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张鲁惊慌失措,阎圃再次苦劝,杨昂因丧弟之痛和粮道偷袭小胜而主张继续坚守之时—— 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传来!
一支数千人的魏军精锐,如同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南郑城以北不到三十里的山谷中!
领军大将正是庞德!
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穿越了被视为绝路的子午谷,虽然损失近半,
但主力尚存,而且因此路径无人防备,成功地绕到了阳平关背后,兵锋直指汉中腹地心脏!
庞德部立刻发起进攻,攻打防御薄弱的县城,焚烧粮仓,制造巨大的混乱和恐慌。
“什么?!子午谷?!这怎么可能!”
杨昂在阳平关上接到急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完了……全完了……”
阎圃得知,更是力劝,
“师君!魏军已入腹地,阳平关已无意义!若其南北夹击,我等皆成瓮中之鳖!
此刻开城,尚可谈条件!若等南郑陷落,则玉石俱焚啊!”
张鲁面如死灰,最后看了一眼母亲卢氏修养的密室方向——卢氏被他气的吐血,无论如何解释,张鲁认定那是卢氏法术反噬!
是冲撞了魏军所致……
最后干脆不搭理他,找了个借口说自己受伤,需要闭关,眼不见心不烦。
终于长叹一声,瘫软在座位上:
“罢……罢……罢!阎圃,你……你去魏营……商议……归降之事吧……”
曾经被视为不可逾越的秦岭天险,在魏军的决心、技术、奇谋和牺牲面前,终究还是被打破了。
阳平关的陷落,已成定局。
初平十年,三月中,汉中腹地已有暖意,但南郑城头却笼罩着一片凄风苦雨。
阎圃刚得到张鲁让他谈判的命令,还没来得及出行,意外就出现了。
当庞德那支历经九死一生、军服破损却杀气腾腾的奇兵出现在城外,并迅速击溃了一支试图阻拦的郡兵后,整个南郑的抵抗意志彻底崩溃了。
城内豪强大族紧闭门户,普通百姓惶恐不安,五斗米道的信徒们则聚集在祭酒们周围,不知所措。
阳平关尚未失守,但心脏已被抵住刀刃。
张鲁最后的犹豫在母亲卢氏被反噬(卢氏:……)闭关、弟弟张卫偷袭未果、以及阎圃泣血劝谏下,终于化为一声长叹。
这一日,南郑城门缓缓打开。
张鲁褪去道袍冠冕,身着素服,在阎圃及一众愿意投降的文官簇拥下,手捧汉中郡守印绶和五斗米道师君符印,步行出城。
身后并无多少兵马——精锐大多还在阳平关杨昂手中。
早已接到飞马传书的曹操,已先率一部魏军精锐赶至南郑城外。
他并未摆出胜利者的骄横,而是命军容严整,肃立无声。 见到张鲁出来,曹操快步上前,亲手将其扶起,温言道:
“张师君深明大义,免去一方刀兵之祸,功莫大焉。魏王闻之,必深感欣慰。”
张鲁面色苍白,低声道:
“鲁……鲁识天命已归,不敢逆天而行,唯愿魏王能善待我汉中军民及……及信众。”
“师君放心,”
曹操笑道,
“魏王仁德布于四海,岂会殃及无辜?凡归顺者,皆为大魏子民。”
他接过印绶,却将那道君符印推回,
“此乃师君家传之物,鲁仍自保管。”
与此同时,部分魏军开始入城接管防务,纪律森严,秋毫无犯。
也有士兵抬着粮秣酒肉,分发给那些面带菜色的贫苦百姓,宣称是“魏王恩赐”。
玄音台的吏员立刻开始活动,宣扬魏军的仁义和王化的浩荡。
然而,并非所有百姓都欣然接受。
许多五斗米道的虔诚信徒,眼中含着迷茫与恐惧,他们箪食壶浆跪在路边,更多是出于对强大武力的畏惧,而非真心欢迎。
信仰的隔阂,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消除。
曹操看在眼里,心中明了,征服土地易,收服人心难,尤其是收服被宗教浸染的人心。
南郑投降的消息,由曹操派出的快马信使带着张鲁的亲笔手令,飞速传往阳平关。
关上的杨昂,刚刚打退魏军又一次佯攻,正为弟弟杨任之死悲愤不已,誓要死战到底。
突然见到来自南郑、盖有师君印信的命令,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投降?师君怎可……怎可如此!”
杨昂怒吼,一把将命令摔在地上,
“此必是魏贼诡计,挟持师君!我等岂能上当!”
他麾下的将领也多为主战派,群情激愤。
然而,没过多久,阎圃亲自赶来,详细说明了情况,
尤其是庞德奇兵已威胁南郑、卢氏被反噬重伤(卢氏:我特么……)、张鲁为保全城百姓和道统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
“……杨将军,师君心意已决。
如今大势已去,阳平关已成孤城,纵然能再守十日半月,又有何意义?
徒增伤亡,让汉中子弟血流干罢了。
届时,魏军愤而破关,将军自身性命不保,更恐殃及师君家小及满城生灵啊!”
阎圃苦口婆心。
杨昂面色惨白,看着关外连绵的魏军营寨,又回头望望关中那些面带疲惫和恐惧的士兵。
他知道阎圃说的是实情。
南郑已失,粮草终将断绝,军心已乱。
他沉默良久,最终猛地一拳砸在墙垛上,虎目含泪,嘶声道:
“开……关……投降!”
曾经坚不可摧的阳平关,在内外交困之下,终于竖起了降旗。
当张合率大军浩浩荡荡通过关隘时,看着这座让他付出心血和代价的雄关,也不禁感慨万千。
汉中平定、张鲁归降的捷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回陈留王城。
刘复大喜,在朝会上对张合、曹操、庞德等人大加赞赏,下令重赏南征将士,并让玄音台将此事大书特书,传告天下。
对于如何处置张鲁及其五斗米道,刘复与戏志才、程昱、郭嘉进行了深入的商议。
“张鲁虽降,然五斗米道在汉中根基深厚,信徒众多,若处理不当,恐成祸患。”
程昱首先指出隐患,
“或应强令其解散教众,焚毁经书,以绝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