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后,随着孩子们长大成人,童帕拉渐渐将权力交给他们。她和迪拉卢王、那林一起搬到了湄南河边的别墅。
童帕拉坐在露台的藤椅上,看着河面上缓缓驶过的游船,船娘的歌声伴着水波荡漾开来,隐约传到耳边。身旁的迪拉卢王正低头修剪着新买的兰花草,剪刀开合间,几片枯黄的叶片轻轻落下,那专注的模样,与当年在医院里对待病人一样。不远处,那林正和管家讨论着下周家庭聚餐的菜单,时不时爽朗地笑出声。
这栋湄南河边的别墅是阿南达特意为他们打造的,庭院里种满了童帕拉最爱的素馨花,每到清晨,花香便会漫进房间的每个角落。自从将帕拉吞府的产业陆续交给孩子们打理,童帕拉终于卸下了肩上的重担。曾经日夜操劳的她,如今褪去了商场上的锐利,多了几分岁月沉淀后的温婉。她不再需要审阅堆积如山的报表,也不用为了商业谈判彻夜难眠,每日的时光都过得从容而悠长。
清晨,童帕拉会伴着鸟鸣起床,在庭院里打一套太极。迪拉卢王总是陪在她身边,有时练完太极,两人便并肩在河边散步,聊着过往的趣事,从年轻时的相遇,到一起扶持帕拉吞府走过的风风雨雨。“还记得阿南达刚去欧洲那年吗?你整整一个月都睡不好,总担心他在那边受委屈。”迪拉卢王笑着回忆道。童帕拉轻轻点头,眼中满是笑意:“那时候确实担心,可现在看来,当初让他出去闯荡是对的。你看他现在,多有担当。”
上午的时光,童帕拉大多用来养花种草,或是坐在书房里看书。她的书架上,除了当年的商业书籍,又添了许多诗词和游记。偶尔,她会拿起笔,写下一些关于帕拉吞府的回忆,从自己使手段入帕拉吞府中,再到抚养孩子们长大,那些点点滴滴的往事,在笔尖流淌成了文字。那林则喜欢在书房里练字,他的书法愈发苍劲有力,有时写得兴起,便会叫上童帕拉和迪拉卢王一起品鉴,三人围坐在桌前,品着茶,聊着字里的韵味,时光便在墨香与茶香中悄悄溜走。
中午时分,孩子们常常会带着家人来看望他们。阿南达如今已是曼谷商界的领军人物,帕拉吞府的商业版图在他的打理下不断扩大,不仅在橡胶贸易和金融领域站稳了脚跟,还涉足了航运和地产行业。但无论多忙,他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回家陪母亲吃饭。每次回来,他总会带来童帕拉最爱的芒果糯米饭,耐心地听母亲讲述这一周的琐事,也会和迪拉卢王、那林探讨商业上的问题。
提拉德和娜帕也早已长大成人。提拉德继承了那林的沉稳,负责家族的橡胶园产业,他不仅延续了阿南达改良的种植技术,还引进了先进的加工设备,让帕拉吞府的橡胶制品远销世界各地。娜帕则遗传了童帕拉的聪慧与果敢,她对时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创立了自己的丝绸品牌,将泰式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让帕拉吞府的丝绸在国际时尚界崭露头角。每次回家,娜帕总会给童帕拉带来新设计的丝绸服饰,亲自为母亲试穿,看着母亲脸上的笑容,她便觉得一切都值得。
双胞胎普里查和维萨努虽然是家里最小的,却也各有成就。普里查对医学充满热情,留学归来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在曼谷开设了自己的医院,致力于为贫困人群提供医疗帮助。维萨努则热爱教育,接手了家族创办的慈善学校,将阿南达当年鼓励他的话,一遍遍讲给学校里的孩子们听。兄弟俩每次回来,总会围着童帕拉,叽叽喳喳地讲述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趣事,让庭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傍晚时分,夕阳为湄南河镀上了一层温暖的橘色。童帕拉、迪拉卢王和那林坐在露台上,看着孩子们在庭院里嬉戏打闹,孙辈们围着他们撒娇,喊着“奶奶”“爷爷”,那温馨的画面,让人心生暖意。有时,他们会一起翻看老照片,照片里的阿南达还是个青涩的少年,提拉德和娜帕穿着可爱的童装,双胞胎兄弟俩依偎在童帕拉怀里。“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孩子们都长大了,我们也老了。”那林感慨道。童帕拉摇摇头,眼中满是满足:“不老,能看着孩子们平安幸福,能和你们一起安享晚年,这样的日子,比什么都好。”
节日里的帕拉吞府更是热闹非凡。春节时,全家老小齐聚一堂,贴春联、包粽子,童帕拉会亲自下厨,做一桌子孩子们爱吃的饭菜。宋干节时,大家一起在庭院里泼水祈福,水花飞溅间,满是欢声笑语。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童帕拉便知道,帕拉吞府的荣耀,不仅在于财富的积累,更在于这份代代相传的亲情与担当。
偶尔,童帕拉也会回到旧宅看看。那里承载了她太多的回忆,每一处角落都有着故事。如今,旧宅被改造成了帕拉吞家族的博物馆,陈列着家族的历史文物和老照片,向世人讲述着帕拉吞府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与坚守。童帕拉站在博物馆里,看着墙上挂着的自己年轻时的照片,看着孩子们成长的足迹,心中满是感慨。她知道,帕拉吞府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份属于家族的荣耀与担当,也会在孩子们的手中,传递下去,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夕阳渐渐落下,湄南河的水面恢复了平静。童帕拉端起桌上的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茶香在口中弥漫开来。身旁的迪拉卢王和那林正聊着天,笑声温和。她知道,这样岁月静好的日子,便是她一生最幸福的时候。而帕拉吞府的传奇,也会在这湄南河的见证下,续写着新的篇章。
——完