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的话落,四个中年男人此时都用放光的眼神看着我,眼里充满了不可思议。
尤其是是吴双海,从来没有考虑过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化肥,幼苗的转运问题。当然, 没考虑到这个问题的还有我老登。
其实他们现在的思维,都停留在我家5个大棚上,因为这5个大棚是连在一起的,所以需要化肥我老爸用担子挑着就去了,每个门口放2袋,在回来挑,不费什么事情。
但是,这一次可是批量性种植,四五百个大棚,你靠村里这些人去挑?挑到后年马月去啊。
当然了,肯定有杠精说,你不是修路了嘛,用拖拉机拉就行了。问题是,你修路了还能把路修到每个大棚的门口吗?最后还不是需要挑,路修少了,挑的更多,费事,路修的多了,就要缩减大棚,那损失更大。
而现在用轨道小火车,绕一下,三五辆就行,新修的路还不多,只不过费点事而已,不过好在相对修路的成本来说,估摸着小轨道的费用应该更低一些。
到此时,费用不足问题,图纸设计问题,基本上都已经解决了。吴双海走的时候,脚下都发虚,不知道是喝多了,还是高兴的。
随着五一的结束,一些谣言也逐步落地,整个园竹村村民的内心也落了地,因为成立合作社的协议除去老主任家,已经全部签了。
这样大家心里都有数了,知道不会在出什么问题,接下来就等过年收钱就行。
目前唯一拦在眼前的麻烦就是,还有一些田里种植的冬季小麦没有收割,不过也快了,5月底估计能收割结束,村长也对这一块做出的妥善的安排。
老爸五一节后第二天,被吴双海接过去开会了,当然,走的还有村长,最后又被吴双海带着去了市里的农业局,商讨了两天以后。
农业局又带着这系列的可行性报告找到了市里,最后是在市政府办公室的牵头下,找到了市国资委,然后联系了肥城钢铁公司的厂长。
最后,在国资委的会议室,在市农业局和市政府办的协作下,签订了这一份价值500万的采购合同。包括6米长的拱梁和3.5高的竖梁。
好消息是,在国资委协调下,西县县委县政府的担保下,首付给了150万,作为定金,剩下的350万,两年内还清,没有利息。
在这一次的协调采购过程中,郑敏全程出力,也算是露了一次脸,也算是给市农业局一份不大不小的政绩。只不过上次来访的那个主任,在这份协议签订结束以后,就开始往农业大学跑,准备再加上一个业绩,就是一开始说的,农业大学大学生实践教学示范基地。
老爸整整跑出去5天,才回来,也不得不回来,因为西瓜开始授粉了,光靠蜜蜂可不行,也不保险,最后在教授的建议下,采用人工授粉,最安全。
老爸回来,就跟着老妈钻进大棚,开始给西瓜授粉,但是速度比较慢,最后找了二姨娘,大伯母,和邻居的婶子,一起,用了3天,才把5个大棚的西瓜授粉事情干完。
而吴双海,将钢结构拱梁的事情跑完了,就开始安排具体的事务了,首先跑到镇里,找到了镇里的干部,找到了砖厂,开始赊购红砖。
当然,也不是说不给钱,只是说先拉,最后在结账,砖厂看着县长那一副不行就动手的样子,最后还是无奈的答应了。
1999年,5月17,园竹村蔬菜大棚种植合作联社正式挂牌成立了。地址暂时就放在村里的大队部,准备先成立,后面在翻新重盖。
这一次的揭牌,吴双海办的很热闹,不但县里的主要干部,镇里的主要干部,市农业局,连市政府也派了一个干部过来参与。
在炮竹烟花的爆炸声和村民的鼓掌声中,吴双海和老爸拉下了,覆盖在那一块白底黑字的木板的红绸,预示着,合作社正式成立。
吴双海激动的发表了演讲,然后就是宣布,下午2点召开第一次全体社员大会。每家每户派出一个代表参与。
园竹村,两个大队,108户,这一次按照亩数入股,一共是502股,加上县里认购的10股,格外给我家的10股,一共522股,均分到每户,差不多4.6股,当然,肯定不是那么平均的,但是也差不多。
为什么说差不多呢,因为冲下的田,在当初分田的时候,算是甲等地,所以基本上每家的亩数都相差不多,要算上多的话,估计也就老主任家多了一些。
我家来说,现在的大棚那是1亩多,冲下还有1个育苗田,一个四方的稻田,还有一个算是乙等的旱田,加一起也是3亩多,主要是我家百塘梗南那边还有一块大的水稻田,所以冲下就少了一些,但是总的也有4亩多了。
吴双海送走了宾客,在村长家吃了一顿饭,下午就召开了第一次合作社大会。
合作大会简单的来说,就是公布一些任命,这些任命都是有红本子的,然后就是选举了3名社员代表。
3名社员代表浪费了挺长的时间,闹哄哄的一直吵了1个多小时,才落定下来,为了和谐,庄卫大队占用了2个名额,我们的大队占用1个名额,没办法,谁叫主要干部都是我们大队的呢。
随着社员代表选举出来以后,这一次的社员大会算是结束了。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股份的分配方式,吴双海在走访签订协议的时候,都已经详细的说明了。
总收入-总支出-10%的预留资金=可分配收入,然后这个可分配收入除以522股,就是每股的钱,然后就是每家每户的股数乘以这个单股的钱,就等于股份的收入。
当然,这里的村民收入不仅仅只有这些,马上开始的翻修水渠,道路的整修,大棚的修盖,然后到后面的大棚劳作的事情,都需要村民来完成。
当然,大会还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麻烦,也是吴双海没想到的麻烦,那就是粮食问题,整个村的合适种水稻的田都盖大棚了,那么粮食咋来?肯定是需要买的,但是眼下,上集市都不一定能买到。
所以最后吴双海决定了,这个问题合作社解决,沟通县里粮站,卖平价米面到村里。有了吴双海的承诺,这一次的大会才算是圆满成功。
随着众人离去,仅仅剩下几个人,这几个人是特意留下来的,召开第一次管理大会,安排接下来的具体的工作事项。这个就交给了苏培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