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软、李墨等人闻言,眼中瞬间燃起了希望。
李墨激动地说:
“真的吗?那太好了!我早就厌倦了汴京城的生活,想去外面看看。
如果西域真的有机会,我愿意去试试!”
“我也去!”
王软也坚定地说,
“就算不能做官,能在西域闯出另一番天地,也比在汴京城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强!”
其他几个文人也纷纷表示,愿意跟着商队去西域。
他们开始围着商人,详细询问西行的路线、需要准备的物品、以及西域的生活习惯等。
商人耐心地一一解答,并给他们推荐了一支即将西行的商队,说这支商队的掌柜为人和善,经常带着文人去西域,能给他们提供不少帮助。
几日后,王软、李墨等人收拾好行囊,背着书籍和笔墨,加入了西行的商队。
当商队离开汴京城,朝着玉门关的方向前进时,他们站在马车上,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充满了期待。
“兄弟们,咱们此去西域,一定要好好干,写出最好的文章,让中原的人都知道西域的风光!”
李墨高声喊道,声音里充满了豪情。
“对!咱们要在西域闯出一片属于咱们文人的天地!”王软也激动地说。
商队缓缓前行,消失在远方的道路上。
随着越来越多的失意文人学子西行,西域的文化氛围逐渐浓厚起来。
他们在西域开设学堂,教授中原文化;
他们游历西域各地,写下大量的诗歌、文章,记录西域的风土人情;
他们还将西域的文化、故事带回中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融合。
“西域热”的兴起,让汴京城变得更加繁荣、开放,也让大宋与西域的联系更加紧密。
时光飞逝。
大宋十一年,夏,于阗国都。
位于城西一隅,昔日清虚子等人设摊施药、宣讲《道德经》的空地上,如今已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夯土声、锯木声、匠人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取代了往日的诵经与问答。
一座中原形制的建筑已初具雏形——高台基、木构架、青瓦覆顶,虽不及中原名观宏伟,但在遍布土坯拱顶建筑和佛寺金顶的于阗城中,显得格外独特而醒目。
这正是天师道在西域建立的第一座正式道观,清虚子为其取名“昆仑北观”,既点明地理位置,又暗合道教昆仑神山之传说,寓意道法于此扎根,北望昆仑。
施工期间,吸引了大量于阗民众围观。
他们对这种迥异于本地风格的建筑充满好奇,指指点点的议论声不绝于耳。
“这些中原人道士,要在这里盖房子?看起来和我们的寺庙很不一样啊。”
“听说里面不供奉佛像,要供奉他们自己的神仙,叫什么‘太上老君’?”
“清虚子道长是好人,瘟疫的时候救过很多人,还治好了小王子的病。
他们盖观,应该是好事吧?”
得益于之前在瘟疫救治中积累的声望,以及刘璋及时捐赠药材的义举,于阗民间对天师道颇有好感。
甚至有一些曾受其恩惠的百姓,主动前来帮忙搬运砖石、递送茶水,虽不懂其中深意,却也是一份淳朴的回报。
清虚子每日亲临工地,指导匠人施工。他不仅要确保道观符合中原规制,也适当融入了一些本地建筑元素,
比如加厚了墙体以抵御风沙,采用了部分本地烧制的琉璃瓦装饰檐角,以示入乡随俗,与本地文化相融。
与此同时,在于阗王室内部,对于此事的态度则更为微妙。
国王尉迟胜一方面感念清虚子救治王子之功,另一方面也需平衡国内根深蒂固的佛教势力。
几位崇佛的大臣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允许异教建立固定场所,恐动摇国本。
但尉迟胜权衡再三,考虑到大宋西域都护府的存在以及天师道展现出的医术和“无害”姿态,最终采取了默许甚至有限支持的态度,只是叮嘱清虚子,传教须以平和为本,不可引发争端。
就在“昆仑北观”即将竣工之际,一骑快马带着来自数千里外开封的诏书,抵达了于阗,并经由西域都护府,传达至清虚子手中。
这封诏书,正是对天师道师君张鲁此前上书的回应。
张鲁在清虚子等人成功在于阗打开局面后,便敏锐地意识到这是道教西传的里程碑。
他立刻撰写奏表,遣使送往皇宫,详细陈奏了弟子们在于阗救治瘟疫、传播教化、并与当地民众及王室建立良好关系的情况,
恳请朝廷正式下诏,册封“昆仑北观”,承认其官方地位,以期借助朝廷威仪,进一步巩固道教在西域的存在。
皇宫御书房内,皇帝刘复览毕张鲁奏章,对侍立一旁的戏志才笑道:
“志才,看来这步闲棋,倒是埋下了不小的因果。张鲁倒是会抓时机。”
戏志才躬身道:
“陛下圣明。天师道西行,本是闲棋。不料其弟子竟真能在西域佛国站稳脚跟,此实乃意外之喜。
若朝廷加以册封,不仅可示陛下怀远之德,更能借此将中原文化更深地植入西域,与商贸、军事相辅相成,共固我大宋西疆。”
刘复颔首:
“不错。西域之经营,非独恃武力与商利,文化浸润同样关键。
道教乃中原根脉之一,其西传,意义非凡。
准张鲁所奏!”
随即,刘复下诏,正式册封于阗“昆仑北观”为大宋西域第一所官方认可的道教场所,赐观额,
并敕封清虚子为“护道真人”,秩比六百石,准许其在于阗及西域都护府辖境内合法传教。
诏书中还明确鼓励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称“道法西渐,化被胡俗,亦为美事”。
这道诏书,如同给初生的“昆仑北观”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官方底气。
当册封的观额——一块黑底金字的“昆仑北观”匾额,在隆重的仪式中悬挂于道观正门之上时,围观的不仅有中原商人、天师道弟子,还有许多于阗官员和百姓。
那象征着皇权的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无声地宣告着这座道观与众不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