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其它小报也不甘落后
《少年刘备:涿郡街头有名的“浪荡子”?》——
极力渲染刘备“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的记载,
将其夸张成一个终日架鹰斗犬、流连歌舞坊、只知道向叔父刘元起索要钱财的纨绔子弟。
甚至编造出“为夺一良驹,与乡中恶少斗殴致人伤残”、“卢植门下求学时,拉帮结派,骚扰邻舍”等莫须有的情节。
《从纨绔到织席贩履:家业败尽后的无奈挣扎》——
将刘备那段落魄经历描绘得极其不堪,称其将家中最后田产变卖挥霍一空后,
才不得不靠母亲织席、自己贩履为生,期间还可能有过“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的行径。
这些报道真真假假,混杂在一起,通过大量印刷和低廉的售价(甚至免费派送),
迅速覆盖了开封的大街小巷。
刘备“仁德君子”的形象受到了很大影响。
不过这只是开始,这些小报虽然这段时间在各种手段的操作下,销量(白送)很大,但对百姓的影响还是有限。
真正影响大的还在后边。
十余天后,一篇标题耸人听闻的文章出现在《青州日报》头版:
《汉室宗亲?刘备祖上劣迹斑斑!》。
文章里,刘备的祖父刘雄被描述成“靠着贿赂州郡官员,才得以举孝廉”的贪官,
还编造出“刘雄在任期间,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怨声载道”的细节;
刘备的父亲刘弘,则被说成是“行为不端,沉迷赌博,把家里的财产都输光了,最后郁郁而终”;
而刘备年轻时,更是被写成“游手好闲,不爱读书,整天和一群狐朋狗友架鹰斗犬,甚至还偷过邻居家的鸡”。
文章旁配了一幅木刻版画——刘备穿着破烂的衣服,手里拿着一只偷来的鸡,身后是愤怒的邻居,画面滑稽又讽刺。
同一时间,徐州日报也刊登了一篇名为《从织席贩履到西域巨贾:刘备的发家史,满是不堪!》的文章。
文章里,刘备“织席贩履”的经历同样被说成是“挥霍完家业后,走投无路才不得不做的营生”,同样暗示了他“在集市上强买强卖,欺负老实人”;
甚至连刘备当年在公孙瓒麾下做事,也被说成是“靠着溜须拍马,才得到公孙瓒的信任”,
后来偷袭河间郡失败,之后在冀州一败再败,直到被皇帝刘复的手下抓去工地劳改,更是被反复提及,用来证明刘备“无能”、“只会耍小聪明”。
这些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引发了更大的轰动。
开封城和附近几州的很多百姓们,第一次知道,原来刘备曾经的“汉室宗亲”身份,背后还有这么多不堪的往事。
“我的天!刘备的祖父竟然是个贪官?这也太打脸了吧!”
一个年轻人拿着报纸,惊讶地说道。
“我就说嘛,刘备怎么可能是个好人!你看他年轻时,还偷鸡摸狗,这种人,能有什么好德行?”
另一个人附和道。
“以前还觉得刘备挺厉害的,没想到也是个靠钻营发家的小人!”
……
茶馆里,说书先生们也纷纷改说《刘备早年糗事录》。
周栓拿着醒木,一拍桌子,大声道:
“各位看官,你们知道刘备年轻时有多荒唐吗?他整天不读书,就知道和一群狐朋狗友鬼混。
有一次,他偷了邻居家的鸡,被邻居抓住了,他还狡辩说‘这鸡是自己跑到我手里的’,你们说可笑不可笑?”
台下的观众哄堂大笑,纷纷议论道:
“哈哈,没想到刘备还有这么一段糗事!”
“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而在刘备的府邸里,气氛却格外凝重。
刘备看着刘璋和张朱反击的报纸,脸色铁青,猛地将报纸摔在地上:
“刘璋!张朱!你们这两个废物,竟敢这么污蔑我!”
关羽站在一旁,眉头紧锁:
“大哥,现在舆论对咱们很不利,再这么下去,商行的名声怕是要毁了!”
张飞更是怒不可遏,大声道:
“大哥!要我说咱们直接派人把刘璋和张朱抓起来,看他们还敢不敢胡说八道!”
“胡闹!”
刘备呵斥道,
“现在这种情况,一点动静就是满城风雨!咱们要是动了他们,只会落人口实!”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心中的怒火,
“看来,咱们得想个更稳妥的办法,才能挽回局面。”
关羽问道:“大哥,你有什么主意?”
刘备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咱们不能只被动反击,得主动出击。你去联系一下颜良,看看他能不能帮咱们说几句话。
颜良在开封的声望很高,只要他肯出面,舆论肯定会有所转变。”
关羽点点头:
“好,我这就去办!”
张飞急道:
“大哥,那刘璋和张朱怎么办?就这么放过他们吗?”
刘备冷笑一声:
“放过他们?不可能!等咱们稳住了局面,再慢慢收拾他们!”
这场旷日持久的舆论大战,彻底点燃了开封百姓的吃瓜热情。
在这个缺乏现代娱乐的时代,如此狗血淋漓、涉及知名人物的互揭老底大戏,简直是天赐的谈资。
“听说了吗?刘备他爷爷那孝廉是花钱买的!”
“你这都过时了!最新消息,刘备年轻时为了匹马把人打残了!”
“啧啧,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以前还觉得他是个忠厚人。”
“拉倒吧,刘璋他爹还想当皇帝呢!那张朱家更不是东西,印子钱!那是吃人肉喝人血!”
“要我说啊,没一个好东西!狗咬狗,一嘴毛!”
茶馆里,酒肆中,甚至街头巷尾的闲聊,都离不开“刘、张、刘”三人的名字。
说书先生们更是紧跟时事,将报纸上的内容加工成更加跌宕起伏的段子,
《三商互撕记》、《深扒刘皇叔前世今生》等节目大受欢迎,场场爆满。
孩子们甚至编起了顺口溜:
“刘皇叔,卖草鞋,爷爷孝廉是贿来;
刘季玉,守户犬,爹爹车驾想造反;
张伯求,放印钱,缺德带冒烟!”
这当然不可能是孩子们自己编出来的,其他看三人都不顺眼的、无聊的人也是很多的……
报纸销量打着滚地往上翻,各家报社赚得盆满钵满,不断加印号外。
一些原本中立的报纸也忍不住下场,或是发表“中立评论”各打五十大板,或是干脆也挖掘些边角料来吸引眼球。
刘备、刘璋、张朱都成了开封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人”,只不过这名气带着浓浓的污名化色彩。
刘备虽扳回一城,未能彻底洗白,反而坐实了“手段狠辣”的枭雄之名;
刘璋的“无能”和张朱的“奸猾”也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