一样,除非奸佞。”
王耘勤皱眉,“你连区别都不知道吗?文臣想的是安邦定国。”
卫时觉,“这…有区别吗?”
“完全是两条路,你对国事的理解不如幼童,愚兄跟你说不清。你说说,治国的核心是什么?”
卫时觉挠挠额头,不确定道,“稳定?”
“不学无术。治国只有两字:税赋。一切问题都是税赋,谁来收税、如何收税、向谁收税。你们武臣只考虑用税,一心强国强军,当然觉得自己是社稷之臣。文臣却得想办法收税,当然觉得你们是一堆蛀虫。”
卫时觉豁然开朗,“精辟啊。”
“就说你不学无术,盐铁论都没看过,你根本没出过京城,从未游历天下,眼界未开,理解不了乡土之争。还有什么事?”
“大明南北之争,就是争税赋使用权?”
王耘勤认真看一眼卫时觉,说出一个别人都没发现的问题,“时觉,一年未见,你变了,浮躁又轻佻,回家读书吧,修身养性一段时间再轮值。”
“不行,小弟马上要到辽西前线,来不及了,不得不请教耘勤兄。”
王耘勤立刻惊讶问道,“幼官出身不侍奉皇帝,还能带兵去作战?”
“护送使团,代表陛下去前线巡视,顺带出使北元。”
王耘勤哦了一声,过一会还是摇头,“你基础太差,什么都没看过,愚兄直接说答案是害你。求你一件事,等你回来,结合关外之事,咱们好好谈谈。”
“看您说的,有事直接吩咐,我还有八天时间呢。”
王耘勤明显不想跟他浪费口水,“愚兄刚才已经告诉你了,但有什么意义呢?没有入世,就听不懂,你也没有做官的心态。若想捋清大明朝政,至少要出去走走。”
书呆子的性格比大哥还顽固,卫时觉只好抬手,“耘勤兄需要小弟做什么,直接吩咐即可。”
“小儿已经成婚一年,今年乡试中举,他一直在读书,迫切需要游学,时觉带他去见见世面,前线是最好的游学之地。”
卫时觉惊讶扭头,“多…多大了?成婚又中举?”
“小儿只比你小一岁,成婚中举不很正常吗?儿媳也有喜了。”
卫时觉瞬间被打击了。
“耘勤兄是人生赢家,我知道士子游学很重要,使团应该可以带上。”
王耘勤立刻拱手,“好,那就拜托了,小儿读过历代实录,路上可以问问他,但不要下结论,出去开开眼,回来就容易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