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quill corp. v. North dakota”事件,是美国法律史上的重要事件。
这事从1967年开始。
当时,美国还是一个以实体店购物为主的国家。
那时,如果你想买一件不在本地商店销售的商品,可以翻阅一本厚厚的邮购目录,然后写信或打电话给一家远在千里的公司订购。
就在这一年,一家名为 National bellas hess的邮购公司,和北达科他州打了一场官司,一直打到了美国最高法院。
北达科他州政府的意思是,你们公司卖东西给我们的居民,就得帮我代收销售税。
National bellas hess公司反驳说,我在你们州连一张办公桌都没有,没有店员,没有仓库,我凭什么要遵守你们那儿的税法?
最高法院的法官们一想,觉得这公司说得有道理。
于是,他们立下了一个规矩。
一个州,只能要求在本州有“实体存在”的公司代收销售税。
这条规则,像一道护身符,保护了所有邮购公司,让它们可以无忧无虑地把商品卖到全国任何一个角落,而无需理会当地复杂的税法。
这个规则,维持了二十多年。
时间到了八十年代末。
邮购业务越来越发达,北达科他州看着本地的商店在苦苦挣扎,因为它们必须收取销售税,而外地的邮购公司却不用。
这就导致本州的税收流失严重。
州政府决定,是时候挑战一下这个旧规则了。
他们选中了一个目标:quill公司。
这是一家主营办公设备、家具和耗材的邮购巨头,生意做得很大,却同样在北达科他州没有任何“实体存在”。
北达科他州向quill公司发出了通知,要求他们必须为销往本州的商品代收销售税。
quill公司的律师理所当然地搬出了1967年的护身符,表示根据最高法院的先例,己方没这个义务。
北达科他州政府早有准备,表示quill公司通过大量的广告、电话线和邮寄目录,已经和本州居民建立了深刻的联系。
这,本身就是一种“存在”!
于是,双方的对峙,从州法院一路升级,最终再次摆在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面前。
此时已经是1992年,也就是前年。
对于此案件,最高法院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
一方面,quill公司系统性地在北达科他州做生意,从中获利,让它遵守当地的税法,是完全合理的。
另一方面,如果全美州、县、市上千个税务区都能要求任何一家邮购公司代收税款,那会是什么景象?
一家公司必须学习和遵守成千上万套不同的、随时在变的税法。
这将对州际商业造成毁灭性的、不必要的负担。
那么。
是坚守25年前的旧规则,维持商业的稳定?
还是拥抱新时代,承认旧规则已经过时?
最终,法官们做出了一个精妙绝伦,甚至有些“精神分裂”的判决——
北达科他州政府,从道理上讲,你们向quill征税是合理的。
但是为了保护全国商业不被繁琐的税务压垮,我们不允许你这么做!
也就是说。
北达科他州政府,再一次输了官司。
来自1967年的规则,即——州政府只能向在本州有“实体存在”的企业征税,得以延续。
“当然知道。”
听到陈长河的问题后,贝索斯几乎是立刻回答:“这起事件的核心是判定州政府不能强制要求那些在本州没有实体存在的邮购公司,代收销售税。这为跨州的邮购业务扫清了一个巨大的税务障碍。”
他精准地概括了案例的核心。
“没错。”
陈长河轻轻点头:“您不觉得,这个判例所确立的法规优势,如果应用到正在兴起的互联网上,将会产生十分巨大的能量吗?”
他不再卖关子,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构想:“想象一下,一个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没有物理边界限制的巨型商店。
它利用‘quill’案带来的税收优势,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消费者提供海量的商品。
书籍、音乐专辑、录像带,乃至一切可以邮寄的商品。
它拥有传统实体店无法比拟的品类齐全度和价格优势,并且一天24小时,永不关门。”
陈长河的声音带着一种描绘未来的热忱:“我认为,线上零售,绝不仅仅是邮购的简单电子化,它将是一个全新的、潜力无限、前景广阔的行业,它将重塑人们的购物习惯,甚至改变商业世界的格局!”
说话的同时,他也在观察着贝索斯。
看着贝索斯眼中越来越亮的光芒,他知道,自己的话已经击中了对方内心可能早已存在的某种想法。
于是,他顺势提出了自己的邀请:“贝索斯先生,我正有意邀请合适的合伙人,创办这样一家基于互联网的零售公司。
它需要最顶尖的技术架构,需要创新的商业模式,更需要一个拥有远见和魄力的领导者。
我认为,您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他目光灼灼地注视着贝索斯:“不知道您,对这个构想,以及我的邀请,是否有兴趣?”
陈长河没想到来打个高尔夫,机缘巧合下,竟然能遇到贝索斯。
既然老天爷把这样一个人才和机会摆到他面前,他自然不会轻易错过。
而对于贝索斯来说,他也没想到,自己来打个高尔夫,机缘巧合下,不但遇上了妻子喜欢的女明星,还收到了一份创业邀请。
并且,恰好是在他非常感兴趣的互联网零售方面。
其实,关于这方面的想法,他早在今年年初,就开始萌生出来了。
这半年里,他思来想去,越想越觉得这个想法不错。
于是,半个月前,他向自己的老板提出了创办一家网络书店的建议。
然而。
他的老板非但没有鼓励,反而回应说:“这是一个好主意,但这个主意比较适合没有一份好工作的人。”
意思很显然——你堂堂一个基金公司的资深副总裁,去琢磨这种上不得台面的生意,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老板的话,让他也陷入了纠结。
是继续留在待遇优渥的基金公司工作,还是投身一个充满未知的新领域?
直到今天,他依旧在迷茫着。
来打高尔夫,也是为了散散心,理清思路,想明白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
结果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
这简直像是命运在他犹豫不决时,从背后用力推了他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