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青州日报主编王磊也凑了过来,看完证词后,眉头紧锁:
“这刘备的崛起之路,果然没那么干净。
《开封晚报》只报喜不报忧,咱们若是把真相捅出去,肯定能引起轰动!”
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心动。
毕竟,比起附和主流舆论,揭露“传奇”背后的阴暗面,更能吸引读者,也更能树立报纸的“敢说真话”的形象。
几天之后的下午,青州日报和徐州日报就推出了“号外”,标题直指刘备:
《独家爆料!玄德商行崛起秘辛:忘恩负义,排挤旧友!》
《从联合商队到独霸一方:刘玄德的“魄力”背后,是两位合作者的血泪!》。
报纸上不仅刊登了张朱的证词,还附上了刘璋的签名佐证,
甚至找到了当年跟随张朱、刘璋返回中原的老伙计,匿名讲述了刘备如何分化商队的细节。
消息一出,开封城瞬间炸了锅。
上午还在夸赞刘备“有魄力”的百姓,下午就开始议论纷纷:
“原来刘备是这么发家的?也太不地道了吧!”
“排挤老搭档,独吞生意,这算什么英雄?”
“亏我还觉得他是个传奇,原来是个小人!”
茶馆里,原本争论刘备“是否能超越颜良”的人们,话题瞬间变成了“刘备该不该这么对张朱和刘璋”。
有人觉得“商场如战场,手段狠点正常”,也有人反驳“就算是商场,也得讲信义,不能忘恩负义”。
双方各执一词,吵得面红耳赤。
而这一切,都没逃过刘复的眼睛。
御书房里,李德全正拿着刚送来的青州日报和徐州日报,小心翼翼地递到刘复面前:
“陛下,您看……这张朱和刘璋,把刘备的老底都给掀了。”
刘复接过报纸,饶有兴致地看了起来,嘴角还带着一丝笑意:
“哦?这张朱倒是有点胆子,敢跟刘备叫板。”
“陛下,要不要下令让这两家报纸停刊?
毕竟刘备现在是西域商路的重要人物,闹得太难看,怕是会影响商队西行的积极性。”
李德全问道。
刘复放下报纸,摆了摆手:
“不必。让他们闹去。”
他靠在椅背上,慢悠悠地说道,
“朕倒要看看,这刘备是怎么应对的。再说了,有争论才有热度,才能让更多人关注西域商路。至于信义……”
他轻笑一声,
“让百姓们自己判断,比朕下旨定论,有意思多了。”
李德全恍然大悟,连忙躬身道:
“陛下圣明,臣明白了。”
接下来的几日,开封的报纸彻底陷入了“刘备之争”。
《开封晚报》虽然没有直接反驳张朱的爆料,却刊登了多篇“专家评论”,称“商场竞争本就残酷,
刘备的决策是为了商队更好的发展”“若不是刘备力排众议,玄德商行也走不到今天”,试图为刘备挽回形象。
其它各州说法也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
刘备也是花了大笔公关费的。
而青州日报和徐州日报则步步紧逼,不仅连续刊登张朱、刘璋的补充证词,
还找到了当年因为没有将玉石卖给刘备而被刘备排挤的于阗小矿主的亲人,那小矿主的亲人正好在开封。
报纸方面就找出了他。
讲述刘备如何“垄断玉石货源”,甚至挖出了刘备在富楼沙“低价收购军方劣质药材,掺假卖给安息商人”的旧事。
一时间,刘备成了开封城最“出圈”的人物——
有人赞他“有胆识、有魄力”,是“西域商路的开拓者”;
也有人骂他“忘恩负义、唯利是图”,是“靠算计发家的小人”。
无论褒贬,所有人都在谈论他,连街边卖糖葫芦的小贩,都能说出几句关于刘备的“秘闻”。
刘备的府邸里,气氛却格外凝重。
他看着桌上的报纸,脸色铁青,猛地将报纸摔在地上:
“张朱!刘璋!我没找他们麻烦,他们倒是敢来招惹我!”
关羽站在一旁,眉头紧锁:
“大哥,现在舆论对咱们很不利,得想个办法应对才行。
不然,不仅商行的名声受损,连西域的生意都可能受影响。”
张飞更是怒不可遏,大声道:
“大哥!咱们直接派人把张朱和刘璋抓起来,看他们还敢不敢胡说八道!”
“胡闹!”
刘备呵斥道,
“现在是开封城,不是富楼沙!
陛下还在宫里看着呢,咱们要是动了张朱,只会落人口实!”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心中的怒火,
“看来,只能亲自出面,澄清此事了。”
几日后,刘备在开封最大的酒楼“聚贤楼”举办了一场“记者招待会”,邀请了开封所有报社的记者。
会上,刘备声泪俱下地讲述了“联合商队的困境”,称“当年排挤张朱、刘璋,是因为他们过于保守,阻碍了商队的发展”,
还说“自己多次想邀请他们回商行任职,都被拒绝了”,甚至拿出了几张“汇款凭证”,
证明自己“一直给张朱、刘璋提供资助”。
然而,他的辩解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青州日报的记者当场提问:
“刘掌柜,既然您一直资助张朱、刘璋,为何他们还要爆料?
您说他们保守,有具体的证据吗?”
刘备被问得哑口无言,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这样下去这场招待会不仅不能挽回形象,反而让更多人觉得他“心虚”。
不过刘备也是老江湖,很快就讲出当年他在富楼沙打不开局面,就决定向安息进行贸易,大部分商队成员都支持的事件。
反正也没几个人知道具体情况,大家继续扯皮就是了。
而且当时的伙计明面上确实是自愿跟着他刘备的。
而远在皇宫的刘复,看着这场“闹剧”的进展,笑得更开心了。
他对李德全说:“你看,这刘备还是嫩了点。
差点翻车。
应对舆论,可比在西域跟权贵打交道,难多了。”
李德全附和道:
“陛下说得是。
不过,这刘备也算是个人物,能在这么大的舆论压力下撑住,也不容易。”
刘复点点头:
“是啊。所以,朕才让人暗中支持他。
一个有能力、有争议,还能被舆论牵制的人,比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更适合做西域商路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