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大学这则措辞严谨、甚至略显克制的消息。
如同在已经泛起涟漪的湖面上,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当天。
嗅觉敏锐的媒体闻风而动,纷纷通过电话与江北大学方面取得联系,了解详情后,对此事进行了第一轮报道!
《人民报》报道:《我国青年经济学家陈长河论文刊登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文中称“这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光明日报》的标题更具学理性:《计量经济学研究取得历史性突破,江北大学陈长河团队成果获国际学界最高认可》。
《青年报》则突出了人物:《二十三岁学术新星闪耀国际,陈长河论文亮相〈Econometrica〉》。
《财经报》将这篇报道放在了首版,标题大字写着:《跻身经济学圣殿,陈长河论文开创因果推断新范式》。
《经济日报》、《教育报》、《参考报》……均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多个地方性报纸,同样报道了此事。
《江北日报》在首版报道——《骄傲!我省陈长河教授论文登上经济学世界之巅!》。
此时的国内,正处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迫切希望与世界接轨的关键时期。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都怀抱着一种强烈的渴望。
渴望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渴望证明国人在各个领域都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在这种特殊的时代氛围下,任何在国际上取得的突破性成就,都会被赋予远超其本身的意义,被视为国家荣誉和民族自信的象征。
更何况,《Econometrica》在经济学界的顶尖地位本就毋庸置疑,是连许多发达国家学者都难以企及的学术圣殿。
陈长河以23岁的年龄,不仅在此发表论文,更被置于首篇的显要位置,这莫大的成就,无疑精准地击中了时代最敏感的神经!
在这样的氛围下。
一连串的报道,如同集结的号角,瞬间将陈长河的名字推到了风口浪尖。
不仅在经济学界内部引发了地震般的轰动。
其影响力更是破圈而出,扩散到了普通民众之中。
“听说了吗?江北大学那个特别年轻的教授,在外国最厉害的杂志上发了文章!”
“是不是之前给学校捐了好几千万那个?真是了不得!”
“啧啧,二十出头就在国外出名了,这才是真正的天才!”
“这么年轻就要钱有钱,要名有名,人生赢家啊!”
“儿子,好好学习,将来要是你也能成像陈长河一样的人,妈就算是上班累死,也心甘情愿……”
类似的讨论,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悄然流传。
尽管大多数人不清楚《Econometrica》具体是什么。
但“国际顶级”、“世界之巅”、“开创性”之类的字眼,足以让他们理解这项成就的非凡意义。
而处于风暴中心的陈长河,则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繁忙与喧嚣之中。
“陈主任,恭喜恭喜……”
“长河,好小子,给咱们国内经济学人长志气了!”
“我早就知道你终有一天会闪耀世界,只是万万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陈长河,你简直就是我辈楷模!”
“陈主任,关于您的这个新范式,我有几个问题想要请教,不知道您方不方便……”
“陈主任,期待下个月的交流会上与您见面,届时向您讨教!”
京城、川渝、羊州、申城……
复旦、南开、武大、厦大……
全国各地研究所、知名大学经济学院的负责人或知名学者,道贺的电话络绎不绝。
有真诚的祝贺,有难以掩饰的震惊,也夹杂着几分复杂的探究。
陈长河保持着礼貌与谦和,一一应对,感谢对方的关注与鼓励。
除了学界。
那些朋友、生意伙伴、合伙人、下属……也纷纷打来电话道贺。
陈长河不停地接着电话,连续几个小时下来,喉咙已经有些发干。
当然。
喉咙发干的,不止是他一个人。
计量经济学研究室、行政科的电话,同样被打爆了。
温芳颜等人,前段时间刚刚连续接了几天电话,眼看着可以消停了,现在又忙碌起来,并且比上次更忙。
研究室的人则兴高采烈,尤其是黄聚山三人,此前为了以防万一,一直没敢公布论文过稿的消息,憋在心里都快憋出毛病了。
现在,论文刊登,他们终于可以向亲朋好友好好显摆显摆了!
……
第一轮报道过后。
各路媒体都想对此事进行深入了解,并当面采访陈长河。
于是,到了19号,他们汹涌而来。
《人民报》、《光明日报》、《青年报》、《教育报》、《经济日报》、国家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驻江北省的记者站率先出动。
紧接着,《了望》、《新闻周刊》等有影响力的周刊杂志也闻讯而来。
省电视台、市电视台、《江北日报》等本地媒体更是近水楼台,直接将采访车开到了经济研究中心楼下。
不大会儿,便有记者突破了行政科的“防线”,直接来到了陈长河办公室外的走廊上。
罗志旺不得不亲自出面,带着几个行政人员守在门口,焦头烂额地解释:“各位记者朋友,请理解,陈主任现在实在抽不出时间接受单独采访,我们正在协调,争取尽快安排一个集中的新闻发布会……”
透过虚掩的门缝,陈长河能看到外面闪烁的相机闪光灯和攒动的人头,并听到记者们急切的声音。
“罗主任,我们就五分钟!”
“请问陈主任此刻有何感想?”
“论文的具体创新点在哪里?为何能登上世界顶刊?”
办公室外,一片嘈杂。
办公室里面,电话铃声依旧此起彼伏,如同永不停歇的背景音。
陈长河刚刚挂断广山县县委书记胡世平的祝贺电话,还没来得及喝口水,铃声又顽强地响了起来。
他看了一眼窗外,楼下似乎聚集了更多的人。
他深吸一口气,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再次拿起了话筒。
此刻,他深刻地体会到,这项学术荣誉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喜悦和成就感,还有随之而来的巨大关注和纷至沓来的事务。
他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漩涡中心。
四面八方涌来的声浪,已经打破了他以往相对宁静的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