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城的舆论战,愈演愈烈。
刘备、刘璋、张朱三方,你来我往,互爆黑料,把整个开封城搅得鸡犬不宁。
各个报纸为了销量也是各种操作不停歇。
连往日里只专注于报道西域奇闻的《丝路周刊》,都辟出专栏刊登三方论战文章。
街头报童的叫卖声也从“颜良将军西域斩巨蟒”,
变成了“刘玄德祖上秘闻!张掌柜印子钱黑账!”,
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而最热闹的,莫过于市井之间——百姓们茶余饭后,谈论的全是这场舆论战的最新进展。
茶馆里刚摆上茶碗,就有人急着问“今日可有新料?”;
酒肆里刚端上酒坛,就有人拍着桌子争论“刘备和刘璋到底谁更不地道”;
连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货郎,都能顺口编段顺口溜,把三方黑料串成段子唱。
说书先生和相声艺人更是将此事当成了最好的素材,连很火的《丝路评话》都暂时停更,改说《三商互撕全传》,场场爆满。
在城东的“同乐相声社”里,两个穿着青布长衫的艺人正表演新排的相声《三商互撕》。
台上桌案摆着醒木,挂着“说学逗唱”的匾额,台下坐满了观众,连过道里都挤满了站着听的人。
“您知道最近开封城里最火的事是什么吗?”
甲艺人一手叉腰,一手比划着,语气里满是夸张的好奇。
乙艺人故意挠了挠头,装作懵懂的样子:
“哦?是什么事啊?莫不是颜大掌柜又从西域带回了什么宝贝?”
甲艺人“啪”地一拍桌案,大声道:
“嗨!颜掌柜的事哪有这个热闹!如今最火的,是刘备、刘璋、张朱三位‘大商’,在报纸上互相骂街呢!
那阵仗,比两军对垒还精彩——
你骂我忘恩负义,我骂你无能废物,他再插一嘴‘你们俩都不是好东西’,看得人眼睛都直了!”
乙艺人故作惊讶,张大了嘴巴:
“哦?这么热闹?他们都骂什么了?您给学学,让咱们也开开眼!”
甲艺人清了清嗓子,腰板一挺,模仿刘备平日里那副略带威严的语气,捏着嗓子道:
“刘璋你这个废物!你爹当年在益州私造天子车驾,想当皇帝想疯了;
你跟着我做生意,只会怕这怕那,挡我发财的路,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接着,他又垮下肩膀,耷拉着脑袋,模仿刘璋那副委屈又愤怒的腔调:“刘备你这个小人!别以为你现在有钱了就了不起!你祖父刘雄那孝廉是花钱买的,你年轻时偷鸡摸狗、游手好闲,还好意思自称汉室宗亲?我看你就是个假宗亲、真无赖!”
最后,他双手一叉腰,摆出一副市侩的样子,模仿张朱的语气:“你们两个都别吵了!刘备忘恩负义,把老伙计踢出局;刘璋无能懦弱,干不成大事!要说会做生意,还得看我张朱——不过啊,你们俩的黑料,我这儿还有一箩筐没说呢!”
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有人拍着桌子叫好,有人笑得直擦眼泪。
“说得太像了!”
“这三人可不就是这样嘛!”
“再说说,还有什么新鲜的?”
的喊声此起彼伏。
这相声,是皇帝刘复觉得大宋娱乐太过单调,特意提出“相声”的形式,让翰林院的笔吏和民间艺人一起琢磨出来的。
起初只在宫里表演,后来看这表演形式逐渐完善,就推广开来,与民同乐,
传到民间后,凭着“接地气”的段子和诙谐的表演,很快成了市井和官员都爱的消遣——
连开封府尹退朝后,都常带着家人来“同乐相声社”听一段,放松心情。
而在城西的“清风茶馆”里,百姓们的讨论则更深入些。
几张方桌拼在一起,围着十几个人,手里拿着皱巴巴的报纸,争论得面红耳赤。
“我觉得刘备祖父是贪官的事,多半是假的。”
一个留着山羊胡的老者捻着胡子,指着报纸上的文字道,
“正史里提过刘雄,只说他举孝廉、做过县令,没提贪腐之事。
刘璋和张朱为了反击,肯定是编造的!”
旁边一个穿短打的壮汉立刻反驳:
“正史没记载,不代表没有啊!
你看刘备年轻时的德行,他周围邻居都说了‘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这不就是游手好闲吗?说他偷鸡摸狗,说不定也是真的!”
“那刘璋和张朱的黑料,也不一定是真的!”
一个穿锦袍的商人放下茶杯,皱着眉道,
“刘备说刘焉私造天子车驾,可谁见过?
说张朱家放印子钱逼死百姓,也没个真凭实据——
依我看,这都是刘备为了反击,故意夸大的!”
“要我说,他们三个都不是什么好人!”
一个卖菜的老农把扁担往墙角一靠,大声道,
“刘备忘恩负义,把老搭档踢了;
刘璋无能,干不成大事还爱抱怨;
张朱奸猾,眼里只有钱!
这就是狗咬狗,一嘴毛!”
百姓们争论不休,各执一词,却没人能说清到底谁对谁错。
而这场舆论战,也成了开封城最热门的谈资,连街头卖糖葫芦的小贩,都能随口说出几句编好的顺口溜:
“刘备偷鸡又摸狗,刘璋喝酒不管愁,张朱放债把人坑,三个奸商争上游!”
报纸的销量更是一路飙升。
《开封晚报》原本每天印五千份,如今加到一万份还是不够卖;
《青州日报》《徐州日报》也跟着加印,报社的伙计们从早忙到晚,油墨都用空了好几桶。
主编们看着日日上涨的账本,笑得合不拢嘴——这场舆论战,简直成了他们的“摇钱树”。
可谁也没想到,这场原本只在“三商”之间的骂战,会突然把更多人卷进来——
首当其冲的,就是西域商界的“常青树”颜良。
据坊间传说,是刘备眼看自己被刘璋、张朱的黑料缠得脱身不得,
想起颜良在开封百姓心中的声望,便派人带着厚礼去颜府,请颜良在报纸上为自己说几句公道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